邂逅朝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8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车在新义州停靠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缓缓地驶向平壤。初见朝鲜,新义州的感觉却让我莫名觉得有些许熟悉,像中国的一个小县城。
  朝鲜不允许自由行,外国人个人的行动在这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只能报团前往朝鲜。不过,有一点倒颇为趣意,来朝鲜的游客百分之九十都是中国人,而在这百分之九十中,老年人又近乎占了绝大多数。
  朝鲜四处可见非洲菊,簇拥着铁轨,将鲜艳的憧憬和革命的血色捧向远方的平壤。车窗外,黄昏像头野兽,正拖着长长的羽尾与烧红的铠甲,在金色的稻田里冲锋陷阵。
  收回目光,我有些许疲倦,揉了揉双眼,继续往车窗外眺望,这时,辽阔的视野开始坍缩成城市的繁华。打开手机,手机屏上不多不少,如约定般刚好停在了六点。终于到了平壤,一天的旅程让身体稍有些许疲惫,然而心潮却开始带着无比热烈的情愫往前疯狂地奔涌。下了火车,我便无法停住脚步,开始激动地向四周拍照与顾盼,似乎要将整个平壤在顷刻间都收进我的镜头和双眼,而远方朦胧中,她的背影却被人海越冲越远,所有的回忆顿时成了一张被撕碎的白纸,飞舞着,化作一句再见与淡淡一笑,久久在原地飘荡与回旋。
  在新义州,列车即将开动之际,她正挤在窗外人潮中准备上车,而我正目观穿外,搜寻着刚到异国时所有的兴奋。这时,我的目光开始在人潮中聚焦起来,如抓手般紧紧地锁在了她的身上。顷刻间,她变得如此瞩目,如一道闪电从双眼立马触向了我的全身。顿时,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抖动了一下,随后又深吸了一口气,将目光抽离,“这是不可能的。”我自我劝慰道,“我不过是个陌生的普通人罢了,对于这种女孩子,我连望一眼的勇气都不够,又何谈心灵与生活的触碰。”
  事实上,我在朝鲜所见的女孩子都很漂亮,然而这种美感并非源于异域的新鲜,也并非有种雷同的俗艳,而是一种纯净如水般的清爽。她自然也不例外,有着近一米八的高挑身材和一张极为好看的脸。然而更让我意外的是,本以为要遗憾一段故事即将因为夭折而收尾时,它却成了一条引线,将另一段全新的故事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点燃。
  在新义州上车后,她竟然就坐在了我对面。一进列车,我正准备拿出书来看,结果没想到她竟然主动跑过来和我搭讪,说要看我的书。她拿过我手上的诗集,随意翻动了几下,然后又立马还给了我。她扑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嘴角上挂着月牙般的笑意。仿佛是巧合,又仿佛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她竟然和我同岁,现在在朝鲜做导游,大学学的中文和英语。她的中文极好,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对中国古典诗词和方言也均有涉猎。
  和我交流时她一直带着极甜的微笑,说话的声音软软糯糯。双眼皮的大眼睛不停扑闪着少女的懵懂,仿佛多对望一眼,就会坠入在那双深不见底的黑井。
  当然,要是将目光从那双黑井中抽离出来,见到的却又是满脸温柔如水的笑意。忽然,她话锋一转,问我有没有女朋友。也许两个人关系的升温与深入,没有什么要比对于情感与隐私的打破来得更为激烈而迅速,随后,她漫不经心地瞟了一眼窗外,略带苦涩地跟我说,她前男友比她大十多岁。“十多岁?”我略带讶异地重复着,似乎想让她把这段有着年龄鸿沟的恋爱和盘托出。然而,我并不知等待和盘托出的是勇气还是不堪的苦涩,十多岁年龄的差距在我们国内都会引人非议,而在朝鲜,我相信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话题忽然在这里止住了,却又如一个1800的急转弯,顺着感情的话题,我们开始变得无所不谈。
  她说她经常看中国的电视剧和电影,她最喜欢周迅,在平壤,周迅几乎无人不知。她顿了顿,随后话题一转问我喜不喜欢足球,我微微一笑,笑意里却全是不知如何回答的尴意。足球我是踢过的,但谈不上喜欢。就在我不知如何开启话题时,她又开始继续自语,她说她最喜歡球星C罗,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我凝固的笑意终于像泄洪的堤坝,将堵在喉咙的话语从口中喷出。我笑她是花痴,她听到“花痴”两个字又继续顿了顿,说不明白什么意思,于是打开手机,用朝鲜的搜索引擎去查“花痴”两个字。结果朝鲜搜索引擎的翻译结果顿时让人忍俊不禁,我们相视一笑,原来朝鲜把花痴翻译成了色狼。
  随后,她开始告诉我很多有关于她生活的经历。刹那间,仿佛她正拿着一个手电筒,带我走进一间因漆暗陌生而变得神秘的小屋。忽然,她停住脚步,打开了光束,让眼前的神秘倏然变得明亮与清晰,而在这明亮与清晰中的所见,便是真实与平民的平壤。让我讶异,在平壤,真实的生活不仅不是外界一致认为的落后保守,没有自由的刻板,反而有趣与丰饶,现代与开放。平壤有自己的互联网、健身馆、歌厅、各种体育比赛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这或许难以从其他朝鲜人口中听到。
  她告诉我,她去过中国很多地方,我很讶异在管制如此严格的朝鲜,人们外出都需要繁复的审查或者公派,她竟然能如此自由地周游中国。这时她忽然停住了话语,目光紧锁,顷刻间柔情似水的双眼竟然变得如此刚劲有力,伴随着那刚劲有力的双眼,她的双唇中慢慢地吐出了两个字“梦想”。那是她不能说,只能深深锁在心中的梦想。其实,全然不用她道破,我也能明白,那梦想此刻在我们的心中种下了更为深切的共鸣,哪怕从那共鸣中翻滚出的并非甜蜜,全是苦涩。那是在一个无须人思考的社会,何其脆弱,又何其可贵的梦想。
  人潮将她的身影越推越远,直到吞没掉她最后一丝轮廓。她回家了,我伫立原地,目送这漫长却短暂,欢欣却遗憾的一切,原地飞舞的回忆纸屑开始渐渐地落地,我的思绪也从回忆远行中开始返程。我只能用这样的方式为这个意外、短暂,却丢失了句号的故事仓促地画上结尾。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见过她,尽管她在火车上时还曾答应带我夜游平壤。
  责任编辑:李梓嘉
其他文献
二十年多前,我从辖属林业部的西北林学院毕业,分配到南阳地区林技站工作。当时社会上还不重视生态建设,林业的地位不高,是比较边缘化的单位。有句顺口溜很形象地描绘出林业人的尴尬地位,“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仔细一看是林业站的”。  地区林技站位于市区文化路南头,不太宽阔的大门旁,挂着一块白漆黑字的木板,竖立写着:“南阳地区林业技术指导站”。我在西北林学院上学时,学的是经济林专业,单位领导让我师从工
期刊
内寮是座古村,坐落于福山之上。  我们村在山脚下,与内寮隔着一条寿溪。福山陡峭林密,云遮雾罩,内寮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我与它隔溪相望了五十年,从不曾造访过,只因心里有一种情绪。这种莫名的情绪源于小时候大人的吓唬:“不听话送你去内寮。”大人的这句吓唬之语,我不知缘由却也任它如同“咒语”莫名其妙地紧箍了我半个世纪……  解开我“禁咒”的,却是这座山村里的一尊神祗。  内寮村有座娘妈官,官里有一尊掌管
期刊
老家有句俗话:“大的妖,小的娇,中间的是个烂草包。”我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别无选择地,就成了父母眼里的烂草包。  生姐姐时,因是头胎,且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父母没有为是儿是女操过多的心,姐姐很矜持地折腾了两天才出来,母亲虽然精疲力竭,仍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母亲也有心情把这个小女孩儿收拾齐整,还弄点儿头绳、头花啥的点缀点缀,到肚里有了我,就很在意是儿是女了。母亲在田间劳作时突然阵痛,总结
期刊
一  哦,真的是褒姒。在相遇那一刹那,我脑海里最先冒出来的竟是唐人胡曾那首诗:“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就因这首诗,成语里多了个“一笑倾城”。穿越朝代更迭,任凭斗转星移,褒姒依然还是那么妩媚,那么美丽,那么仪态万方,那么楚楚动人。难怪能叫一个号令天下的帝王失魂落魄,能叫一个叱咤风云的霸主为她甘心奉上江山社稷。  只是她的眼有点儿迷茫,怕是受过太多的惊吓;她
期刊
天色渐却明亮。做早餐,续听姜戎的小说《狼图腾》。草原狼群协力且有计划地围猎,大肆啃噬草场的黄羊群,其非凡策略与惊心动魄的过程,听来不能不使我深深惊叹于狼的智慧,和自然界里生态链的精妙与神秘。成吉思汗雄霸草原的大刀、铁蹄、马鞭里,有多少源于草原狼的启示?  “布——谷——”徐涛沉静从容的朗读声中,忽然飘进这不甚清晰而又熟悉动听的鸣声。呵,布谷吗?一种常为我所惦念并向往的声音。回荡在清寂早晨的布谷鸟叫
期刊
舅公曾是村里的巧手,能做木工瓦匠,也会做细致的锔活儿。农忙时节,舅公家的门前总会堆满鸡啄碎的小瓷碗,孩童闹破的百字千孙碗,还有磕磕绊绊陪伴着村人喝水吃饭的饭碗。  村头巷尾,没有哪只碗不被舅公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找碴对缝,然后细细画上点记,之后便是反复枯燥地锔钉,“叮叮叮叮”舅公手下的小锤如同一只夜间的黄莺,泠泠的歌声从瓷碗上漏出来,成溪成河,澹澹地荡到了远方。  幼时的我最爱坐在一旁的门槛上,瞪着
期刊
我80多岁的外公,一到他生日那天,他就出门不回家,不想儿孙们给他过生日。我也躲生,而且从25岁起,就逃避生日,从那以后没有庆祝过一个生日。  不知道造物主是偏爱女人一些,还是偏爱男人一些,对于女人的容颜,似乎给予更多,要求也更多。从小就听着农村最通俗的一句话长大——女人三十豆腐渣,后来读了《葬花吟》里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加上黛玉命运的悲剧,让年纪轻轻的我对年龄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
期刊
我出生在这一条长街。  很多年前,我的曾祖父只身从更为遥远的农村迁来长街,他耗尽了心血和财力,在长街建起了规模不小的榨油坊,一生乐善好施,勤勉持家。曾祖父在家排行第四,人称“詹四爷”。家业传到祖父手里,遇上兵荒马乱,家道逐渐衰落。到了我父亲这辈,兄弟姊妹众多,又不善于经营,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生存,长街上几重的祖业相继被变卖,兴旺富庶的詹家榨油坊最终销声匿迹,只留下了一个空空的名号。我也是偶尔听母
期刊
鹿先生是什么时候恋上酒的?应该说是他的婆娘友枚跟一个四川人跑了之后。  鹿先生有点儿喜欢讲大话,做事也大大咧咧的,有人就叫他“白话佬”。最长记性的事,还要数那年从泥湾渡放排去新化,本来他不是掌舵人,却偏偏喜欢“充凤头”。树排到了凤凰滩,这可是个险滩,曾经走武汉的船帮十有八九要翻船,因而凤凰滩以上跑武汉的要么血本无归,要么富得流油。他抢过篙头要做排头兵,以为闹着好玩儿,唾手大叫:“看我怎么收拾它!”
期刊
海风轻柔,渔火点点,一轮满月在海边随波浮动。月下,我坐上朋友的小渔船,一起来到近海处夜钓。  在南崖边,我和朋友耐心地坐在小渔船的舱板上,等待着鱼儿上钩,忽然,不远处那盏最孤单的渔灯下,传来了“哟咳——”一声高亢嘹亮的船歌。隐隐约约地,那人正站在船头,披一身的月光,划动一根长长的竹篙,又一声粗犷洪亮的“哎咳——”从他的喉咙里迸出,在开阔的海面上回荡开来。生活在海岛渔区的人,对那两声吼秦腔般的船歌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