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来源 :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en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分析:在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教师主要着重于教给学生方法,学生虽然学会制作方法,但这种被动式学习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反而让学生厌烦这类学习,做出的作品缺乏新意老师的所有劳动付诸东流。劳动技术课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创造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实作和创造,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我们教师应在新课标精神和有关理念指引下,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启发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而且同样要时刻注意在自己平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应当给予每一个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风筝的历史、类型、起飞原理以及放飞等相关知识;(2)初步掌握“扎”、“糊”、“绘”、“放”等风筝制作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体验风筝制作的全过程,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制作一个简易的“十字形”骨架风筝;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培养民族自豪感及对艺术美、文化美、科学美的感受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风筝制作的基本方法:扎、糊、放;难点:风筝骨架的制作和放飞风筝。
  教学资源:材料:篾条、拷贝纸或者皮宣纸、棉线、颜料;工具:剪刀、美工刀、铅笔、乳白胶、直尺、橡皮、画笔等;教具:风筝示范作品、学生绘图参考图片;设备:多媒体展示平台;课件:《风筝的制作》教学课件
  创新来自于问题和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方为悟之始。”教师在这堂课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开课伊始,教师就引导学生提问“关于风筝,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我想了解风筝的产地是哪些地方?我想了解风筝有哪些种类?我想了解风筝是怎样起飞的?我想了解怎样才能做做出风筝?我想了解风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等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教师再放手让学生在讨论、辩析中探求是非,既可顺利地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又能增强学生兴趣。
  劳技课的一大特点就是精讲多练,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练习的机会占的比例很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先讲,学生再跟着做,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这只是低级劳动。赛格纳斯曾经说过“避免愚蠢和枯燥的劳作和没有意义的不需要思想的劳作”,劳技课上学生的劳動是有思想的,有创造性的劳动。这就需要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来思想、来发挥。
  在这堂课中我摆脱了手把手的教而是让学生充分的、看风筝、想风筝、研究风筝、制作风筝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改进自己想法欠缺的地方;如“请同学们看看,这个风筝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想一想,风筝是怎样做成的?”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风筝是由纸面,骨架,风筝尾部组成的,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做风筝应该先扎骨架,然后再糊上纸面,画上图案制作而成的。此时学生成功了,那不是老师教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脑力劳动获得的,通过探索,学生确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学生学得愉快,收获也很多。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创造性的源头,在那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种感觉器官活跃起来,这是老师枯燥的讲解无法达到的,它容易产生创造性的火花。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做好风筝后,放飞前,教师并没有枯燥地给学生讲解可能遇到的情况,而是让学生放飞风筝,使他们在玩风筝中不知不觉的进入学习状态,面对风筝飞不起来的情况,自然而然产生疑问“为什么风筝总是扎跟头? 为什么风筝飞起来老是偏向一边?为什么风筝总是摇摇晃晃的?”从而想要自己动脑筋,解决风筝无法起飞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对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想学,想探究,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单位: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直尺,并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一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能正确读出尺上的长度;3.情感与态度:通过估测、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建立一厘米长度的表象,懂得可以根据一定的参照物来比较物体的长度。  师:上节课,我们用各种物品测量了教室的长
期刊
由于高中学生在做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对于电流表的接法不知道怎么选择误差更小,所以本文将对两种接法以及接法的选择进行阐述。电流表接法的选择问题不仅出现在本实验中,而且其他的一些电学实验也会遇到,例如《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等等。  伏安法是利用電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根据电阻的定义式: 。在使用伏安法时,由于实际电压表和电流表都不是理想电表,有一定的内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基础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我也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那个时期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
期刊
质疑教学是不以课本为教学大纲而采取拟订相关教学主题,由学生的兴趣出发,罗列学生喜欢研究的方向和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明确的研究方向而进教学的过程。  创设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众所周知,兴趣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猜谜语、做游戏、创设情境等方式,营造“质疑”的氛围,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孩子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教会学生求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内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學习,都有极大的帮助。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多年的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第68、6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
期刊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学校的学生数大幅度减少,自然地形成了小班化。本班现有十四名学生,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学习参差不齐,有的学困生甚至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有一定的个性差异。学校的教學工作不能一刀切,只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有所提高。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就是在班级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法,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历史学科分层教学的
期刊
教学目标:1.会认“怒、暮”等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识字认字基础,在识字认词环节要适时放手,抓好基础,以激励为主,另外,学生好奇心强,《花钟》这一课句式多样,大胆让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运用图片进行引导,简单形象生
期刊
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为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中拓展内容,适用于高二文科生专题学习。  一、教学背景: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部分知识点,尤其是太阳周日视运动对于一般高中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为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且高中地理教材对于该块内容几乎是空白,而在高考中对太阳周日视运动有一定的要求,掌握和理解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有利于解决地球运动的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和理解太
期刊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在课堂的45分钟内最大限度、最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型的課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充分体现新课标的“学生主体地位”,语文借助细腻而生动的语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引领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营造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