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已然过去,我们的新闻征程又过了一年。桥头堡建设、两会、党代会……2011,我们用心聆听一年跨越的足音。盈江地震、师宗矿难……我们经历悲欢离合,小小的世界数不尽的人间沧桑。越过时间的划痕,记住2011的那一年,一起走进2012的这一年。
桥头堡:云南跨越中国高度
建设“桥头堡”是推进中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度和中国保安全保稳定的发展大局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央提出的三个“桥头堡”分别位于中国西北、东北和西南,而在中国提升沿边开放的整体布局中,云南也是战略布局中的一面大旗。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指示;2010年7月2日,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桥头堡建设相关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会议,正式启动制定《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工作。
2011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表示,建设“桥头堡”是推进中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为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外开放格局,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云南省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建设繁荣稳定和谐边疆,努力把云南打造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并正式启动实施云南“桥头堡”建设,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对中国对外开放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影响深远的重大举措,也是云南省全面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通道和经济社会迎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对于云南省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意见》的出台,把云南“桥头堡”建设推在了国家“桥头堡”建设的最前沿,势必给云南的经济社会建设带来历史性机遇和跨越式大发展。
建设具有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
人类社会依靠土地的承载之厚德而生生不息。俯瞰云南。山多坝少,立足省情,切实保护坝区农田、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对云南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
2011年9月5日,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在大理召开。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会上强调,立足云南省情,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云南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省份,迫切需要依托城镇化来聚集发展要素、实现集约化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云南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奔向全面小康。
而云南省全省总面积中,山区、半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可利用资源相当有限,山多坝少的地貌特征,决定了保护耕地与满足城乡建设用地需求这对矛盾长期存在。因此,立足云南省情,坚守基本农田保护这一根红线,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对云南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
秦光荣说:“如果10年以后,我们云南的坝区都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向历史交待?”的确,不但不能向历史交待,也无法向后世交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和谐愿景才能实现,“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独特城镇风貌才能展现,云南的子子孙孙才能永远生活在“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环境中。
2011云南“两会”:春天的信念
“十二五”时期是云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两强一堡”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的工作,意义重大。2011年1月召开的云南省“两会”,无疑是冬天里传来的春天的气息。
新一轮又好又快的发展浪潮,在新时期的彩云之南高高涌起。
挥别圆满的“十一五”,我们又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十二五”。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时期,值得我们孜孜以求,翘首以待。
在2011年盛大召开的云南省“两会”上,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秦光荣指出,“十二五”时期是云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两强一堡”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云南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总体有利,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
回顾2010年,我们走过了太多的不平凡路。2010,既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还有其他灾害事故的严峻挑战,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审时度势,奋力攻坚,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困难面前顽强战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尤其在“三农”问题上成绩不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83元,财政总收入增加300多亿元,均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焕然的春天,一位又一位“两会”代表,昂首挺胸,走进会场,争相道出云岭大地4500万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物价等民生问题被反复提及和讨论:一位又一位的代表自信地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生产总值翻番、人均生产总值接近翻番、粮食连续8年丰收、工业增加值翻番、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3万亿元……一位又一位的代表微笑着提出“给力”的“十二五”展望:728亿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资金、800万中低收入者住房难题、高稳产农田达到4500万亩、解决250万农村人饮水安全问题……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篇,这个春天,云南的图景已被勾勒好,等待涂色。
发展之歌:高原情怀 大山精神
地处高原,立足大山。千百年,沉淀云南人高原的气质、大山的品质——高远、开放、包容,坚定、担当、务实,成为云南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精髓。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新一任领导班子齐聚一堂,唱响一支奋进之歌,高举发展的大旗——“两强一堡”建设。云南正谋求新一轮的大跨越、实现大发展……
2011年11月25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 代表大会在海埂会堂隆重召开,春城洋溢成一片激情海洋。云南,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来自全省的700余位党代表们肩负社会各界的党情表达和民意托付,承载着关乎云南发展前途的使命和重大责任,共聚一堂,他们以广大党员的共同心声和全省各族人民一致的期盼,凝结为一面红动的旗帜,同为一个宏伟的目标,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助推云南在崭新的起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大会上,代表们紧紧围绕“桥头堡”战略机遇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高原情怀大山精神”为强劲动力,观瞻各州(市)的发展前景,努力为云南大发展、大跨越迈出健步,夺下经济发展、全民幸福新高地。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强调:“桥头堡战略的提出,历史性地把云南省从开放的末梢推向前沿……无论是历史的反思、还是现实的审视,云南正处在蓄势待发的重要历史关口。能否最大程度上利用好桥头堡建设带来的宝贵机遇,是对云南全方位的考验。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担当,乘势而上、强势突破,才能谱写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雄浑乐章。”
秦光荣说,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长水机场:昆明的梦想即将放飞
昆明新机场建设一直是备受世人关注的话题,新机场建成之后的昆明也将是继“北上广”之后第四个拥有国家门户枢纽机场的城市,昆明正在大步地迈向国际化大都市。新机场自2007年正式启动,跨越了“十一五”,已经迈进“十二五”,注定了她不平凡的历程。2012年伊始,新机场的建设终于接近尾声,长水将以其完美的姿态等待最后的验收,昆明的梦想也终将放飞。
2007年1月29日,国务院办公会议正式批准昆明新国际机场项目立项,标志着新机场项目建设的正式启动,之后新机场经历了选址、用地审核、奠基仪式、可行性审核直至国家发改委、民航局及省政府的预审、预算批复等几个阶段:
2009年12月1日,新机场航站楼组合体混泥土结构工程完成;
2010年6月5日,新机场航站楼主体工程正式封顶:
2010年12月31日,新机场航站楼前高架桥与引桥按时顺利实现合龙;
2011年3月31日,航站楼主屋面金属吊顶全部完成,幕墙工程全部完成,行李系统相关所有土建工程完成;
2011年4月7日,国家民航局出台《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 5年)》,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昆明新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加快培育昆明机场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门户功能,服务于云南桥头堡发展需要:
2011年5月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以昆明新机场为西部重要航空枢纽,其他州市支线机场为辅助的机场布局网络,鼓励中外航空公司开辟和增加国际航线,重点发展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欧美的航线;
2011年8月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批复,同意将昆明新机场命名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2011年9月26日,新机场首次运行模拟演练顺利完成;
截至目前,昆明新机场建设已处收尾阶段,正式运营日期指日可待,四年的工期将划上一个句号。预计建成后的长水国际机场将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第四大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国际机场,其对昆明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枢纽,俗语“要想富,先修路”道出了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昆明地处中国西南内陆,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之一,相信,随着昆明新机场的竣工,将极大促进云南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推进桥头堡建设。
开往春天的地铁
昆明——云南省惟一的百万人口大型城市,而“堵”的现象,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这是昆明人的心头之痛;然而,“痛”终究随“二环”改建、“三环闭合”得到一定缓解,只是昆明人还有一个梦:拥有地铁。要畅通,要速度,要开往春天……
2008年12月19日,昆明地铁1号线试验段[珥季路站——南部汽车客运站(新螺蛳湾)]开始建设,唱响了昆明地铁建设的第一曲:
2009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昆明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这在昆明城市交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9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批准昆明地铁建设,地铁建设规划已露端倪;
2010年3月18日,地铁6号线综合交通枢纽站——航空港南站开工建设;
2010年4月30日,地铁4号线联大路站、地铁3号线东风广场站与地铁2号线东风广场站同时开工,昆明地铁建设进入全面开展阶段;
2010年7月28日,昆明南车轨道交通产业园及地铁9号线开工:
2011年10月28日,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为昆明地铁首期工程1、2号线量身打造的首列地铁车辆驶下生产线,推动着昆明向地铁时代又走近了一步;
2011年12月31日,地铁1号线南段[晓东村站——呈贡大学城站(广电大学)]隧道及高架实现全通;
截至2011年12月,1号、2号线首期工程12个车站主体结构已经完成,预计2012年底1号、2号线首期工程将实现全线开通运营。
回顾昆明地铁建设的历程,这些年来,走了不少崎岖路,从计划酝酿到正式实施,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1994年,昆明和苏黎世开始就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开展合作,在双方合作完成的《城市发展与公共交通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了地铁的概念;2004年,时任昆明市市长的王文涛将地铁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在当年部署昆明地铁规划研究工作,直至2009年国务院批准地铁建设方案,前期酝酿工作就花费了整整15年的时间。
时隔16年,昆明终于实现了地铁梦,地铁建设如今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是努力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必然。
呈贡新区蓄势崛起
呈贡新区成立后,将以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为依托,全面构建服务全省、面向西南、辐射东南亚及南亚的国际科教文化中心、国际金融商务中心、国际花卉交易中心,成为滇中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呈贡撤县设区,蓄势崛起,放眼国际。
2011年9月27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提请审议了呈贡撤县设区有关问题的议案,正式宣告呈贡撤县设区。2011年11月1日,“呈贡撤县设区暨加快呈贡发展大会”在呈贡新区会堂召开,呈贡新区正式设立。
呈贡撤县设区在呈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呈贡区位优势,打造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核心区,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拓展主城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桥头堡中心城市腹地功能作用;有利于呈贡积累更多发展要素,
桥头堡:云南跨越中国高度
建设“桥头堡”是推进中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度和中国保安全保稳定的发展大局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央提出的三个“桥头堡”分别位于中国西北、东北和西南,而在中国提升沿边开放的整体布局中,云南也是战略布局中的一面大旗。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指示;2010年7月2日,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桥头堡建设相关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会议,正式启动制定《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工作。
2011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表示,建设“桥头堡”是推进中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为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外开放格局,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云南省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建设繁荣稳定和谐边疆,努力把云南打造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并正式启动实施云南“桥头堡”建设,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对中国对外开放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影响深远的重大举措,也是云南省全面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通道和经济社会迎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对于云南省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意见》的出台,把云南“桥头堡”建设推在了国家“桥头堡”建设的最前沿,势必给云南的经济社会建设带来历史性机遇和跨越式大发展。
建设具有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
人类社会依靠土地的承载之厚德而生生不息。俯瞰云南。山多坝少,立足省情,切实保护坝区农田、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对云南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
2011年9月5日,云南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在大理召开。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会上强调,立足云南省情,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云南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省份,迫切需要依托城镇化来聚集发展要素、实现集约化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云南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奔向全面小康。
而云南省全省总面积中,山区、半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可利用资源相当有限,山多坝少的地貌特征,决定了保护耕地与满足城乡建设用地需求这对矛盾长期存在。因此,立足云南省情,坚守基本农田保护这一根红线,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推进山地城镇建设,对云南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
秦光荣说:“如果10年以后,我们云南的坝区都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向历史交待?”的确,不但不能向历史交待,也无法向后世交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和谐愿景才能实现,“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独特城镇风貌才能展现,云南的子子孙孙才能永远生活在“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环境中。
2011云南“两会”:春天的信念
“十二五”时期是云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两强一堡”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的工作,意义重大。2011年1月召开的云南省“两会”,无疑是冬天里传来的春天的气息。
新一轮又好又快的发展浪潮,在新时期的彩云之南高高涌起。
挥别圆满的“十一五”,我们又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十二五”。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时期,值得我们孜孜以求,翘首以待。
在2011年盛大召开的云南省“两会”上,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秦光荣指出,“十二五”时期是云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加快建设“两强一堡”的黄金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云南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总体有利,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
回顾2010年,我们走过了太多的不平凡路。2010,既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还有其他灾害事故的严峻挑战,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审时度势,奋力攻坚,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困难面前顽强战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尤其在“三农”问题上成绩不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83元,财政总收入增加300多亿元,均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焕然的春天,一位又一位“两会”代表,昂首挺胸,走进会场,争相道出云岭大地4500万百姓最关切的问题: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物价等民生问题被反复提及和讨论:一位又一位的代表自信地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生产总值翻番、人均生产总值接近翻番、粮食连续8年丰收、工业增加值翻番、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3万亿元……一位又一位的代表微笑着提出“给力”的“十二五”展望:728亿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资金、800万中低收入者住房难题、高稳产农田达到4500万亩、解决250万农村人饮水安全问题……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篇,这个春天,云南的图景已被勾勒好,等待涂色。
发展之歌:高原情怀 大山精神
地处高原,立足大山。千百年,沉淀云南人高原的气质、大山的品质——高远、开放、包容,坚定、担当、务实,成为云南人共同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精髓。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新一任领导班子齐聚一堂,唱响一支奋进之歌,高举发展的大旗——“两强一堡”建设。云南正谋求新一轮的大跨越、实现大发展……
2011年11月25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九次 代表大会在海埂会堂隆重召开,春城洋溢成一片激情海洋。云南,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来自全省的700余位党代表们肩负社会各界的党情表达和民意托付,承载着关乎云南发展前途的使命和重大责任,共聚一堂,他们以广大党员的共同心声和全省各族人民一致的期盼,凝结为一面红动的旗帜,同为一个宏伟的目标,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助推云南在崭新的起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大会上,代表们紧紧围绕“桥头堡”战略机遇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高原情怀大山精神”为强劲动力,观瞻各州(市)的发展前景,努力为云南大发展、大跨越迈出健步,夺下经济发展、全民幸福新高地。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强调:“桥头堡战略的提出,历史性地把云南省从开放的末梢推向前沿……无论是历史的反思、还是现实的审视,云南正处在蓄势待发的重要历史关口。能否最大程度上利用好桥头堡建设带来的宝贵机遇,是对云南全方位的考验。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担当,乘势而上、强势突破,才能谱写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雄浑乐章。”
秦光荣说,在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长水机场:昆明的梦想即将放飞
昆明新机场建设一直是备受世人关注的话题,新机场建成之后的昆明也将是继“北上广”之后第四个拥有国家门户枢纽机场的城市,昆明正在大步地迈向国际化大都市。新机场自2007年正式启动,跨越了“十一五”,已经迈进“十二五”,注定了她不平凡的历程。2012年伊始,新机场的建设终于接近尾声,长水将以其完美的姿态等待最后的验收,昆明的梦想也终将放飞。
2007年1月29日,国务院办公会议正式批准昆明新国际机场项目立项,标志着新机场项目建设的正式启动,之后新机场经历了选址、用地审核、奠基仪式、可行性审核直至国家发改委、民航局及省政府的预审、预算批复等几个阶段:
2009年12月1日,新机场航站楼组合体混泥土结构工程完成;
2010年6月5日,新机场航站楼主体工程正式封顶:
2010年12月31日,新机场航站楼前高架桥与引桥按时顺利实现合龙;
2011年3月31日,航站楼主屋面金属吊顶全部完成,幕墙工程全部完成,行李系统相关所有土建工程完成;
2011年4月7日,国家民航局出台《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 5年)》,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昆明新机场的区域枢纽功能,加快培育昆明机场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门户功能,服务于云南桥头堡发展需要:
2011年5月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以昆明新机场为西部重要航空枢纽,其他州市支线机场为辅助的机场布局网络,鼓励中外航空公司开辟和增加国际航线,重点发展连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欧美的航线;
2011年8月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批复,同意将昆明新机场命名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2011年9月26日,新机场首次运行模拟演练顺利完成;
截至目前,昆明新机场建设已处收尾阶段,正式运营日期指日可待,四年的工期将划上一个句号。预计建成后的长水国际机场将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第四大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国际机场,其对昆明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枢纽,俗语“要想富,先修路”道出了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昆明地处中国西南内陆,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之一,相信,随着昆明新机场的竣工,将极大促进云南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推进桥头堡建设。
开往春天的地铁
昆明——云南省惟一的百万人口大型城市,而“堵”的现象,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这是昆明人的心头之痛;然而,“痛”终究随“二环”改建、“三环闭合”得到一定缓解,只是昆明人还有一个梦:拥有地铁。要畅通,要速度,要开往春天……
2008年12月19日,昆明地铁1号线试验段[珥季路站——南部汽车客运站(新螺蛳湾)]开始建设,唱响了昆明地铁建设的第一曲:
2009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昆明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这在昆明城市交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9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批准昆明地铁建设,地铁建设规划已露端倪;
2010年3月18日,地铁6号线综合交通枢纽站——航空港南站开工建设;
2010年4月30日,地铁4号线联大路站、地铁3号线东风广场站与地铁2号线东风广场站同时开工,昆明地铁建设进入全面开展阶段;
2010年7月28日,昆明南车轨道交通产业园及地铁9号线开工:
2011年10月28日,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为昆明地铁首期工程1、2号线量身打造的首列地铁车辆驶下生产线,推动着昆明向地铁时代又走近了一步;
2011年12月31日,地铁1号线南段[晓东村站——呈贡大学城站(广电大学)]隧道及高架实现全通;
截至2011年12月,1号、2号线首期工程12个车站主体结构已经完成,预计2012年底1号、2号线首期工程将实现全线开通运营。
回顾昆明地铁建设的历程,这些年来,走了不少崎岖路,从计划酝酿到正式实施,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1994年,昆明和苏黎世开始就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开展合作,在双方合作完成的《城市发展与公共交通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了地铁的概念;2004年,时任昆明市市长的王文涛将地铁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在当年部署昆明地铁规划研究工作,直至2009年国务院批准地铁建设方案,前期酝酿工作就花费了整整15年的时间。
时隔16年,昆明终于实现了地铁梦,地铁建设如今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是努力的结果,也是发展的必然。
呈贡新区蓄势崛起
呈贡新区成立后,将以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为依托,全面构建服务全省、面向西南、辐射东南亚及南亚的国际科教文化中心、国际金融商务中心、国际花卉交易中心,成为滇中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呈贡撤县设区,蓄势崛起,放眼国际。
2011年9月27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提请审议了呈贡撤县设区有关问题的议案,正式宣告呈贡撤县设区。2011年11月1日,“呈贡撤县设区暨加快呈贡发展大会”在呈贡新区会堂召开,呈贡新区正式设立。
呈贡撤县设区在呈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的意义,有利于充分发挥呈贡区位优势,打造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核心区,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拓展主城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桥头堡中心城市腹地功能作用;有利于呈贡积累更多发展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