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毛泽东的著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自1942年5月发表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学面貌。赵树理作为农村题材的自觉写作者,当仁不让的高举《讲话》精神的伟大旗帜,创作出一系列为工农兵服务的作品。分析赵树理的创作,能让我们更好的领略《讲话》的精神实质。对于部队文艺工作者来讲,探究赵树理的创作道路,对于做到文艺为人民,文艺走向人民,文艺为政治,文艺关照政治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赵树理;自觉;《讲话》
今年是毛泽东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发表七十周年纪念。毛泽东在《讲话》中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阐明了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怎样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在《讲话》之前,没有文艺上的指导性纲领,赵树理只是依据自己选择的文学道路进行创作,无意识的符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和党的精神,他的文学“自觉性”表现在对“潜在读者”的思考上。赵树理开始接受新文学时,写一些新诗和散文,但他并没有一味的迷失和盲目的变更自己的创作路线,他迫不及待的把新文学带回自己的家乡,让新文学在他们身上发挥真正的启蒙作用。然而,他发现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直接使用新文学的语言对他们进行文学普及。 “一部文学作品的效果才是它的存在。” 于是赵树理决定寻找新文学普及的另一条大众化的道路,真正打进人民内部。可见,赵树理的潜在读者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采取何种方式去满足潜在读者的阅读视野,便是作家写作所选择的方式,所以有人说“他不是那种摆弄着扫盲班捡来的文字作起小说的作家, 他写得很土完全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在“左联”积极倡导文学大众化的三十年,赵树理投入了自觉的为人民写作的过程,1931 年冬天, 他发表了通俗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 1934年他以“何化鲁”为笔名, 发表了题为《欧化与大众化》的文章, 表明自己对于文艺大众化的追求。此外, 还有长篇章回小说《婚龙峪》( 1933年) , 有韵小剧《打倒汉奸》( 1936年) 等等。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赵树理的文学迅速被树为“旗帜”,他也为自己的写作找到理论支持感到兴奋不已,觉得自己多年来的文艺创作得到了政治身份的认可。赵树理曾谈到《讲话》对他的影响,他不无自豪地说,毛主席“批准”了我,“承认”了我。赵树理说的是心里话,也是实情。文学史上一直把《小二黑结婚》标榜为《讲话》后的第一枚硕果,其实《小二黑结婚》是1943年5月写的,9月出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虽然是在1942年5月做的,但当时只是口头报告,整理成文字发表是在1943年10月19日纪念鲁迅逝世七周年的时候,而传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是在《小二黑结婚》出版以后了。也就是说,赵树理在写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两部代表性作品之前,还没有读到《讲话》。这就更加确切的证实了赵树理为大众写作的自觉性。
但并不是说赵树理没有受到《讲话》的影响,董大中先生的《赵树理评传》中讲到“赵树理过去为农民写作,主要是出于他与‘乡间父老兄弟’的亲密关系,和他对‘乡间父老兄弟’受迷信、落后思想统治而不安的心情。只有在《讲话》发表以后,他才把自己过去的做法上升到文艺方向上来认识,才明确树立了‘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思想。”那么赵树理到底是怎样为工农兵服务的呢?
想要真正做到为工农兵服务不能仅仅做到大众化、通俗化。要让广大工农兵群众真正接受高水准的文学作品,赵树理的处理方法是让一部分工农兵群众接受,由懂的群众给剩下的工农兵群众讲故事,最后使文化水平低的群众也能接受,来完成整个小说传播。
作品《小二黑结婚》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品深入群众,用农民的思维和平实的语言使小说通俗易懂,写农民身边的事,真正走入人民群众当中,受到群众的一致喜爱,达到了真正的大众化,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小说。
《李有才板话》是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一力作,这部作品是他在文学民族化上的重大贡献。郭沫若、茅盾等大师都有中肯的评论。这部作品也呼应了毛泽东在《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指出的:“在抗日期间,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以防豪绅地主把持政权。”
由此我们看到,赵树理自觉为人民为大众写作,自觉走入工农兵深处,把自己奉献给写作,宁愿做“文摊”作家也不愿意去攀“文坛”作家。《讲话》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艺术价值的本质。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说: “艺术不是为一小撮有文化修养的关在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 而是为全国的人民大众。” 赵树理的作品并没有现代小说的优美文辞,没有小资情调的内心关怀,但是他真切地关注人性,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关注和思索时代最重大、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关注民族命运,更关注民间文化,尤其是他对文学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特别是军队的文艺创作人才,更要学习赵树理的“讲政治、为人民”的精神风貌。“赵树理不单单是一个人, 而是代表着一个时代—— 一个文学的时代。”
(作者简介:王 敏,解放军艺术学院文艺学2010级文艺学研究生。)
关键词:赵树理;自觉;《讲话》
今年是毛泽东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发表七十周年纪念。毛泽东在《讲话》中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阐明了在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怎样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在《讲话》之前,没有文艺上的指导性纲领,赵树理只是依据自己选择的文学道路进行创作,无意识的符合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和党的精神,他的文学“自觉性”表现在对“潜在读者”的思考上。赵树理开始接受新文学时,写一些新诗和散文,但他并没有一味的迷失和盲目的变更自己的创作路线,他迫不及待的把新文学带回自己的家乡,让新文学在他们身上发挥真正的启蒙作用。然而,他发现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直接使用新文学的语言对他们进行文学普及。 “一部文学作品的效果才是它的存在。” 于是赵树理决定寻找新文学普及的另一条大众化的道路,真正打进人民内部。可见,赵树理的潜在读者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采取何种方式去满足潜在读者的阅读视野,便是作家写作所选择的方式,所以有人说“他不是那种摆弄着扫盲班捡来的文字作起小说的作家, 他写得很土完全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在“左联”积极倡导文学大众化的三十年,赵树理投入了自觉的为人民写作的过程,1931 年冬天, 他发表了通俗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 1934年他以“何化鲁”为笔名, 发表了题为《欧化与大众化》的文章, 表明自己对于文艺大众化的追求。此外, 还有长篇章回小说《婚龙峪》( 1933年) , 有韵小剧《打倒汉奸》( 1936年) 等等。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赵树理的文学迅速被树为“旗帜”,他也为自己的写作找到理论支持感到兴奋不已,觉得自己多年来的文艺创作得到了政治身份的认可。赵树理曾谈到《讲话》对他的影响,他不无自豪地说,毛主席“批准”了我,“承认”了我。赵树理说的是心里话,也是实情。文学史上一直把《小二黑结婚》标榜为《讲话》后的第一枚硕果,其实《小二黑结婚》是1943年5月写的,9月出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虽然是在1942年5月做的,但当时只是口头报告,整理成文字发表是在1943年10月19日纪念鲁迅逝世七周年的时候,而传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是在《小二黑结婚》出版以后了。也就是说,赵树理在写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两部代表性作品之前,还没有读到《讲话》。这就更加确切的证实了赵树理为大众写作的自觉性。
但并不是说赵树理没有受到《讲话》的影响,董大中先生的《赵树理评传》中讲到“赵树理过去为农民写作,主要是出于他与‘乡间父老兄弟’的亲密关系,和他对‘乡间父老兄弟’受迷信、落后思想统治而不安的心情。只有在《讲话》发表以后,他才把自己过去的做法上升到文艺方向上来认识,才明确树立了‘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思想。”那么赵树理到底是怎样为工农兵服务的呢?
想要真正做到为工农兵服务不能仅仅做到大众化、通俗化。要让广大工农兵群众真正接受高水准的文学作品,赵树理的处理方法是让一部分工农兵群众接受,由懂的群众给剩下的工农兵群众讲故事,最后使文化水平低的群众也能接受,来完成整个小说传播。
作品《小二黑结婚》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品深入群众,用农民的思维和平实的语言使小说通俗易懂,写农民身边的事,真正走入人民群众当中,受到群众的一致喜爱,达到了真正的大众化,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小说。
《李有才板话》是继《小二黑结婚》之后又一力作,这部作品是他在文学民族化上的重大贡献。郭沫若、茅盾等大师都有中肯的评论。这部作品也呼应了毛泽东在《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指出的:“在抗日期间,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民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以防豪绅地主把持政权。”
由此我们看到,赵树理自觉为人民为大众写作,自觉走入工农兵深处,把自己奉献给写作,宁愿做“文摊”作家也不愿意去攀“文坛”作家。《讲话》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艺术价值的本质。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说: “艺术不是为一小撮有文化修养的关在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 而是为全国的人民大众。” 赵树理的作品并没有现代小说的优美文辞,没有小资情调的内心关怀,但是他真切地关注人性,关注民生疾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常态,关注和思索时代最重大、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关注民族命运,更关注民间文化,尤其是他对文学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特别是军队的文艺创作人才,更要学习赵树理的“讲政治、为人民”的精神风貌。“赵树理不单单是一个人, 而是代表着一个时代—— 一个文学的时代。”
(作者简介:王 敏,解放军艺术学院文艺学2010级文艺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