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维雄先生
在二十多年前,联同一群和自已一样怀有强烈公益心的朋友们,从零开始把几近停办的东九龙青年社重新做起来。往後的岁月里,大家长期付出的努力,促使团体茁壮成长,令它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渐渐步入今日运行平稳的阶段。历年来,社团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轻服务者。现在,在这个充满朝气的队伍中,人人学会了自强,懂得分享,共同交织成属於当代年轻人特有的正能量。
东九龙青年社的新生
大概三十多年前,热闹的香港东九龙地区诞生了一个新的非牟利地区青少年组织——东九龙青年社。当时,一群来自社会各界的青年俊彦齐聚於此,携手合作,同馈社会,把朝气和希望带给地区。
可惜,数年之後,由於种种原因,东九龙青年社运行慢了下来,开展的活动也渐渐偃旗息鼓。到陈维雄先生接手会务之际,已几近停运:“1994年,我加入了这个团体,当时这里什麽都没有,一切工作要从零开始。”看到眼前这个致力於推动青年工作、曾凝聚热心社会事务的年轻人並以培训优秀後辈为己任的团体渐渐失去了生气,陈维雄先生与其他关注社会工作的好友们不禁深感惋惜。不过,现实的颓势並没有阻止他们服务的脚步,反而激发了这些年轻人的斗志。“一定要把东九龙青年社重新做起来!”成为当时陈维雄先生与好友们一致的心愿。
虽然在读书期间曾参与香港基督教青年会一类服务团体,投身过“小公民列车计划”等诸多活动,並积累了多年的社工经验。但重新做好一个社团的难度,还是让陈维雄先生感到吃力。一开始,他想像过去那样举办爬山、到离岛遊玩等活动来吸引年轻人,无奈参与者寥寥无几,不得不迫使他转变工作的思路。
後来,陈维雄先生想到,既然新生的队伍力量不足,难以单独做出成绩;那不如与相关的机构、团体合作,既可以增加曝光度、被大众所知悉;又能吸收友好机构及团体的经验,利於东九龙青年社日後的工作。於是,陈维雄先生迅速运用起人脈网络,联繫地区的学校,开始与对方合作举行歌唱比赛。坚持数年,效果理想,东九龙青年社渐渐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並因越来越多的青年成员的加入而变得活跃起来。
2004年,在陈维雄先生的带头下,东九龙青年社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当时我们考虑,怎样才能让团体持续向好地发展下去。毕竟以前要寄託其他会运行,借他人场地举行活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大家围绕着同一类问题,纷纷出谋献策,力求帮助东九龙青年社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社团能主办特色活动,並拥有自主使用的场所,相信能铺展开更多工作。所以,後面的工作,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
例如,东九龙青年社的成员们在社会上寻找多方资源,並申请政府的资助,自主打造歌唱比赛以及黄大仙区傑出中学生选举等特色鲜明的活动,得到地区许多学校的认可与支持。後来,在当地只要举办上述活动,也会主动跟东九龙青年社联繫起来。
经过两年的準备,陈维雄先生及社员们租下商厦的物业,用作举行活动的场地。用做日常办公,以及举办像会议、联谊一类大概有十几个人参加的活动,如此无须再租借他人场地。直接在会所中开展即可。届时,年轻人们持续不断的“头脑风暴”,畅谈而忘记时间的流逝,都可在理想的环境下开展,而不用像以前那样诸多顾虑。
为了保持东九龙青年社的活力,陈维雄先生别出心裁地定下一个惯例:团体每次举办活动成立筹委会,成员皆由10到15个年轻人担任,他们可能是刚出来工作的新晋职员,也可能是攻读学位的在校学生,甚至可能是中三中四的花季少男少女,都能在筹委会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他人的长处。既锻炼自己,又吸收经验,还能推动活动,是难得的成长机会。
如今,東九龙青年社的活动越来越多,入会成员人数不断增加,特色活动保持至今仍广受欢迎,整体发展势头欣欣向荣。忆起二十年前自己付出的努力,再看今日团队的盛况,相信陈维雄先生心中满是欣慰,他获得的满足和快乐,无需赘述,已在脸上洋溢。
众多有趣且难忘的故事
社会工作多以人为对象,所以与人打交道便成了陈维雄先生每日都要做的工作。在东九龙青年社、香港青年协进会多个团体中,他感受人与人在交流时所产生真挚的情感,内心常常被触动,留下一段又一段难忘的回忆:
有一次,他在上海吃到一种美味的小吃,並希望让香港的青少年朋友们都能嚐嚐这种美食带来的乐趣,所以日後每次带团出访上海,他都想找个机会买些小吃给随团成员分享。可惜有好几次组团到上海,都因为行程安排而没有实现想法,多少让他感到可惜。直到又有一次带团到沪,並且是临回香港的晚上,陈维雄先生才抓住空档,专门赶到那家食肆买来小吃,带回旅馆给大家品嚐。当看到随团成员们沉浸在美食之中,他也满足於自己的想法终於得到实现,心情自然豁达许多。虽然这並不是一件足以向他人称道的小事,卻带给大家愉快的回忆,让那一次上海之行,划上了更为圆满的句号。
还有一次,陈维雄先生在参加助选工作後,接到香港青年协进会一个艰难的任务:计划在两周後举行一场集合1000位香港学生以及500位深圳学生的大型活动。要知道,成熟的活动策划一般会至少提前一个月的时间着手準备,让一切落实到位保证活动顺利举行。而此次活动号召人包括陈维雄先生在内只有三人,且举办地点在香港之外。可见,举办活动的难度着实提升不少。
“当时为了保证活动能如期举行,我和同事熬了几晚通宵,做了很多功课,尽量让一切準备落实到位。”活动当天,1500个内地与香港的学生们聚集在深圳福田区莲花山公园,按照活动的安排有序进行各个环节,大家过得愉快而充实。最後还为全场成员拍了一张大合影,藉此纪念这次盛大的活动,留存那些美好的回忆。相信作为主要负责人的陈维雄先生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心中总会百感交集。
还有一次较难忘的活动,则是由陈维雄先生一人担任召集人的“企业展关怀”城市定向比赛活动。在筹备阶段,他要发掘合作对象、拉来企业冠名赞助、安排比赛队伍……纷繁工作,让人应接不暇,连配合他的秘书都因工作量太大而感到疲倦。但习惯迎难而上的陈维雄先生耐心安慰同事,並且把一切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最後让这次有二十多家企业参加的活动有序进行,又一次给自己留下了难忘而愉快的经历。
通过服务,陈维雄先生体会了许多别人难有机会接触到的事情,也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服务理想。他希望年轻的香港人能为社会为祖国贡献到自己的力量,知道如何顺应国情实现自己的抱负。从而心繫祖国,开眼世界,为香港带来朝气和活力,让这座“动感之都”魅力依旧。
在二十多年前,联同一群和自已一样怀有强烈公益心的朋友们,从零开始把几近停办的东九龙青年社重新做起来。往後的岁月里,大家长期付出的努力,促使团体茁壮成长,令它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渐渐步入今日运行平稳的阶段。历年来,社团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年轻服务者。现在,在这个充满朝气的队伍中,人人学会了自强,懂得分享,共同交织成属於当代年轻人特有的正能量。
东九龙青年社的新生
大概三十多年前,热闹的香港东九龙地区诞生了一个新的非牟利地区青少年组织——东九龙青年社。当时,一群来自社会各界的青年俊彦齐聚於此,携手合作,同馈社会,把朝气和希望带给地区。
可惜,数年之後,由於种种原因,东九龙青年社运行慢了下来,开展的活动也渐渐偃旗息鼓。到陈维雄先生接手会务之际,已几近停运:“1994年,我加入了这个团体,当时这里什麽都没有,一切工作要从零开始。”看到眼前这个致力於推动青年工作、曾凝聚热心社会事务的年轻人並以培训优秀後辈为己任的团体渐渐失去了生气,陈维雄先生与其他关注社会工作的好友们不禁深感惋惜。不过,现实的颓势並没有阻止他们服务的脚步,反而激发了这些年轻人的斗志。“一定要把东九龙青年社重新做起来!”成为当时陈维雄先生与好友们一致的心愿。
虽然在读书期间曾参与香港基督教青年会一类服务团体,投身过“小公民列车计划”等诸多活动,並积累了多年的社工经验。但重新做好一个社团的难度,还是让陈维雄先生感到吃力。一开始,他想像过去那样举办爬山、到离岛遊玩等活动来吸引年轻人,无奈参与者寥寥无几,不得不迫使他转变工作的思路。
後来,陈维雄先生想到,既然新生的队伍力量不足,难以单独做出成绩;那不如与相关的机构、团体合作,既可以增加曝光度、被大众所知悉;又能吸收友好机构及团体的经验,利於东九龙青年社日後的工作。於是,陈维雄先生迅速运用起人脈网络,联繫地区的学校,开始与对方合作举行歌唱比赛。坚持数年,效果理想,东九龙青年社渐渐又回到了大众的视野,並因越来越多的青年成员的加入而变得活跃起来。
2004年,在陈维雄先生的带头下,东九龙青年社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当时我们考虑,怎样才能让团体持续向好地发展下去。毕竟以前要寄託其他会运行,借他人场地举行活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大家围绕着同一类问题,纷纷出谋献策,力求帮助东九龙青年社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社团能主办特色活动,並拥有自主使用的场所,相信能铺展开更多工作。所以,後面的工作,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而努力。
例如,东九龙青年社的成员们在社会上寻找多方资源,並申请政府的资助,自主打造歌唱比赛以及黄大仙区傑出中学生选举等特色鲜明的活动,得到地区许多学校的认可与支持。後来,在当地只要举办上述活动,也会主动跟东九龙青年社联繫起来。
经过两年的準备,陈维雄先生及社员们租下商厦的物业,用作举行活动的场地。用做日常办公,以及举办像会议、联谊一类大概有十几个人参加的活动,如此无须再租借他人场地。直接在会所中开展即可。届时,年轻人们持续不断的“头脑风暴”,畅谈而忘记时间的流逝,都可在理想的环境下开展,而不用像以前那样诸多顾虑。
为了保持东九龙青年社的活力,陈维雄先生别出心裁地定下一个惯例:团体每次举办活动成立筹委会,成员皆由10到15个年轻人担任,他们可能是刚出来工作的新晋职员,也可能是攻读学位的在校学生,甚至可能是中三中四的花季少男少女,都能在筹委会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他人的长处。既锻炼自己,又吸收经验,还能推动活动,是难得的成长机会。
如今,東九龙青年社的活动越来越多,入会成员人数不断增加,特色活动保持至今仍广受欢迎,整体发展势头欣欣向荣。忆起二十年前自己付出的努力,再看今日团队的盛况,相信陈维雄先生心中满是欣慰,他获得的满足和快乐,无需赘述,已在脸上洋溢。
众多有趣且难忘的故事
社会工作多以人为对象,所以与人打交道便成了陈维雄先生每日都要做的工作。在东九龙青年社、香港青年协进会多个团体中,他感受人与人在交流时所产生真挚的情感,内心常常被触动,留下一段又一段难忘的回忆:
有一次,他在上海吃到一种美味的小吃,並希望让香港的青少年朋友们都能嚐嚐这种美食带来的乐趣,所以日後每次带团出访上海,他都想找个机会买些小吃给随团成员分享。可惜有好几次组团到上海,都因为行程安排而没有实现想法,多少让他感到可惜。直到又有一次带团到沪,並且是临回香港的晚上,陈维雄先生才抓住空档,专门赶到那家食肆买来小吃,带回旅馆给大家品嚐。当看到随团成员们沉浸在美食之中,他也满足於自己的想法终於得到实现,心情自然豁达许多。虽然这並不是一件足以向他人称道的小事,卻带给大家愉快的回忆,让那一次上海之行,划上了更为圆满的句号。
还有一次,陈维雄先生在参加助选工作後,接到香港青年协进会一个艰难的任务:计划在两周後举行一场集合1000位香港学生以及500位深圳学生的大型活动。要知道,成熟的活动策划一般会至少提前一个月的时间着手準备,让一切落实到位保证活动顺利举行。而此次活动号召人包括陈维雄先生在内只有三人,且举办地点在香港之外。可见,举办活动的难度着实提升不少。
“当时为了保证活动能如期举行,我和同事熬了几晚通宵,做了很多功课,尽量让一切準备落实到位。”活动当天,1500个内地与香港的学生们聚集在深圳福田区莲花山公园,按照活动的安排有序进行各个环节,大家过得愉快而充实。最後还为全场成员拍了一张大合影,藉此纪念这次盛大的活动,留存那些美好的回忆。相信作为主要负责人的陈维雄先生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心中总会百感交集。
还有一次较难忘的活动,则是由陈维雄先生一人担任召集人的“企业展关怀”城市定向比赛活动。在筹备阶段,他要发掘合作对象、拉来企业冠名赞助、安排比赛队伍……纷繁工作,让人应接不暇,连配合他的秘书都因工作量太大而感到疲倦。但习惯迎难而上的陈维雄先生耐心安慰同事,並且把一切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最後让这次有二十多家企业参加的活动有序进行,又一次给自己留下了难忘而愉快的经历。
通过服务,陈维雄先生体会了许多别人难有机会接触到的事情,也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服务理想。他希望年轻的香港人能为社会为祖国贡献到自己的力量,知道如何顺应国情实现自己的抱负。从而心繫祖国,开眼世界,为香港带来朝气和活力,让这座“动感之都”魅力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