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勇校长的课改十二化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l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14年的课改,法规、政策、文件、领导人的讲话……连篇累牍,如雷贯耳,究竟效果如何?客观地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改,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思想、观念、方法、手段、模式等等各种改革与探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流派众多、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改革即便在个别方面有所突破,也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更难超越“术”的范畴。
  就在大家苦苦寻觅之际,有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在其校长发动与领导的“大课程体系建设”下,绽放起一朵卓尔不群的课改奇葩!它,就是山东省乐陵实验小学(以下简称“乐陵实小”);他,就是李升勇校长。他们的课改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关注,而且在教育同行和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而强烈的反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笔者也在此总结出十二条课改经验,以供交流。
  教书育人一体化
  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教和学是活动整体的两个方面,学生既是学的主体,也是教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欣赏者。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和民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大目标观从“人”与“民族”这样两个大的方面对育人目标进行了解读与阐释。而教育本身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隶属于精神范畴。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教育就是培养人、发展人的这样一种过程,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幸福指数。同时,我们有幸生活在民族与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之中,就要学会与环境和谐共处,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学校这个中介。待弄清楚这层关系后,作为教育施体的老师就应该明白为教育受体的学生做些什么了。
  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做一名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我们上学期间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提升哪些能力、掌握哪些方法、养成哪些习惯、涵养哪种品质,培养哪些兴趣等,学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教学必须服务于教育。大教学观的“大”应该体现在方法的传授与情感的培养上,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
  教学目标科学化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与科学性决定了教育目标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浩如烟海,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一名大学生坐在教室里正在学习的新科技或是新发明,有70-80%在研究领域早已过时,甚至被淘汰。这确实令人汗颜!怎么办?有句话讲: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时,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上帝为我们打开的这扇窗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内驱力,二是选择性。知识无垠,选择性这一点毋庸赘言,需要强调的是内驱力,这是制约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教育的关键是解决学生“想学”的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
  教学依据本位化
  教学依据是国家课程标准,课标是纲领性文件,课标之道在于回归需要,满足学生生命发展需求,满足民族社会发展需求。课程标准是底线。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所体现的仅是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学校的作用就是把国家课程校本化,把国家课程变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学校课程,使学科教学综合化。学科和专业的分化和不断细化,这是工业化的产物,如今我们已经完成工业化阶段,走向了系统化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综合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西医;问病情,寻病因,查病理,这是中医。西医治病重在治标,中医治病重在治本,二者结合则标本兼治。学科综合化就是要标本兼治,做到“全人”健康发展。
  教学材料生活化
  文本是固化的生活,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是文本的原型,是活水的源头。离开生活,文本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教材=文本+生活,世间万物皆可为我师。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应用的目的包括物质目标与精神目标两个方面。而幸福本身就是一种感觉,从这层意义上讲,物质最终还是为精神服务的。一言以蔽之,凡是能为我们一生创造幸福的知识、技能、方法,都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考学、就业等固然是通往幸福的途径,却绝不能拘泥于此,而要创建出一个开放式、生活化的综合教材体系。这也就是说,教育需要回归原点,即生活、农业、儿童、游戏、本土与传统。只有使教育回归原点,才能重新焕发出原始的生命力,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毕竟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一种真实写照。可是,它又高于生活,不能是对生活的一种照抄照搬,而是有所取舍,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与升华。教材之道在于回归生活,使学生学习的本源不是知识的记忆,而是生活生产经验的掌握,并学会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的时间、方位、媒介、参与者、评判机制等都没有约定俗成。“做中学、错中学、玩中学”,这就是让学生不再“死读书”。
  “牵一发而动全身”。乐陵实小课改的破冰攻坚之旅突破口在课程,课程成为学校课改的核心产品。课程的变化随之就是学习方式、课堂结构、课堂性质、教师功能等一系列的改变。随之而变的就是“周目标导航—前置性学习—组织化合作—课堂展示—师生评价”教学方式的确立。例如,他们实施的“栏目教学”,以周目标学习为导向,以充分的前置性学习为基础,针对小学生特点,体现游戏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同时,这简化了过程,减少了教师的组织环节。
  第一关:“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这一关主要考查学生对积累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字词检测可以是展示组直接向全班同学进行检测,也可以是展示组展示他们小组成员的字词学习情况;还可以是精彩句、段的背诵。
  第二关:“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 这一关可以是展示组朗读,摇号抽取朗读人员;可以是阅读队挑战读;可以是老师范读。另外,还可以穿插师生对朗读的评价指导。
  第三关:“入情入境,品味人生”。各年级制定模板,按要求规范,慢慢训练;解读重点词、句、段,梳理话题(需提前预设);搜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文章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现了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   第四关:“得知得智,拓展人生”。这个环节是学习过程的展示、慢放、回放阶段。它既可以展示从文本中获取的知识,也可以从展示中获得知识。对展示小组而言,这是一个生长、体验的过程;对阅读小组而言,这是一个学习、借鉴过程。在课堂上拓展视角、丰富思维、分享观点,体现了课堂是智慧的孵化器这一理念。
  第五关:“化人化文,学以致用”。这个过程是一个应用过程。通过读文,文中的人物以及作者的待人处事方法、生活经历给自己留下了哪些启迪,应从中汲取哪些营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淀加以提升和内化,以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把这些所学、所思、所感写下来,形成文字。设计这一关的设计目的是:“文以载道。”人文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以文化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写作能力不是在课堂上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在大量写作的过程中慢慢涵养出来的。
  第六关:“超越自我,百流归宗”。这是个全班互动过程。师生进一步解读文本,构建全班高地:第一,展示小组就上节课展示的问题检测阅读小组的听记情况;第二,阅读组开始根据自己的学习收获与展示组进行互动。(先由阅读小组提出问题,经老师筛选后再交展示小组回答);第三,教师参与互动,主导攻防打擂的过程,适时进行点拨,梳理话题;第四,最后全班化人化文。
  国家课程校本化
  课程之道在于回归校本。课程是指国家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以及完成并发展这些内容所需要的过程,二者之间性质上相互独立,内容上又水乳交融。校本课程就是根据地方特色与校本资源,对国家课程进行软化、细化、活化,走整合资源、特色发展的路子,从“国家课程”到“校本课程”、从“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从“知识课程”到“实践课程”、从“教师课程”到“学生课程”、从“预设课程”到“生成课程”,以此来解决课程设置的实效化问题,满足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和生命成长的需要。
  课程结构立体化
  现代技术让自我学习成为可能,课堂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一维空间,而是把学生生活的全过程都纳入教学视野,乐陵实小设立了“周目标导航—前置性学习—组织化合作—课堂交流展示”四大板块。这使课堂结构由封闭的教室向家庭、社会、自然、内心延伸,随之带来了学习方式、课堂结构、课堂性质、教师功能等一系列的改变。
  在乐陵实小,学习的课堂是不被时间和场限制的。学生们走向田野,田野就是课堂;学生们回到家里,客厅、厨房就是课堂;学生们欣赏优秀影片,电影院就是课堂……课堂就在生活中。例如,生活中的孩子缺少方向感、方位感和距离感,它就专门开设了语文地理课。一年级要求家长带领孩子熟悉城区的道路和主要建筑物,二年级要求家长带领孩子熟悉市区各个乡镇的位置和地貌,三年级要对本省的地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参观一些重要城市和景点,四年级把视野扩展到全国,五年级要放眼全世界,并要求他们把每一次游历都写成文章,记下见闻和感受。如此一来,这就将地理实践活动与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课堂性质现代化
  学校教育的特质在于文化的熏陶,文化场效是一种潜能量,在环境中会潜滋暗长。课堂性质就是解决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想学的意识。课堂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知识传递的主渠道,而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文学个体的解剖室,而是与文本生活的对接舱;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而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由重知识积累转变为重成长体验,即树立信心,学习方法,培养习惯,获取能量;由预设型课堂转变为生成型课堂,即“吸纳知识、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训练方法”“优化思维、开发潜能”“塑造品质、涵养文化”。
  教学评价多元化
  不看预设看生成,不看精彩看实效,不看师效看生效,不看效率看效益,乐陵实小创建出一种独特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一元式评价为多元式评价。评价是对人对物进行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衡量与判断,其对受体本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受体正确认识并不断的激励自己,让评价变成促进生命成长的助推器。
  学校教育社会化
  乐陵实小确立了系统的教育思想,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向未来延伸”的教育理念。开展“做环保小卫士”“走进敬老院”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用责任和爱心唤醒家长教育资源,让潜在的教育同盟军成为教育的主力军。开设家长论坛,组建校级、级部、班级三级家长协会,让家长走进、了解、参与、支持学校工作;让学生主持召开家庭会议,影响家长学会感恩;开展“亲子共读”“亲子锻炼”,打造“有梦想的家庭”“书香家庭”“健康家庭”,为和谐社会做贡献。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实现了家校共赢,修复构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完整教育体系。
  教师发展团队化
  乐陵实小践行“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大力转变教师发展观念,运用思想引领,目标统一,坚持学、思、行,走共同发展之路。为解决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老师们用智慧寻求创设班内势能场的途径,实行了小组合作、分层教学,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解决大班额教学面向全体的问题,老师们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创建组织文化……与课改一路同行,他们的老师基于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不断的否定、重建中成长。
  如今,乐陵实小已有30余位教师不断地到全国各地讲课、做报告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而教师团队精英化、集群化发展的良好局面更有力地证明了其课改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这正如李升勇校长所言:“现在我们的老师不再是只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着自己,真正实现着教学相长,真正实现着自己为师的价值,人生的价值!”
  养成教育标准化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乐陵实小以素质教育为准绳,超越“以人为本”就是“张扬个性”的错误观点,摒弃“跑和吵是孩子天性”的狭隘认知,树立“教育是促进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的教学理念,用“系统、标准、流程”的全新教育思想来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路队,走直线拐直角;卫生,弯腰捡起一片文明;礼仪,立正、鞠躬;纪律,入校即静,入室即学;课前,静默一分钟……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学校亮丽的风景,更是学生走向文明、走向成功、走向人生幸福的起跑线。
  这一切观点都是李升勇校长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继而从实践的层面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体现出了一种理性的成熟。
  由于乐陵实小实施整体思考、整体推进的课堂改革,我们并不认为它已经或大部分完成了改革,这一条道路决定了他们始终在路上,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不陷入模式的陷阱,不断地实现进取、成长、完善。李升勇校长试图创建的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模式,这正是乐陵实小的课改魅力所在!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主任、现代基础教育名校联合体研究员)
其他文献
长沙师范学院:自立自强,致高致远  首都师范大学:为师为学,求实创新  曲靖师范学院:刚正博爱,睿智笃行  湖州师范学院:明体达用  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立德树人  淮北师范大学:博学慎思,励志敦行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牡丹江师范学院:崇德为学
期刊
喜欢全兴小学,似乎不需要更多的理由。漫步校园,三角梅倚着原木长廊肆意绽放,红花绿叶间,探出几行简静朴素的字:“田间地头求知践行种豆得豆,篱旁架下诵经怡情种瓜得瓜。”长廊两侧的四季豆挂在藤上享受日光浴,几乎及地的豇豆懒散地垂在叶间,悠闲吐纳练瑜伽,而玉米则性急地招摇着殷红的头发,任清风为扇,护它安然度夏。桃李葡萄已挥别芬芳的花季,在桑梨之后邀请师生校园听香,看鱼儿满塘,孔雀开屏,羊儿散步……恍惚间,
期刊
教育应如何改革?教育应如何发展?我想对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首先面临的问题应该是“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问题,是否真正引发了教育者刨根问底的思索呢?作为冒然闯入教育界的我也带着同样的疑惑开始了沉重的思索……  回归本源,通慧教育观的由来  两千年前的孟子与荀子就“人性是善,还是恶”进行了一次千年之辩,到如今的学术界还存有争议。若我们不能回答“教育的主体是什么”,所讨论的“教育到底是什
期刊
总有一些感动,在不经意间浸润着我们的心灵;总有一些赞美,忍不住要用华丽的语言来描绘。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用对待小鹿的珍爱,用对待禾雀花的呵护,来对待上学的孩子,并以此构筑了该校生动丰满的特色内涵。  2014年10月下旬,广州市第三批特色学校评审工作进入倒计时。我有幸受邀担任评委,当我翻阅广州市萝岗区联和小学呈报上来的材料时,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就像在泥土中挖到了一块璞玉,尽管这块玉还有些粗糙,
期刊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杨林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5.00元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个自觉自愿的改革者”对当下教育问题的反思与应对,对“立人的教育”的追求与践行。集教育情怀、生命尊严、思想跋涉、大道求索于一体,展现坚守生命教育、理想教育的艰难与快乐,推动大众灵性觉醒,守望精神家园。杨林柯老师的教育实践被钱理群称之为“决定中国教育命运的静悄悄的革命”。的确,他一直在推动自己,同时也
期刊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五一劳动节少了几分“劳动”意义,更多只是一个假期。教育者们怎样找回劳动节意义,让学生感受劳动最光荣的精神,真正地“动”起来,各地学校有着不同的方法。  体验生活 换岗劳动  河南师范大学举行“五一校园感恩工人行”活动。河南师大学后勤服务集团,物业管理科部分员工及近百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该校学生志愿者走上街头,协助交警做好交通安全执勤工作,充当交通协管员,还深入东区部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教育家办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专家型校长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名校长工作室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为专家型校长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适合的空间。身为黑龙江省大庆市名校长工作室“汪洋工作室”的主持人,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室实际,谈谈名校长工作室的创建与发展。  明确宗旨是首要任务  名校长工作室的创建,定位很重要。只有明确了宗旨,工作才不会盲目。
期刊
季求真  贴近基层,走进一线,助力教师成长,成就教育发展。  (安徽省无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致力于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重构远程运管模式,提出了“让主管部门放心,让学校老师满意”的工作目标,教师培训满意度逐年提高。)  刘大春  慢慢来,服好务,共成长。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学特级教师、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市政府督学、
期刊
武汉理工大学的副教授张能立趴在教室前门,主动要求学生赐他“胯下之辱”。这别具一格的行为一经曝光,“胯下之辱”瞬间便成为了张教授非常鲜明的符号,张教授也因此被更多的人所知晓,成为“名师”。对此,评论褒贬不一。有争议就有话题,有讨论就有热度。这类“名师”究竟是花红百日还是昙花一现,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他们的硬实力。  事件回顾  据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张能立在课程结束后,趴在教室门口
期刊
张能立副教授求赐“胯下之辱”一时引爆了人们的眼球,各式各样的议论铺天盖地,纷沓而至。我们从事现代教育教学的教育者,面对这一新的“互联网+”教育现象,不能人云亦云,要本着建设现代学校品牌的高度看待与思考这一问题。  从事现代教育需要广告效应,这是学校教育最需要革新的一个地方。  过去我们受制于教育本质的束缚,以及在新课改实施中没有及时有效地剥离及澄清卢梭《爱弥儿》为代表的儿童为中心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