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这就是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其培养实践能力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手段和方法,将大大提高中学生的知识储量和质量。增长中学生的知识,提高中学生的才干并激发其创造才能。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语文综合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以下就提高阅读效果的基本途径。
其中让学生主动自读,是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自读”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通过“自读”课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具体能力:认读能力──辨识生字,学习新词的能力;理解能力──审题、辨体以及探究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的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自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是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中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自读,以培养他们阅读能力呢?笔者依纲据本,根据综合训练学生五种阅读能力(即看、听、读、说、写五种能力)的思想,进行了改进略读课文的教学实践。
一、学生自读备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精心设计,精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上好“示范课”,让学生有样板,能模仿;并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自读;再把本单元“略读课文”的自读备课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连接语”及有关资料,根据文体特点,以“了解文章所写的什么事、什么物”“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讲清某件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个物”等为自读重点,认真自读,编写授课“教案”,做好上台讲课的准备。
二、学生上台讲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笔者一反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讲台让给学生。一篇课文由二至三位小老师按预定顺序上台串讲分析,其余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讲课人选,开始可采用在自读备课的基础上,上课前临时抽签的方法。每学期每个学生尽量安排一次以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讲课学生不止一人,对教材的理解各有侧重,可以互相补充,把握住教材的内容和重点。
三、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重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鉴赏能力
上台讲课的是学生,听课的学生发言不拘束,由于课前自备“教案”,对课文的理解尽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都已有一定的认识,都有话可说,展开讨论已并非难事了。讨论的方式可采取:①讲课完毕后,教师总结前,用几分钟时间,针对某一问题,集中讨论;②讲课的同学提问题时,引发争论,进行讨论。
四、教师课堂总结,巩固阅读能力训练成果
学生讲课、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仔细设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备学生讨论中的“不测”,还要求教师认真当好“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才能对学生的讲课和讨论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
教师总结宜从两个方面进行:①对讲课学生讲课内容、方式、板书和教态略加小结,旨在鼓励其积极性;②最重要的是就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讨论中提出的疑点,教师要纠偏补漏,使其明确化,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全面理解课文。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当然,提高阅读效率的可效性还有许多种方法。但不可否认,明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兴趣、拓宽丰富知识,提高自读能力、培养阅读的概括力和思维品质、阅读技能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这就是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其培养实践能力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手段和方法,将大大提高中学生的知识储量和质量。增长中学生的知识,提高中学生的才干并激发其创造才能。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语文综合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以下就提高阅读效果的基本途径。
其中让学生主动自读,是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自读”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通过“自读”课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具体能力:认读能力──辨识生字,学习新词的能力;理解能力──审题、辨体以及探究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的能力;质疑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自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是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中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自读,以培养他们阅读能力呢?笔者依纲据本,根据综合训练学生五种阅读能力(即看、听、读、说、写五种能力)的思想,进行了改进略读课文的教学实践。
一、学生自读备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精心设计,精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上好“示范课”,让学生有样板,能模仿;并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自读;再把本单元“略读课文”的自读备课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连接语”及有关资料,根据文体特点,以“了解文章所写的什么事、什么物”“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讲清某件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个物”等为自读重点,认真自读,编写授课“教案”,做好上台讲课的准备。
二、学生上台讲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笔者一反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讲台让给学生。一篇课文由二至三位小老师按预定顺序上台串讲分析,其余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讲课人选,开始可采用在自读备课的基础上,上课前临时抽签的方法。每学期每个学生尽量安排一次以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讲课学生不止一人,对教材的理解各有侧重,可以互相补充,把握住教材的内容和重点。
三、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重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鉴赏能力
上台讲课的是学生,听课的学生发言不拘束,由于课前自备“教案”,对课文的理解尽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都已有一定的认识,都有话可说,展开讨论已并非难事了。讨论的方式可采取:①讲课完毕后,教师总结前,用几分钟时间,针对某一问题,集中讨论;②讲课的同学提问题时,引发争论,进行讨论。
四、教师课堂总结,巩固阅读能力训练成果
学生讲课、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仔细设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备学生讨论中的“不测”,还要求教师认真当好“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才能对学生的讲课和讨论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
教师总结宜从两个方面进行:①对讲课学生讲课内容、方式、板书和教态略加小结,旨在鼓励其积极性;②最重要的是就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讨论中提出的疑点,教师要纠偏补漏,使其明确化,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全面理解课文。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当然,提高阅读效率的可效性还有许多种方法。但不可否认,明确阅读目的,提高阅读兴趣、拓宽丰富知识,提高自读能力、培养阅读的概括力和思维品质、阅读技能的训练、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