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是指名望高的教师、师傅。目前大多指教育领域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教师。我在本文中所说的“名师”其实可以分为多种:第一种名师是依靠精神传承、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如孔子、孟子、叶圣陶、陶行知……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家;第二种是江南江北的执教过几节优质课打拼或包装出来的名师;还有一种是一些教育机构从众多德才兼备的教师中评选出来的榜样型名师。后两种名师是当今最多的。
《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02期刊登过屈太侠老师一篇名为《谨防患上名师依赖症》的文章。文章里面讲到了“名师依赖症”的种种症状:“如果要上公开课,你首先想到的不是独立解读文本,而是上网查找名师的教学设计;如果要写教学论文,你首先想到的不是树立自己的观点,而是去参考名师的言论、主张;如果参加教研活动,你不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而是动不动就拿名师说事儿;如果你一段时间不观摩名师的教学,就觉得心里发虚,不知道该怎么上课……那么,非常不幸,你已经患上了名师依赖症。”这里的名师我想应该是第二种名师。所幸的是绝大多数老师没有这种倾向。首先是因为大家一直彷徨,不知道向他们学习啥?是学习他们高尚的思想境界,还是学习他们高超的教育艺术?是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还是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是学习某些名师为上一节课跑遍全街道的学校磨课50多遍,还是学习某些名师为吸引眼球而精心设计噱头?其次是因为绝大多数老师身兼数职,时间、范围有限,舍不得那一班学生,分身乏术,缺少学习的热情。
其实无论哪种名师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正所谓会学的学门道,不会学的学热闹。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我认为把最后的“爱拼才会赢”改为“会拼才会赢”,才合适。爱拼不见得赢。名师依赖症,让我们迷失了自我。我们怀疑自己,贬低自己,把自己挤到一个没有阳光的阴暗角落。不看看名师的教学,上课觉得没底儿;评课写文章不引用名师名言,觉得没分量。名师们强势的话语权,主宰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导向。但是名师的成长历程,我们了解过吗?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普遍性吗?名师的教学设计,真的适合我们自己的学生吗?拒绝“名师依赖症”,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名师。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名师不是救世主,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每一种教学流派,都有自身的风格在背后支撑。风格是个人的特质,如同基因一般,只属于个人,无法进行复制、粘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名师不代表真理,名师的一切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考证。名师与“我们这一群”教师的底蕴有差距,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差距,因此教案的立意、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选用就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在教学形式上不断锤炼,因地制宜,因课而异,以健康丰富的人生体验来架起让学生感受独特体验的桥梁,而不要被所谓的文化、哲学、专业化发展甚至教育家口号忽悠,更不必追求标新立异,脱离所教学科应有的内涵。我想年轻教师可以从名教师的课开始“入格”,就像学习书法从描红开始一样,学习上课的基本要素与模式,这可以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中年教师可以借鉴名师的课,从中学习其思路方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而老教师更需要进行学名师来“转轨”改变自己。
说到这里,我觉得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学经验是名师的真正根基。我觉得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学经验,我们学习起来,琢磨起来有许许多多非常深刻和新鲜的东西。名师的标准是什么?首先是看老师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最主要还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如果没有人格魅力,我想他的很多精神都体现不出来。尽管他的学识很渊博,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如果他不是对学生充满了爱心,我想很难受到学生的认可,那么这种名师也就有名无实了。
《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02期刊登过屈太侠老师一篇名为《谨防患上名师依赖症》的文章。文章里面讲到了“名师依赖症”的种种症状:“如果要上公开课,你首先想到的不是独立解读文本,而是上网查找名师的教学设计;如果要写教学论文,你首先想到的不是树立自己的观点,而是去参考名师的言论、主张;如果参加教研活动,你不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而是动不动就拿名师说事儿;如果你一段时间不观摩名师的教学,就觉得心里发虚,不知道该怎么上课……那么,非常不幸,你已经患上了名师依赖症。”这里的名师我想应该是第二种名师。所幸的是绝大多数老师没有这种倾向。首先是因为大家一直彷徨,不知道向他们学习啥?是学习他们高尚的思想境界,还是学习他们高超的教育艺术?是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还是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是学习某些名师为上一节课跑遍全街道的学校磨课50多遍,还是学习某些名师为吸引眼球而精心设计噱头?其次是因为绝大多数老师身兼数职,时间、范围有限,舍不得那一班学生,分身乏术,缺少学习的热情。
其实无论哪种名师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正所谓会学的学门道,不会学的学热闹。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我认为把最后的“爱拼才会赢”改为“会拼才会赢”,才合适。爱拼不见得赢。名师依赖症,让我们迷失了自我。我们怀疑自己,贬低自己,把自己挤到一个没有阳光的阴暗角落。不看看名师的教学,上课觉得没底儿;评课写文章不引用名师名言,觉得没分量。名师们强势的话语权,主宰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导向。但是名师的成长历程,我们了解过吗?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普遍性吗?名师的教学设计,真的适合我们自己的学生吗?拒绝“名师依赖症”,需要我们正确看待名师。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名师不是救世主,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每一种教学流派,都有自身的风格在背后支撑。风格是个人的特质,如同基因一般,只属于个人,无法进行复制、粘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名师不代表真理,名师的一切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考证。名师与“我们这一群”教师的底蕴有差距,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差距,因此教案的立意、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的选用就必须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在教学形式上不断锤炼,因地制宜,因课而异,以健康丰富的人生体验来架起让学生感受独特体验的桥梁,而不要被所谓的文化、哲学、专业化发展甚至教育家口号忽悠,更不必追求标新立异,脱离所教学科应有的内涵。我想年轻教师可以从名教师的课开始“入格”,就像学习书法从描红开始一样,学习上课的基本要素与模式,这可以使自己迅速成长起来。中年教师可以借鉴名师的课,从中学习其思路方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而老教师更需要进行学名师来“转轨”改变自己。
说到这里,我觉得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学经验是名师的真正根基。我觉得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学经验,我们学习起来,琢磨起来有许许多多非常深刻和新鲜的东西。名师的标准是什么?首先是看老师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最主要还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如果没有人格魅力,我想他的很多精神都体现不出来。尽管他的学识很渊博,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如果他不是对学生充满了爱心,我想很难受到学生的认可,那么这种名师也就有名无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