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幅傅山《草书五言诗》条轴,纸质,纵180cm,横50cm,保存基本完好,为珍贵文物中的一级品文物。所书内容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鹿柴》诗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穷款:山书,下钤朱文方印:“傅山之印”。
傅山,山西太原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号真山、朱衣道人、侨黄等,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明末清初人士。傅山善诗文,精书法,通医术,时人称其“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学,学不如人”,且其有浩然正气,明清鼎革而不屈服,志行贞刚,梁启超将他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李颙称为“清初六大师”。
傅山生于书香世家,年少聪颖,潜心治学,曾就读于三立学院,拜入山西提学袁继咸门下,得其青睐。袁继咸因得罪阉党被诬陷,囚于京师狱中。傅山作为其弟子,联络各方生员联名上书,步行赴京,散发传单,出堂作证,为老师申诉冤情,最终使得老师沉冤昭雪,洗脱污名。傅山在此事件之后声名大振,被人称为“义士”。
傅山无心仕途,醉心学术。明亡之后,傅山作为明遗民,避乱于山西阳泉寿阳,且绝不剃发,并出家为道,号“真山”。他身着朱衣,别号“朱衣道人”、“石道人”,朱衣,又为朱姓之衣,意为对明朝的坚守。傅山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斗争,与南明特使宋谦联系密谋反清,后失败,以“谋逆”罪被清军抓获。即便被严刑逼供,傅山亦未投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后来得多方营救,傅山被释放,此案便是轰动一时的“朱衣道人案”。
清入关之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笼络人心,康熙曾下诏遍寻“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傅山屡辞不就,称病卧床,拒绝参加考试。康熙准予免试,封之“内阁中书”,谢恩之时傅山“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仆于地”。傅山返家之后,对于“内阁中书”的称呼皆闭目不应,自称为民,不与清廷合作,显示了其宁折不弯、刚硬坚毅的民族气节与“萧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康熙二十三年初,傅山独子傅眉去世,傅山深受打击,肝肠寸断,作《哭子诗》十六首,抒发其丧子之痛与对独子的追思之情,字字血泪。傅眉去世四个月后,傅山也与世长辞,并嘱咐死后着朱衣黄冠入殓。《阳曲县志》记载:“及卒,四方来会送数千人”。
傅山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不仅得益于其高尚坚贞的品德,更得益于其书法上卓越杰出的才能。傅山书法诸体皆能,无一不精,且能融会贯通,摹古创新,自成一体。
傅山书法启蒙较早,遵循当时学习书法的传统途径,通过不断的临摹来淬炼书法技巧,他晚年在著作《霜红龛集》中记载:“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论》,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最后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又溯而临争座,颇欲似之。又进而临《兰亭》,虽不得其神情,渐渐知此技之大概矣”,这是傅山学习书法的最初阶段。《霜红龛集》又言:“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欲乱真”。明代中后期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盛行,为学子临摹对象,傅山此时期主要研究临摹赵、董之书。此后转而学习颜真卿书法,并精研北碑、篆隶。该阶段明朝灭亡,山河破碎,作为明遗民,内心充满愤懑,他将这种愤懑通过书法表现,大量书写草书、篆书等,这是他学习书法的重要阶段。在他生命的后期,傅山重新审视二王和赵孟頫、董其昌书法,书法艺术逐渐趋于成熟。
坚贞的性格、精湛的书法技艺和山河鼎革的遭遇,加之明末思想的解放,最终形成了傅山独特的书学理念。傅山在《霜红龛集》中的《作字示儿孙》一诗中,告诫儿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他将做人视为学书第一要务,并终生践行,以自己的经历为该理念做出了极好的注释。然而该理念将人品和书品紧密连接并画上等号,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傅山最为著名的书学思想是其“四宁四毋”观,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和他追求的“天机自然”相辅相成。
傅山身处晚明书法革新的时代,他的草书承袭了徐渭、张瑞图、王铎等人的风格,掀起了巨幅草书的狂澜,并对后期碑学的兴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草书用笔连绵,线条缠绕不断,一泻千里,气韵连贯,以此来表达作书者内心剧烈的情感。草书结字多以圆、曲为主,这与其连绵的线条密切相关。傅山注重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强调字与字之间的位置和对比,并将相邻的几个字通过连绵的线条连带组合,通过圆、曲的结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产生变化,增强了草书的视觉冲击力。
新乡市博物馆所藏的这幅傅山草书五言诗轴,所书内容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鹿柴》诗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穷款:山书,下钤朱文方印:“傅山之印”。傅山喜好落穷款,即只题姓名,如“山书”、“真山”、“傅山书”等,無法判断书作的具体纪年,也没有其他可参考的信息,不利于傅山草书研究工作的开展。该幅草书五言诗轴,线条连绵,结字多圆、曲,字有正欹、大小之分,墨有浓淡、干枯之别,但整体气韵贯通,连绵流动,跌宕起伏,有一泻千里之势,体现了书者精湛的书法技艺与强烈的内心情感。
该幅傅山草书五言诗轴为新乡市博物馆旧藏。新乡市在1949年至1952年期间曾是平原省的省会,当时平原省文管会四散全国搜集文物,大多未留下详细档案。平原省撤销后,文物于1952年底移交新乡市图书馆文物股,1958年8月入藏新乡市博物馆至今,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傅山,山西太原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号真山、朱衣道人、侨黄等,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明末清初人士。傅山善诗文,精书法,通医术,时人称其“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学,学不如人”,且其有浩然正气,明清鼎革而不屈服,志行贞刚,梁启超将他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李颙称为“清初六大师”。
傅山生于书香世家,年少聪颖,潜心治学,曾就读于三立学院,拜入山西提学袁继咸门下,得其青睐。袁继咸因得罪阉党被诬陷,囚于京师狱中。傅山作为其弟子,联络各方生员联名上书,步行赴京,散发传单,出堂作证,为老师申诉冤情,最终使得老师沉冤昭雪,洗脱污名。傅山在此事件之后声名大振,被人称为“义士”。
傅山无心仕途,醉心学术。明亡之后,傅山作为明遗民,避乱于山西阳泉寿阳,且绝不剃发,并出家为道,号“真山”。他身着朱衣,别号“朱衣道人”、“石道人”,朱衣,又为朱姓之衣,意为对明朝的坚守。傅山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斗争,与南明特使宋谦联系密谋反清,后失败,以“谋逆”罪被清军抓获。即便被严刑逼供,傅山亦未投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后来得多方营救,傅山被释放,此案便是轰动一时的“朱衣道人案”。
清入关之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笼络人心,康熙曾下诏遍寻“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傅山屡辞不就,称病卧床,拒绝参加考试。康熙准予免试,封之“内阁中书”,谢恩之时傅山“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仆于地”。傅山返家之后,对于“内阁中书”的称呼皆闭目不应,自称为民,不与清廷合作,显示了其宁折不弯、刚硬坚毅的民族气节与“萧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康熙二十三年初,傅山独子傅眉去世,傅山深受打击,肝肠寸断,作《哭子诗》十六首,抒发其丧子之痛与对独子的追思之情,字字血泪。傅眉去世四个月后,傅山也与世长辞,并嘱咐死后着朱衣黄冠入殓。《阳曲县志》记载:“及卒,四方来会送数千人”。
傅山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不仅得益于其高尚坚贞的品德,更得益于其书法上卓越杰出的才能。傅山书法诸体皆能,无一不精,且能融会贯通,摹古创新,自成一体。
傅山书法启蒙较早,遵循当时学习书法的传统途径,通过不断的临摹来淬炼书法技巧,他晚年在著作《霜红龛集》中记载:“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论》,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最后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又溯而临争座,颇欲似之。又进而临《兰亭》,虽不得其神情,渐渐知此技之大概矣”,这是傅山学习书法的最初阶段。《霜红龛集》又言:“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欲乱真”。明代中后期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盛行,为学子临摹对象,傅山此时期主要研究临摹赵、董之书。此后转而学习颜真卿书法,并精研北碑、篆隶。该阶段明朝灭亡,山河破碎,作为明遗民,内心充满愤懑,他将这种愤懑通过书法表现,大量书写草书、篆书等,这是他学习书法的重要阶段。在他生命的后期,傅山重新审视二王和赵孟頫、董其昌书法,书法艺术逐渐趋于成熟。
坚贞的性格、精湛的书法技艺和山河鼎革的遭遇,加之明末思想的解放,最终形成了傅山独特的书学理念。傅山在《霜红龛集》中的《作字示儿孙》一诗中,告诫儿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他将做人视为学书第一要务,并终生践行,以自己的经历为该理念做出了极好的注释。然而该理念将人品和书品紧密连接并画上等号,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傅山最为著名的书学思想是其“四宁四毋”观,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和他追求的“天机自然”相辅相成。
傅山身处晚明书法革新的时代,他的草书承袭了徐渭、张瑞图、王铎等人的风格,掀起了巨幅草书的狂澜,并对后期碑学的兴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草书用笔连绵,线条缠绕不断,一泻千里,气韵连贯,以此来表达作书者内心剧烈的情感。草书结字多以圆、曲为主,这与其连绵的线条密切相关。傅山注重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强调字与字之间的位置和对比,并将相邻的几个字通过连绵的线条连带组合,通过圆、曲的结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产生变化,增强了草书的视觉冲击力。
新乡市博物馆所藏的这幅傅山草书五言诗轴,所书内容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鹿柴》诗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穷款:山书,下钤朱文方印:“傅山之印”。傅山喜好落穷款,即只题姓名,如“山书”、“真山”、“傅山书”等,無法判断书作的具体纪年,也没有其他可参考的信息,不利于傅山草书研究工作的开展。该幅草书五言诗轴,线条连绵,结字多圆、曲,字有正欹、大小之分,墨有浓淡、干枯之别,但整体气韵贯通,连绵流动,跌宕起伏,有一泻千里之势,体现了书者精湛的书法技艺与强烈的内心情感。
该幅傅山草书五言诗轴为新乡市博物馆旧藏。新乡市在1949年至1952年期间曾是平原省的省会,当时平原省文管会四散全国搜集文物,大多未留下详细档案。平原省撤销后,文物于1952年底移交新乡市图书馆文物股,1958年8月入藏新乡市博物馆至今,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