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傅山草书五言诗轴赏析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幅傅山《草书五言诗》条轴,纸质,纵180cm,横50cm,保存基本完好,为珍贵文物中的一级品文物。所书内容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鹿柴》诗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穷款:山书,下钤朱文方印:“傅山之印”。
  傅山,山西太原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号真山、朱衣道人、侨黄等,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明末清初人士。傅山善诗文,精书法,通医术,时人称其“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学,学不如人”,且其有浩然正气,明清鼎革而不屈服,志行贞刚,梁启超将他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李颙称为“清初六大师”。
  傅山生于书香世家,年少聪颖,潜心治学,曾就读于三立学院,拜入山西提学袁继咸门下,得其青睐。袁继咸因得罪阉党被诬陷,囚于京师狱中。傅山作为其弟子,联络各方生员联名上书,步行赴京,散发传单,出堂作证,为老师申诉冤情,最终使得老师沉冤昭雪,洗脱污名。傅山在此事件之后声名大振,被人称为“义士”。
  傅山无心仕途,醉心学术。明亡之后,傅山作为明遗民,避乱于山西阳泉寿阳,且绝不剃发,并出家为道,号“真山”。他身着朱衣,别号“朱衣道人”、“石道人”,朱衣,又为朱姓之衣,意为对明朝的坚守。傅山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斗争,与南明特使宋谦联系密谋反清,后失败,以“谋逆”罪被清军抓获。即便被严刑逼供,傅山亦未投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后来得多方营救,傅山被释放,此案便是轰动一时的“朱衣道人案”。
  清入关之后,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笼络人心,康熙曾下诏遍寻“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傅山屡辞不就,称病卧床,拒绝参加考试。康熙准予免试,封之“内阁中书”,谢恩之时傅山“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仆于地”。傅山返家之后,对于“内阁中书”的称呼皆闭目不应,自称为民,不与清廷合作,显示了其宁折不弯、刚硬坚毅的民族气节与“萧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康熙二十三年初,傅山独子傅眉去世,傅山深受打击,肝肠寸断,作《哭子诗》十六首,抒发其丧子之痛与对独子的追思之情,字字血泪。傅眉去世四个月后,傅山也与世长辞,并嘱咐死后着朱衣黄冠入殓。《阳曲县志》记载:“及卒,四方来会送数千人”。
  傅山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这不仅得益于其高尚坚贞的品德,更得益于其书法上卓越杰出的才能。傅山书法诸体皆能,无一不精,且能融会贯通,摹古创新,自成一体。
  傅山书法启蒙较早,遵循当时学习书法的传统途径,通过不断的临摹来淬炼书法技巧,他晚年在著作《霜红龛集》中记载:“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少长,如《黄庭》、《曹娥》、《乐毅论》、《东方赞》、《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论》,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最后写鲁公《家庙》,略得其支离。又溯而临争座,颇欲似之。又进而临《兰亭》,虽不得其神情,渐渐知此技之大概矣”,这是傅山学习书法的最初阶段。《霜红龛集》又言:“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欲乱真”。明代中后期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盛行,为学子临摹对象,傅山此时期主要研究临摹赵、董之书。此后转而学习颜真卿书法,并精研北碑、篆隶。该阶段明朝灭亡,山河破碎,作为明遗民,内心充满愤懑,他将这种愤懑通过书法表现,大量书写草书、篆书等,这是他学习书法的重要阶段。在他生命的后期,傅山重新审视二王和赵孟頫、董其昌书法,书法艺术逐渐趋于成熟。
  坚贞的性格、精湛的书法技艺和山河鼎革的遭遇,加之明末思想的解放,最终形成了傅山独特的书学理念。傅山在《霜红龛集》中的《作字示儿孙》一诗中,告诫儿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他将做人视为学书第一要务,并终生践行,以自己的经历为该理念做出了极好的注释。然而该理念将人品和书品紧密连接并画上等号,具有一定的思想局限性。傅山最为著名的书学思想是其“四宁四毋”观,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和他追求的“天机自然”相辅相成。
  傅山身处晚明书法革新的时代,他的草书承袭了徐渭、张瑞图、王铎等人的风格,掀起了巨幅草书的狂澜,并对后期碑学的兴起有重要的影响。他的草书用笔连绵,线条缠绕不断,一泻千里,气韵连贯,以此来表达作书者内心剧烈的情感。草书结字多以圆、曲为主,这与其连绵的线条密切相关。傅山注重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强调字与字之间的位置和对比,并将相邻的几个字通过连绵的线条连带组合,通过圆、曲的结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产生变化,增强了草书的视觉冲击力。
  新乡市博物馆所藏的这幅傅山草书五言诗轴,所书内容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鹿柴》诗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穷款:山书,下钤朱文方印:“傅山之印”。傅山喜好落穷款,即只题姓名,如“山书”、“真山”、“傅山书”等,無法判断书作的具体纪年,也没有其他可参考的信息,不利于傅山草书研究工作的开展。该幅草书五言诗轴,线条连绵,结字多圆、曲,字有正欹、大小之分,墨有浓淡、干枯之别,但整体气韵贯通,连绵流动,跌宕起伏,有一泻千里之势,体现了书者精湛的书法技艺与强烈的内心情感。
  该幅傅山草书五言诗轴为新乡市博物馆旧藏。新乡市在1949年至1952年期间曾是平原省的省会,当时平原省文管会四散全国搜集文物,大多未留下详细档案。平原省撤销后,文物于1952年底移交新乡市图书馆文物股,1958年8月入藏新乡市博物馆至今,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他文献
摘要:风俗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风格绘画,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具有生活气息。这类作品所描绘的对象往往是生活中真实的人和环境,所以在其对后世的影响上,都会具有艺术、政治、历史等多重价值。宋朝统治者的支持和繁荣的社会背景,造就了风俗画的兴起与繁荣。《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宋代;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一、宋代的社会特征  时代造就艺术。宋代政
期刊
摘要:在远古时代,中国有着许多的造字说。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便出现了甲骨文这一成型文字,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出现多种字体,并衍生出众多变化,主要存在于字音、字形等方面,其中自然也包含着词义的变化。在古代汉语中,古今词义的异同也是一门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古今词义的异同。  关键词:古今;词义;异同  在细说古今词义异同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即“古”这一历
期刊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优秀传统艺术上,更是丰富多彩,直到今天仍受到国外艺术界的称赞。我国是文化大国,传统艺术文化更加璀璨多姿。国画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国画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国画写意山水是国画艺术的重要分支,在艺术多元发展的今天,国画写意山水必须与时代元素相结合,汲取传统国画写意山水的精华,实现新的突破。  关键词:国画;写意山水;时代发展  我国悠久的历史传承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分析了民航服务人员正确认识文化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一带一路”视域下民航服务中的跨文化素养培养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航服务;跨文化素养;培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交通的意义不言自明,民航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
期刊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诞生于明清时期经济发达、富裕繁华的江南地区。明朝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在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北曲的优点,增加了筝、阮及提琴等新乐器,改创了新的“昆腔”,时称“水磨调”。后来戏曲家梁辰鱼根据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了《浣纱记》,使得原本只能清唱的昆曲有了故事、人物、情节,从此昆曲基本形成,并凭借其细腻华美的神韵迎合了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逐渐传播开来
期刊
摘要:美食所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味觉上的刺激和享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背后的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自古就有的驰名港口城市,北海不光赢在地理位置,疍家渔民更是他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大标签。疍家文化在北海具有重要地位,这里的渔民长年网鱼、采珠、挖沙虫,不仅缔造了独特的渔民文化,也丰盛了北海的海鲜美食。  关键词:疍家文化;疍家美食;鲜;沙虫  一、疍家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1.疍家文化的起源  在中国的
期刊
摘要:苏轼自从家乡眉州出发以来,人生之路历经坎坷,从位高权重的权臣到阶下之囚的罪臣,他可谓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然苏轼沉浮宦海的经历却与苏轼乐观豁达、满身浩然志气始终不相符,在出世与入世间,苏轼始终是在矛盾中的。本文从苏轼独特的生平入手,希冀认识一个形象更加饱满的苏轼。  关键词:生平;洒脱超然;宦海沉浮  引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北宋期间著名的文学家,是画家,书法家,还是一个资深的美食
期刊
庚子年间,天下大疫,举国同仇,若临大敌。自江城始,荆楚蒙尘,延至全国。  当是时,有医者文亮等众,首发端倪,敲钟预警。然事初有司未明察,以谣训之!而后政府堪明,尚其清白,以顺民之意。时当春运,萬民迁徙,疫隐于市,不察,则如星火燎原,百姓有累卵之危!当此危难之际,幸有钟南山,李兰娟等会于江城,攘灾修褉,力挽狂澜,解民倒悬。一夜之间,江城封禁,盘龙蛰伏,天清地宁,徐至全国,万民皆息。居家禁足,勠力同心
期刊
当四起的凉风淹没吉祥箫管的时候,当微雨的细丝绊住匆匆脚步的时候,我才觉得现世的繁华像雾一样朦胧,而千瓣的心灵迷失凋落,还需永无止境地向驭马前来的时光索求激情与狂欢。我真的很怕,怕哪一年,燕子向秋天投降,不在返回鲜花盛开的南国;怕哪一天,山峰向河流伏首,不在坚守内心的誓言。虚伪的日子总是漫长难熬。  记得把散失的谷穗捧在手上与稻草人比高的童年,为了看一眼雨后的彩虹我曾经用闪电的绳索勒断乌鸦的脖子,独
期刊
1429年,中山国统一琉球之后便正式宣布建立琉球王国。王族姓氏沿用了明朝所赐的“尚”姓,并一直保持向中国进行朝贡。明朝皇帝让一批善于造船驾船的福建居民前往琉球定居,这些居民建立了自己的村落——“唐营”,也就是现在的久米村。同时,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明亡后,琉球继续向清政府朝贡。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册封,从此琉球使用清朝年号,向清朝纳贡,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从未间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