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u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是一个实施语文美育的过程,它包括: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中学语文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①
  新课标非常重视诗歌教学美育的功能,注重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领悟,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提升,即希望学生通过阅读,品味体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鉴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象、美的意境。
  而传统的诗歌教学,往往以老师的讲解分析为主,学生被动地读背摘抄。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的课本填满了注释,写满了诗歌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的分析、写作目的。这些死板现成的答案,严重压制了学生对诗歌的个性感悟,生硬地肢解了诗歌的含义,根本不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的意义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叶圣陶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所以我就现代诗歌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具体的尝试。
  现代诗歌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形成的,是中国几千年诗歌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它以白话为诗歌语言,突破了古典诗词的格律而“变到很自由的诗”。②它具有以下三种语言句式的特点。
  
  一、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跳跃性大
  
  “诗是最经济的语言。”③
  它不像散文小说那样把前因后果都表述出来,而能精则精,常常会显得似乎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很大。但正是这种强烈的跳跃,带给读者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种精炼性还表现在,语词的搭配不合常规。有些诗人改变词语原来的词性或者有意“生造”词语,有些特意使感觉迁移,及运用通感之类的手法,导致诗歌语义的不确定。模糊不定的语义,带给人蒙眬感,也就造成了诗歌丰富含蓄又意趣横溢的审美感受。再加上音律的抑扬顿挫,结构的匀称错落,朗诵起来节奏感特强,确实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卞之琳的《断章》四行两节,上节写“看风景”,下节写“明月”与“梦”。在这种跳跃中,自有情感的流在涌动,表达诗人的哲理性的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顾城的《一代人》,只有两行,十八个字,我“黑色的眼睛”是“黑夜”给的,但又成为“黑夜”的反叛者,为了“寻找光明”而存在。
  
  二、现代诗歌的句式灵活多变
  
  现代诗歌中新格律诗和自由诗并称。闻一多认为新格律诗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闻一多的《死水》,每段四句,每句九个字。当然更多的现代诗歌属自由诗,形式更自由。但现代诗歌若有几个段落,段落间往往相对整齐,段内相对应的句子也有一种对称美,或者直接采用反复的修辞,比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每段开头相同的两句“周总理啊,你在哪里”来表达强烈的感情。这种回环往复的句式,来源于《诗经》中的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全诗的韵律感、节奏感,有利于感情的抒发,主题的凸现。
  音乐美可理解为音律的抑扬顿挫,诗句的句尾大致押韵,读来琅琅上口。有时可采用倒装式。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根据意思应是“寒秋独立,(于)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调整了句式而押ou韵。
  绘画美可理解为语词色彩具有独特性,可以选择色彩或明朗或阴暗的意象来表情达意,营造繁复多彩的意境。比如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中,“黄金般的相思”,“杜鹃花嫣红姹紫”,“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色彩明丽,表达对祖国土地的讴歌,对祖国人民的礼赞。食指的《相信未来》中“美丽的雪花”、“紫葡萄”、“凝露的枯藤”来表达诗人在绝望中产生的希望。
  
  三、现代诗歌的意象更具有多样性,构成更丰富的意境。
  
  在古典诗词当中有很多的意象,具有独特的色彩。比如“西风瘦马”给人以凄凉感,“落花青草”带了春愁。现代人也常借这些意象来表情。郑愁予的《错误》中选择莲花、东风、柳絮来抒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著爱情。当然现代诗歌的意象的选择要丰富自由得多。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投射到具体的意象上,这些意象因附着了感情色彩而生动起来。它就不再是外化的意象,而有了独特的内涵。境和情的结合所产生的意蕴就是意境。比如舒婷的《致橡树》,选择橡树和木棉花两个意象,象征着男性的阳刚之美和女性的阴柔之美,通过花朵、枝干、根、叶的抒情来表达现代人所追求的平等伟大的爱情。“诗歌虽然主要是呈现一种审美体验,但是它不仅通过意象来暗示和表现感情,而且还借助具有音乐性的节奏来加强和推动它。”④所以现代诗歌教学常常通过探析意象内涵来品味意境。
  另外现代诗歌还运用多种修辞来增强诗歌的内涵,使诗歌言简而意丰,语约而旨深。比如反复、比喻、象征等。特别是通感、比喻这两种修辞格,使原来完全陌生的两种事物有了感觉上的联系,加深了表情达意的程度,提高了读者的审美感受。
  懂得了现代诗歌这些特征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品味诗歌语言,描摹意境。
  第一种方法:在朗读欣赏中去把握感情的脉络,体悟作品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
  老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调动内心感觉,体味某些词语的含义,这就是常说的“涵泳”。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朗诵,进行比较。他们根据自身的理解,处理诗歌的停顿、语调的变化,也就初步领略到诗歌的情感意蕴。老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抓住关键的词揣摩到意象所蕴含的特别的含义,体悟意境。有时还可进行配乐朗诵,用音乐来渲染气氛,比如读戴望舒的《雨巷》,配上悠扬的《春江花月夜》,款款深情的朗诵,一下子有了独特的美感,你的脑海中自然就会出现那个像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独行在悠长悠长的雨巷,雨声淅沥更增添了姑娘的忧伤。如此在想象的空间里驰骋,那一个个单薄的词在你的面前跳动起来,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让你浮想联翩,余味无穷。这就是诗歌带给你的独特魅力。
  第二种方法:从诗歌的背景来把握诗歌的主题。
  了解写作年代特有的背景资料、文化氛围、作者的个性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海子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处在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用主义盛行,诗歌正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海子是诗的理想主义者,他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注定他难于融入到世俗的生活中,注定他的灵魂永远在诗的王国中游走,也注定了他最后的结局。所以语言写得越清新欢快,诗境越充实美好,我们越能感觉到海子与世隔绝的那种悲伤孤独。
  对学生来讲,有时知道了写作年代背景,往往受它限制,反而会忽略诗歌的语言的品味。所以笔者认为这种方法要慎用。
  第三种方法:注意相类似的诗歌或不同的诗歌之间的比较阅读。
  有时两首诗歌的写作对象或者背景相同,但手法意旨或给人的感受差别很大,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欣赏诗歌。同为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朦胧派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全诗采用“我是·……”的句式,“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前后意象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了我对祖国痛苦和挚爱的深度。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用寻找“钥匙”来展现生命内部的冲突,整首诗歌语势舒缓,语境简洁,造成独白式沉吟的效果,让我们体会到一颗经历“文革”后渐渐清醒的灵魂。
  第四种方法:通过学习写作来加强对诗歌的体悟。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对青年人的教育不在于把他们的脑袋塞满从各个作家处生拉硬扯地找来的字句或观念,而要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以便从他们的心灵本身涌出一道活流,如同树叶、花儿和果实从书上的蓓蕾处生长出来。”每个人都是诗人,只要你对生活充满信心。初学写诗也要有一定的积累,可以在课外介绍一些优秀的新诗,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既可以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培养诗情,更可以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新诗,丰富内心的积淀,提高审美情趣。
  当读到一首好诗,即使内心涌动着诗意的浪潮,也无法把它表达出来,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仿写。读了顾城的《距离》,学生俞鹫灵仿写了一首《距离》:
  我和你
  并不遥远
  两幢楼
  四十二级台阶
  在目光的尽头绵延
  却怎么也迈不过去
  
  你和我
  是天涯
  读了冰心的《繁星》,学生黄晓旭写了一首《露珠》:
  哦,露珠
  你这调皮的精灵
  昨天夜里
  是你偷走了我的梦吗?
  让他在太阳底下
  和你一同蒸发
  第一个学生选择了“台阶”作意象,台阶不多却“迈不过去”,只能靠遥望来寄托思念,感觉就是“天涯”。第二个学生把“露珠”拟人化,“偷走了我的梦”,他们写诗的灵感来自读懂了原先的那首诗。灵感是一种直觉,瞬间即逝。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意象,把自己涌动的感情转移到这些意象上,抓住动词,凸现不合常规的搭配,使之灵动起来,还可运用拟人、通感、象征、比喻、排比等修辞,创设优美的意境。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也许学生的习作有些幼稚,但情感毕竟是真实的。
  教学丰富博大的中国诗歌文化,新课标强调指出了培养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日常教学活动,基本的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学生读诗歌,在感知理解诗歌人文内涵的同时,滋养自身的人文素质。现代诗人韩东先生说:“诗歌教育的唯一可能运用的力量是感染,而非其他。或者说感染的方式方法在诗歌教育中是唯一正当的合法的。”⑤用诗意的语言去感染,用热爱诗歌的氛围去熏陶,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不仅品味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自然也就懂得用优美的语言去组织自己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滋养自身的人文素质”也就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出版社.
  {2}胡适.谈新诗//新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3}林喜杰.谈谈现代诗文文本意义的教学[J].语文学习,2008,2:19.
  {4}朱自清.新诗杂话·序//新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⑤韩东.读诗这回事.语文学习,2008,2:51.
其他文献
数学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炼准确而著称,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他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一、掌握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  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裨
期刊
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语文教师只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会有无穷魅力,才能吸引住学生。  1.理解文本,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和剪裁  理解教材的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师都要能够从语文的课程体系去研究教材,抓住文本的重点内容,融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容美及语言的表现形式美, 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事例为载体,通过文
期刊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
期刊
中国的汉字有着一种形体的美,书写时讲究结构、笔势和神韵。实践证明,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他要求写字者必须神情专注,注意力集中。指导小学生写字,首先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多途径、多层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做到“静心、专心、细心”。  静心—心神平静,即写字时姿势要端正,凝神静气,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到写字上。从这个角度看写字指导与训练是在练学生“静”的功夫。现在不少学生,总是浮躁
期刊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人才及创新人才具备的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所致。那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关键在于创新教育。那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关键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应该怎样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去体现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拙见。    一、激发活力,引发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这种课堂模式,整个课堂就是老师提
期刊
在当今教学中口语往往被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究其原因有两方面。教师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二是教师爱唱独角戏,不给学生“说”的机会。学生方面:口语训练的障碍主要是由性格、能力、情绪、心理引起的。针对上述原因,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一、口语交际课中的口语交际训练:现行人教版课标教材关于口语交际分两个系统安排,一是与阅读结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幸也积极参与到课改的大潮中。到今天,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有些心得想浅谈一下: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曾经也一知半解地教了几年语文,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教学手段,偶尔也有个别新方法的运用。但比起实施的新课改来,不够系统、不够规范、不够具体。今天的我,正在从常规教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摒弃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
期刊
[阅读的教学背景]  对文学经典形象的认识能从本质上把握是阅读的关键。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鲁迅对阿Q 这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形象的创作“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图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距离阿Q时代甚远的学生们怎么理解阿Q这个人物,如何把握小说的内涵呢?考虑到老师的指导应该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础,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阅读体验再现]  教室里一片宁静,
期刊
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作主宾语的名词。然而在现实的语言运用中确实存在名词前加副词的现象,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像“很女人”、“特知音”、“挺牛”、“更情感”、“很中国”、“很铁”、“相当世俗”、“实在阿Q”之类的“副词+名词”的组合现象更是铺天盖地,广为流行。  为什么这种原本不是一个被语法学界完全认可的语法现象,不但没有消亡,反有壮大发展之趋势,且有如此广阔的
期刊
[摘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把在教学中存在的对学生“思考”扭曲的现象定义为“假体思考”。本文试图探讨“思考”的重要性,“假体思考”产生的原由,在教学中的现状、危害及思考其出路。  [关键词] 思考 假体思考 主体意识 个性思考    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何为“思考”?  其最简单的解释莫过于“想”,“想问题”。而在学术领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