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自主阅读教学案例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f363188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的教学背景]
  对文学经典形象的认识能从本质上把握是阅读的关键。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鲁迅对阿Q 这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形象的创作“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图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距离阿Q时代甚远的学生们怎么理解阿Q这个人物,如何把握小说的内涵呢?考虑到老师的指导应该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础,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阅读体验再现]
  教室里一片宁静,学生们个个专注,阅读速度有快慢,为了推进阅读的速度,我在黑板上写下同学所看的章节: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越来越多的同学抬头看我,我知道同学们完成了阅读,于是我请了三对同座到讲台上用对话或辩论的方式和大家交流。前两对意见出奇的一致,主要的故事情节也能涉及,但话锋一转都不约而同谈阿Q给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启示,特别是那位公认是班级学习最勤奋刻苦的女生,非常认真地说要向阿Q学习,用精神胜利法让自己乐观的面对挫折。怎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形象一时间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第三对学生走向了讲台,我想这回应该有不同意见了,因为顾同学喜欢标新立异,平时在语文课上经常会发表有创见的想法,“我比较赞成前面同学的意见,尽管老师说鲁迅的作品深刻,我个人觉得这一篇还比较好理解”,顾同学看看我继续说: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确实对我们当代中学生具有现实意义。我知道他看我的意思是说,这么简单的问题前面同学都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还有必要让我说嘛。“精神胜利法”暴露的是精神世界的落后面,同学们的理解正相反,把“精神胜利法”看成制胜法宝,要学习阿Q。
  于是我问:赵太爷打阿Q嘴巴和阿Q对王胡的一骂一拳,伸出手去摸小尼姑的头,想揪住小D解恨,这些在本质上到底有什么不同,阿Q究竟为了什么而革命,阿Q被砍头前说,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好汉,那么联系阿Q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行为看阿Q,他能算是一个好汉吗?问题提出后,我重点选择几个片断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紧扣文本的语言意蕴,在师生的深入对话交流中,走进鲁迅笔下的阿Q。
  在问题引导下的阅读对话和审美,让学生从外像看到精神,认识了阿Q的行为特征、心理品质和典型意义,看清了阿Q身上恶劣的品性:“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以自欺来自慰,阿Q欺软怕硬,狡滑无赖;盲目自大,狭隘保守;假装正经,护卫道学;忌痛护短,以丑为美;安于现状、趋时附势。我对同学们说:阿Q们就是这样的至死都是和看他死喊好的人们一样,仍在“昏睡”中的国民,鲁迅先生笔下是“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的阿Q,作品所描写的是上个世纪初的社会现实,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但不是同学误解的所谓现实意义,理解阿Q,理解鲁迅《呐喊》中的文学形象要从国民性上考量,正视国民性中的缺陷。阅读鲁迅此类小说时我们还需要把握“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命题,把握鲁迅把他“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把他“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的笔法。鉴赏完毕,同学们若有所思,说鲁迅作品确实深刻,有的同学说仔细想想自己身上平时不以为然的一些品行都有阿Q的影子。
  [ 阅读策略的审视]
  学生之所以曲解阿Q形象是因为教师虽然注意到学生阅读体验的重要,却忽视了指导:1、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阅读体验,需要教师有效指导,问题引导就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效果的方法。2、文学经典形象的深刻性必须通过语言意蕴,这不是学生纯自然阅读状态下可以体会到的。3、联系现实社会和个人的现实生活确实是阅读的方法,如果不以准确把握形象的精神实质为前提,曲解了作品,不但是糟蹋了经典作品,而且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因此文学经典形象的阅读要重视问题策略、审美策略、对话策略的运用。
  自主阅读是阅读鉴赏的基础,要用指向性、融合性、开放性问题给予阅读的方向、兴趣,提高阅读的注意力,降低阅读的难度,避免自主阅读的盲目性,促进学生熟读文本,从故事的表层到把握文学形象再到领会精神实质。这是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保障。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具有鲜明个体色彩的有价值的问题。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名著阅读教学,还要凭借语言意蕴,依靠形象力量,把握作品的思想精髓,在审美中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实现文学经典形象的核心价值。而且审美对话的准确、丰富、深刻、多元,能帮助学生汲取人类精神文化的营养,提高自身文学的鉴赏力,促进人的主动发展。
  阅读中学生会把文本和现实社会进行“勾联”、“回忆和联系”,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自己的审美经验“接轨”,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与文学形象的对话。对于这种个性化的阅读,教师的指导要贯穿阅读的全程,围绕中心问题的主题对话可以避免对话的肤浅和废话,在主题对话的推进下深入理解,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有价值的对话,否则阿Q真的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了。★
其他文献
预习是语文学习全过程中的第一环节,是学生学习语文新知识的起点。同时,预习是一种学习心理准备,是为听课确定思维定向的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但要预习有效,把预习落到实处,必须遵循恰当的原则,教给科学的方法。经过数年的实践,我深感预习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方法更重要。    一、要明确预
期刊
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多年,怎样让语文学科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天地,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现本人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重视课堂的第一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这句话同样适合于课堂。40分钟里第一分钟做些什么事,说些什么话,这当中大有学问,最基本原则是运用各种方法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进入角色。比如:用微笑感染学生
期刊
伟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浓厚的兴趣爱好对于求知者来讲,有着非凡的意义。  古今中外许多实例告诉我们:兴趣使个人的潜在智商得以大大开发与展现,牛顿、张衡、爱因斯坦、陈景润正是从小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兴趣是推动人类寻找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罗兰有句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对于我们的学生,不是
期刊
数学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炼准确而著称,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他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一、掌握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  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裨
期刊
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灵魂的、有思想感情的,因而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语文教师只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会有无穷魅力,才能吸引住学生。  1.理解文本,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和剪裁  理解教材的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师都要能够从语文的课程体系去研究教材,抓住文本的重点内容,融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深入挖掘文本的内容美及语言的表现形式美, 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事例为载体,通过文
期刊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
期刊
中国的汉字有着一种形体的美,书写时讲究结构、笔势和神韵。实践证明,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他要求写字者必须神情专注,注意力集中。指导小学生写字,首先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多途径、多层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做到“静心、专心、细心”。  静心—心神平静,即写字时姿势要端正,凝神静气,把全部心思都集中到写字上。从这个角度看写字指导与训练是在练学生“静”的功夫。现在不少学生,总是浮躁
期刊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人才及创新人才具备的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所致。那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关键在于创新教育。那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关键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应该怎样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去体现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拙见。    一、激发活力,引发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这种课堂模式,整个课堂就是老师提
期刊
在当今教学中口语往往被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究其原因有两方面。教师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二是教师爱唱独角戏,不给学生“说”的机会。学生方面:口语训练的障碍主要是由性格、能力、情绪、心理引起的。针对上述原因,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一、口语交际课中的口语交际训练:现行人教版课标教材关于口语交际分两个系统安排,一是与阅读结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幸也积极参与到课改的大潮中。到今天,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有些心得想浅谈一下: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曾经也一知半解地教了几年语文,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教学手段,偶尔也有个别新方法的运用。但比起实施的新课改来,不够系统、不够规范、不够具体。今天的我,正在从常规教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摒弃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