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物专访中的追问技巧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l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关键时刻发出合适的追问可以让新闻记者收获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使得采访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追问技巧既是新闻记者采访的专业技巧,也是打开受访者内心,建立良好沟通基础的钥匙。本文将从追问技巧的概念、追问技巧在新闻采访中发挥的作用、采访中追问技巧使用的方法三方面来分析追问技巧,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将结合《面对面》的具体节目片段来进行论证。
  关键词:采访技巧;追问;细节;采访主题
   中图分类号:     G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064-03
  新冠肺炎疫情停课期间,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的内容是学生通过自主观看片例,大家线上交流分析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新闻采访技巧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被灵活运用,笔者在有关采访技巧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追问技巧是被多次提到的重要采访技巧。
  一、追問的概念
   追问是指被设置在一个初级提问或次级提问之后,用来发现其它隐含信息的提问[1]。追问是新闻采访中获得准确详细事实的重要方式,真相往往不是一个回答就能发现的,需要记者发出追问,步步跟进,最终获得答案。追问可以帮助记者获得准确的新闻事实和详细的细节,能够从更多角度深入地展现采访内容。
   二、追问的作用
   (一)还原事件,丰富节目内容
   追问会在对事件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做出补充说明,甚至一些通过追问发掘出的细节才是发现真相的关键所在。在节目《吕保民:离凶手最近》中,为了还原事发时的真实情况,记者不断发出追问,确定细节,在节目中补充了许多事发现场的情况,丰富了节目内容,使观众对吕保民见义勇为的经过在脑海中有了画面感,更加了解这一事件的始末。同时,也使得吕保民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有时直入主题的提问往往会引起采访对象的戒备,导致记者得不到有效信息,这时就可以灵活运用追问,巧妙设计问题,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一步一步追问,引导采访对象,从而使记者得到想要的事实信息与细节,还原事件。
   (二)营造气氛,建立沟通基础
   尽管追问有时会给人以压迫和咄咄逼人之感,但不可否认的是,追问在很多情况下也起着营造轻松氛围,建立采访对象与记者之间沟通基础的作用。“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能够有效地使采访人员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且也能够有效缓解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2]。在节目《王凯:蛰伏与绽放》的开始,记者为了拉近与王凯的距离,奠定良好的交流基础,首先发出“你上过很多次舞台了?”“有什么不一样吗?”“紧张的表现是什么?”这三个连续且相关的追问问题,与王凯谈到登上春晚舞台的直观感受以及在后台进行准备工作的体验。经过这几个问题的互动,记者打开了话题,营造了和谐的交流氛围,王凯则进入了较为放松、不紧绷的谈话状态,这样的气氛为接下来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发出追问的方法
   (一)发出追问的前提条件
   1.记者的专业素养是发出追问的基础
   第一,分析能力。记者在采访前要对事件整体有所把握,根据已经了解到的事实列出采访提纲,并分析重要信息和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重点关注这些问题。在采访时,记者要注意听取和分析事件的全貌,这对于其展开追问也是十分必要的。在采访现场获得的信息能够让记者将它与采访前对事情的了解情况作比较,找寻新闻线索,发现可以发出追问的关键点。
   第二,临场反应能力。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要随时保持思维的快速运转和发现新闻线索的敏感性。“记者的追问就要善于从对方的回答中发现问题,听出弦外之音,从而进行正确的、切中要害的追问。这是记者引导采访不断走向深入的重要手段”[3]。在采访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新的关键要素,迅速发出追问,进一步提升采访的价值,体现出新闻采访的深度和质量。
   2.充分的采访准备是发出追问的必要条件
   采访准备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如果新闻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采访工作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记者想要在恰当的时机运用追问这一采访技巧,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就必须在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采访准备包括知识与政策准备、采访策划、报道背景的准备、了解相关报道、熟悉采访对象以及事务性准备等几大方面。
   以节目《赵鹏:冰岛追风》为例,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了解“冰岛追风”事件的具体信息和宏观层面的社会背景,梳理了解到的资料,整理出采访提纲和提问方向,例如,为什么要去试飞、试飞过程中有哪些事情要去做、去冰岛试飞的意义何在等采访问题,在得到回复后可以根据回答抛出追问,挖掘细节和更有价值的信息。在节目中有这样一组对话:“一般是偏流和侧滑两种”;“对对,很专业”。从这一组对话可以看出,记者在采访前对事件做过深入的了解,采访对象对这种充分的提前准备给予了“很专业”的评价,记者体现出来的专业程度有助于两者能进入更好的交流状态中,使得受访者愿意多谈一些与采访主题相关的内容,增加采访对象的信任,给记者发出追问留出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提前准备可以帮助记者打开话题,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关键点,在这些关键问题上,记者可以发出追问,与采访对象有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二)追问的方向
   追问是接近采访目标的过程,追问的设计是接近目标的设计。在采访过程中,追问要沿着一定的方向和依据进行,不能跳跃地、无逻辑地、漫无目的地发问,记者要仔细分析采访对象的回答,探究疑点,把握方向,发出有效追问。
   1.细节决定采访的成败
   一段采访中有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一定有蕴含其中的出彩的细节问题。有时,由于受访者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或受到紧张情绪的影响,他们给出的回答会十分笼统概括。这时就需要记者进行追问,将概括的回答具体化,将感受变成事实,来挖掘出更生动或出人意料的细节。    以节目《雷海为:快递与诗歌》为例,在谈到获奖后的生活变化时,记者就运用了追问的技巧,展现出了许多细节。
   雷海为:“我的关注度提高了”。
  记者:“从哪些细节能感觉到”。
   雷海为:“有许多的媒体采访、活动邀约、企业招聘”。
   此处对话记者就运用了追问的技巧,雷海为只是很笼统地说他得到的关注度提高了,记者为了使“关注度”具体化,发出了追问,得到的答案能够让观众更清楚形象地了解到雷海为受到关注的程度。
  记者:“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没有办法(不可避免)地必须要发生一些改变。突然来了这么多关注和荣誉给你,人是很容易发生情绪上的变化,甚至膨胀,但是有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光环褪去,人真的又会恢复到日复一日的平常”。
   雷海为:“这不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吗”。
   记者:“但人的心理会有很大的落差啊”。
   雷海为:“我不会有落差,本来就该平淡”。
   在这段对话中,记者也用到了追问的技巧。记者就心态变化的问题不断追问雷海为。其发出的一系列追问就好像在代替电视机前的观众发出追问一样,观众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雷海为在夺冠之后是否会有膨胀的情绪,而当光环褪去他又能否真的接受生活的平淡?这一细节的深度挖掘使雷海为的形象在观众心中更加具体生动起来,他是一个普通的外卖小哥,也是一位诗词爱好者,他对生活的理解简单又通透,背诵和理解诗词对他来说没有太多功利性的意义,这就是他的兴趣,他闲暇时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此处的细节追问让观众了解到雷海为参加比赛的心路历程和冠军这一荣誉对他的意义。这几个问题的互动丰富了雷海为的人物形象,使节目内容更具有层次感,他的观点也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是这期节目的亮点所在。
   2.敏感问题展现追问的深度
   在采访过程中,有一些敏感问题是采访对象不愿意触及但却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有时记者想要揭示事件的真相,或者深入采访对象的心理世界,很可能会涉及一些敏感的问题。而采访对象对于这些敏感问题往往很防备,会尽力让自己避开谈论这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采访时不能直入直出,而是要善用追问,从其它相关方面的问题入手,积极地引导采访对象,挖掘出人物的内在情感,解开观众的谜团。
   3.主题是追问的最终目的
   采访问题最终指向的是主题,一切的采访提问都是为主题而服务的。追问不能漫无目的地散漫发问,使谈话离题千里,要进行针对主题的追问,达到采访目的。在追问过程中必须围绕新闻主题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追问,为了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访谈的提问尤其是深挖主题的追问大有技巧。
   以节目《兰会云:骑行到远方》为例,按照事件逻辑,从“开始”——兰会云产生毕业骑行的想法,记者在采访中就运用了追问的技巧。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打的主意,带孩子们去骑行?”。
   兰会云:“六七年以前,我的第一届学生我就组织过一次”。
   记者:“为什么六七年前有这个想法?六七年前你当时人处于什么状态?在做什么?”。
   兰会云:“六七年前大学刚毕业,想带给学生一些真正的东西,不能停留在课本”。
   这一部分的对话,记者发出了追问,追溯兰会云发起毕业骑行的初衷,并且在追问的过程中获知了兰会云的教育观念,呼应了这期节目的教师职业认知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的主题。
   在节目的结尾,兰会云谈到为什么喜欢做老师的时候,记者同样运用了追问的技巧。
   兰会云:“我感到快乐,我喜欢投资,精神的也好,物质的也好,日后都是很棒的回报”。
   记者:“为什么要用投资这个词?”。
   兰会云:“我的投资希望得到情感上的回馈”。
   记者:“你的回报期待的是什么?”。
   兰会云:“临近暮年,回味这一生每一天都是精彩的,我希望自己是个精神富足的人”。
   这一段对话,“投资”和“回报”都是兰会云在回答中提出来的词汇,记者紧抓这一线索,追问兰会云对“投资”和“回报”的理解,他的回答更是体现出了兰会云对教师这个职业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以及他自己将理解付诸实践的感受,与主题有著紧密的联系,升华了主题,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四、小结
   新闻采访活动是一项带有一定目的性的社会活动,而在采访过程中灵活运用追问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达到采访的目的。新闻记者要完成高质量的新闻采访,就必须在不断的采访实践中认真学习和运用各种采访技巧。在追问的过程中,记者要锻炼自己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的能力,提高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能力,有效联结采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发掘出更多的新闻素材,使新闻事件的呈现更加立体化,提升新闻采访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卞丽敏.新闻采访追问的方向和依据[J].新闻窗,2013(4):43-44.
  [2]李美楠.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与情感因素分析[J].科技传播,2015,7(11):15-16.
  [3]郭静.深度,在追问中实现[J].新闻与写作,2009(5):85-86.
  [责任编辑:武典]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社交媒体深度嵌入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背景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官方与个人社交媒体并行传播的景观。本文基于G省Y县的田野调查,对当地官方和个人社交媒体两个传播场域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双方在传播非遗内容、方式和效果上存在差异和互补,但缺乏互动。建议官方与个人社交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形成有效互动,协同建构非遗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核合力传播的场域,以促进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播与传承。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历来重视 “ 师徒制 ” 和 “ 教学工作室 ” 的模式,而本文主要从传统到重塑: “ 师徒制与教学工作室 ” 创新机制研究;顶层到微观: “ 师徒制与教学工作室 ” 存在的主要问题;校企合作 “ 学校热、企业冷 ” 的问题;能够创新 “ 第三方 ” 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融合培养模式; “ 师徒制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推进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渐凸显,而作为城市竞争软实力的城市形象塑造,也在逐步被城市管理者纳入城市规划发展的内容之中。洛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当下也面临着城市形象传播效果不佳、城市文化发展遭遇瓶颈等诸多问题。在媒介方式不断变革的今天,如何借助政务微信平台有效进行洛阳城市形象的传播,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政务微信平台;城市形象;传播策
期刊
摘 要: 随着健康常识的普及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 “ 均衡膳食 ” “ 低碳低脂 ” “ 控制热量 ” 等词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 薄荷健康 ” 是集查询热量、记录饮食、体重、健身于一体的移动健康APP,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具体分析 “ 薄荷健康 ” APP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一些未来发展解决之策。  关键词: “ 薄荷健康 ” ;健康传播;APP   中
期刊
一部《易经》,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中外研究者,刘明武是其中之一。但是,他的研究实在,在当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易经》传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来人们都称赞它博大精深,是“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认识和预测世界、把握世界规律与理论之涵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的古代文明百科全书。这部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凝聚的天下之公器,一直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我国近代哲
期刊
结识革命老前辈吕奎章,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作为在高校从事中共党史教学工作的一名年轻教师,由于对诸多党史人物研究的原因,曾多次访问旬邑革命起义的见证者、老一辈革命家马志超,得他串连进而结识吕奎章。通过多次交往,使我这个晚辈人文学人,自然地走进吕奎章的人生世界,对其过往经历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虽然有些是近乎平凡的往事,但其中透露出全身心奋斗和默默无闻的奉献,一桩桩一件件,讓人更多产生的是钦敬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利用媒介融合思维进行内容的创作与传播是达到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路径。2019年的最后一天,Bilibili(以下简称“B站”)与新华社联合主办的《2019最美的夜》跨年晚会另辟蹊径,找准受众定位、合理编排节目、调动用户积极性,使原本流行于年轻群体的二次元文化在媒介技术的助力之下产生了强大的共鸣,收获好评无数,被誉为“中国互联网视频行业中第一台专为年轻人打造的新年晚会”。B站跨年晚
期刊
摘要:融媒体时代,文艺节目品种更加丰富多元,传统文艺节目面临巨大挑战,而其中更小众的戏曲节目如何占据一席之地,进而开疆拓土,实则难度更大。2021年陕西戏曲春晚的融媒传播实践告诉我们,戏曲春晚只有进行融媒升级,大小屏联合发力,方能激活传统,孕育生机。   关键词:融媒体;戏曲;小、大、正思维;辐射全局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04
期刊
摘要: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呈现出“后真相”的特点,理性思维一次又一次被冲击,情感越过事实成为事件主导因素。2018年“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后所呈现出的极端、蛮横的道德审判以及舆论失焦等问题,使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与引导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突破“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困境,实现社会良性舆论互动,成为媒体和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讨论“后真相时代”网
期刊
摘要:“后真相”一词缘起于西方政治领域,通过媒体的运作投射到了其它报道之中。进入后真相时代,其多成见、重感觉、主话语、重态度的特点影响着受众的舆论视角。本文将从媒体议程设置、传播效果、传播过程和公众四个方面探讨报道中的舆论失焦原因,以期引导真相回归,让舆论不再失焦。  关键词:“后真相”;舆论失焦;议程设置;传播效果;传播过程   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