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及网络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许多家长都在为孩子迷恋网吧、甚至游手好闲而忧心忡忡,而教师们都在思考:现今的学生,营养丰富,身体健康,为什么他们如此厌倦学习。是我们丰富的物质生活娇惯了他们,同时是一些科技的进步让学生丧失了勤学苦读的优秀品质。八十年代之前,电视还未飞入寻常百姓家时,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主要是通过图书和报刊的阅读,只能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情感的波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思维来理解作品丰富的内容。
  一、随着电视及电脑网络的普及,中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与八十年代之前相比退步不少,这是由于电视网络对学生阅读能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电视网络中直观的画面构成的故事情节,能让学生在没有动脑思维就能体会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直观地、具体地感受到作品艺术给人心灵的震撼。所以电视网络首先直接造成了今天学生阅读兴趣的下降。
  我做语文教师十多年,九十年代之前我常在语文课堂上发现学生偷偷地阅读课外书籍,读得最多的还是小说、杂志。八十年代读中学的我们大多在初中的阶段基本阅读了一些中国的古典书籍,如四大名著、《隋唐演义》、《封神榜》等。如今语文老师却要以作业的形势强令学生完成以上的作品的阅读。更别说诗词、文言的文学作品了。能够背诵唐宋诗词的,只能是小学生的爱好,如果电视网络多一点学生秀的节目,我想更多的追星族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校园。再说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中的藏书越来越多,书却越来越新,原因就是借书的学生越来越少。为何这样呢?这些该读的作品学生基本上在电视网络上看过了,学生阅读文本兴趣越来越低。
  二、电视网络造成学生思维的懒惰。我们在阅读一部作品时,其实是在欣赏文字语言的魅力,文字能够让我们读者根据故事情节或喜或悲,文字符号能够让我们大脑中呈现出一幅幅宏大的社会场景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阅读文字语言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我们大脑在连续思维。例如:我们在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常说“要是叔叔于勒在那该多好啊”,在我们头脑中几次出现,我们就会理解了贫困中等待富裕的强烈渴望;通过于勒的外貌描写和富人吃牡蛎的细节刻画,我们就会思索“贫富”的阶级差距;通过母亲恶毒的语言文字,我们就会产生对其厌恶的情感;整篇课文阅读下来,我们就会思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果这篇课文成为电视作品,那么课文中前后的景色描写只能在人们头脑中一闪而过的画面,而文中的景色描写体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这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思索才能悟出。而学生在观看电视中,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电视所带来的直观画面的影响,缺少了头脑的思维过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的惰性。
  三、电视网络造成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下降。
  阅读作品是在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需要作者高超的语言组织能力。其中,完美的细节刻画描写,甚至描写一个动作就有上百个字。如《水浒传》中鲁提辖痛打郑屠的三拳,作者施耐庵用了二百多字:噗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便饶你了!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磐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整个动弹不得。”生动刻画了鲁智深酣畅淋漓地为民除害的侠义行为。再看鲁迅先生文字的精炼,反映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孔乙己》作品中“排出九文大钱”中一个“排”字,便生动形象的刻画了孔乙己的盲目清高、死要面子的人物心理。而我们学生在写作文中最缺乏的就是对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描写,记事不生动、不真实,写入不鲜活,没有个性。所以写的作文就干巴巴的没有一点生气。
  我们该如何做呢?首先老师多鼓励学生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引导他们如何欣赏优秀作品,家长则要控制自己孩子看电视、上网的时间。第二是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活动,吸引和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比如学校多开展朗诵、演讲等比赛活动,课堂上老师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课后可要求学生写写心得,谈谈感受,让学生有兴趣阅读,有兴趣写作,不再迷恋电视、网络。
  总之,电视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它方便快捷地带给了我们巨大信息,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精神享受,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不足。所以,作为家长的老师必须让学生观看电视直观画面的同时,也应培养他们对文字语言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更好地理解和解答越来越多的阅读题,更好的运用语言文字,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他文献
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提高学生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摘 要】 历史复习课中,应适当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变换视角,感知历史,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活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复习课 马克思主义 历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科学性,即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因而,适当地将马克思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人类社会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培养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如今,艺术修养已成为社会开拓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素质,它的基础来源于学校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美术课堂的教学成功与否就变得至关重要。作为美术鉴赏课引导者和传授者的美术教师,该如何设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呢?下面就这一话题谈谈个人的肤浅之见。    一、预设悬念,激发
当前许多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正面灌输和“背多分”的机械训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应付教师的权威而“倾听”,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内化。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也是现今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低效、无效的根源。  那德育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
当前许多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正面灌输和“背多分”的机械训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应付教师的权威而“倾听”,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内化。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也是现今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低效、无效的根源。  那德育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
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是为了不教。”因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重任。如今,“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教师的理念应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这意味着教师本身的素质要不断地提高,在工作和学习中做到充电放电两不误,并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艺术、技巧与方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更是让老师们有苦难言。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唱主角。但教师的评改往往耗时费神却收效甚微,而且易受教师主观性的约束而导致千文一面。显然,缺乏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作文评改,已成为促进作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为了实践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寻求一种简捷高效的评改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作文评改的主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理论对教学的巨大指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每一名教师都存在着深刻的危机感。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每一位政治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政治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学什么呢?  首先,应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时,总是被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博大胸怀所折服,被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英雄气概所感染,被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举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感。  然而,这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到近代却变成了文化之谜(见《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卷》),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争论的悬案。争论的焦点是:这首《满江红》是不是岳飞所作?持否定观点的论据有三:
“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文史不分家在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中得到普遍认可。文史不分家是一个学术论题,但从中学学科教学的角度看, 文史不分家体现得更加充分和具体。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想谈谈历史与语文两科教学中,文史知识的互相渗透和能力的互相生成。语文学科中,占有相当比例的文言文,多取材于魏晋以前的史学著作。其中有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