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E1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人类社会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培养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如今,艺术修养已成为社会开拓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素质,它的基础来源于学校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美术课堂的教学成功与否就变得至关重要。作为美术鉴赏课引导者和传授者的美术教师,该如何设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呢?下面就这一话题谈谈个人的肤浅之见。
  
  一、预设悬念,激发兴趣
  
  新课程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促学”的响亮口号。从以往关注教师的教到如今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型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遇到了新的挑战。对于教材上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课本介绍思路清晰,凭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够自觉掌握,教师可以蜻蜓点水,略带而过。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我则设置悬念,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材料,辅助学习。例如:我指导学生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作品前,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悬念:《蒙娜丽莎》是世界公认的一幅优秀肖像画,特别是她那神秘的微笑,曾引起多少人对她的猜想,这是为什么呢?由于设的问题,不是从纯专业角度,而是从带有文学性的角度提出的,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再选出代表表述观点。课后,学生们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确立主题,寻找答案:有的从文学题材的书籍中寻找答案;有的从网上搜集有关的内容;有的却从专业角度寻找表述方式。由于学生们寻求答案的途径不一样,这就导致各自的表述方式是多样的,同时也体现美术欣赏的多样性特点。对于学生所表述的内容,我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向学生阐述:由于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知识水平的差别、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是不相同的。这样的回答,更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预设悬念,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参与,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团结协作,从中展开联想与想像,从而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二、将音乐、文学、舞蹈融合于美术欣赏中,以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欣赏中国画时,我引导学生为画配上古诗词,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国画和诗词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
  又如在欣赏马蒂斯的《舞蹈》时,我采用游戏的方式,由五位学生模仿《舞蹈》中五位女子的动作,让学生去辨别舞蹈静态形象之美,从中感受作品的魅力所在:一是运动幻觉色块的分割、布局,二是通过少女们起伏晃动的手臂,从形象中心向四周发射扩散的力,通过飞提的足尖向一个中心凝聚的力,构成力的相互冲突和协调平衡,构成气势。从舞蹈形体中掌握本课的知识,同时,还感受美术作品的静态之美。
  又如在指导学生欣赏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一个无声的美术作品变为有声有色的历史场景。我再启发学生从历史和民俗学的角度去欣赏,加上民乐来辅助教学,把音乐和绘画之间存在的相似性、相融性调动起来。画面上描述北宋京城汴河的繁荣景象,加上音乐节奏感、韵律感,声色动静结合、起伏跌宕、古今交融、交相辉映,使学生产生联想,再现当时情景,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怡情于乐,促进身心健康,增强对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
  
  三、以学生亲身体验来激发其鉴赏兴趣
  
  《醉翁亭记》是学生在初中课本所学的一篇文章,欧阳修用散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幅风景画。琅琊山是我所选的乡土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学生身处这样的环境里,无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腰,体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辟论断,领会“峰回路转”的真正含义。站在醉翁亭内感受着大师的书法之精妙、画作之精美,学生无不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也常带学生参观市展览馆。展览馆陈列各朝代的陶器,在陶器展柜旁还设有陶器作坊。在陶艺师傅的帮助下,学生亲自制作陶器,亲身体会陶器的整个制作过程,有了这样的感受,使他们欣赏陶器时更加关注,更能感受它们的艺术价值,体味先人们的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为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扩大学生知识面,我经常推荐一些好的电视栏目,如中央电视二台的鉴宝栏目,地方台的“走遍徽州”等。通过对这样的节目的欣赏,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反过来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而今,适逢新课改的良机,我们的中学美术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师生互动,让学生活跃于美术鉴赏课堂。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教学设想(略)  师: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爱国传统的民族,从古至今涌现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其中不乏一些女英雄,她们保家为国,巾帼不让须眉,青史留名。同学们,谁能列举几位呢?  (由于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学生肯定能答出花木兰来。然后可利用多媒体打出花木兰的图片或播放关于她的影片)  师:谁能介绍一下花木兰,可根据你所闻的关于她的传说或故事。  (学生自由表
【教材分析】  《看云识天气》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本文是以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说明文,原本它是一篇精读课文(一般拟用两个课时教学),但由于被选中为校内公开课,为保持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必须用—个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思路】  在以学习记叙文为主的初一年级,用一课时教完学生不太熟悉的说明文,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因此,我必须扬长避短。适逢新课改于全省全面铺
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教者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向教者获取知识。为此,教者应抓住学生的听课思维,这是统一两方面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一苦学。一个教者,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学者。我们做教师的,每堂课都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因此,没有学问不行。因此,这就必须日日去先进“货”,早进“货”,而且要进新“货”。然后,才能日日向学生去售新“货”。而这书又该怎么读呢?我认为:自己专业的书要主读、专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某些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面对这种情况,不同的教师可能采取不同的课堂管理方法。一些教师习惯于运用与教学内容本身无关的指令性语言或训诫性语言来纠正学生的行为,排除来自课堂内外的干扰,如“Don’t talk!”“Don’t make noise!”“Don’t be asleep!”“Don’t look out of the window!”“Be quiet,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课堂上应创造出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新课标”就明确要求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使语文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探究能力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当前新课改形式下,我们更应该迅速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中自主快乐地参与学习。    一、尊重学生,构建民主平等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末开场先叫座。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给一堂新课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呢?笔者根据自己多
【摘 要】 体态语是人类交流过程中的一种非语言交流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体态语,旨在配合有声语言和版面语言,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本文主要阐明了体态语的仪态、表情、模仿、暗示、替代等功能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体态语 英语 教学    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使用有声语言和版面语言,往往忽视体态语,忽视了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
当代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教师永远要去探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课堂这个阵地,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习惯。一是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决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二是
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提高学生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摘 要】 历史复习课中,应适当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变换视角,感知历史,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活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复习课 马克思主义 历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科学性,即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因而,适当地将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