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视角 感知历史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复习课中,应适当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变换视角,感知历史,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活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复习课 马克思主义 历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科学性,即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因而,适当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变换视角,感知历史,也必然会对历史复习的各阶段知识的深化产生积极影响,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单元复习课中的运用:文科学生在进入高三复习之前已对历史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简单的复习。因而,决定单元复习课效益的关键,是怎样使学生从“温故”走向“知新”。实践证明,在增疑、设问中,适当地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既能显示出新意,为学生的学习增添新的活力,也易于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理解。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明清时期)复习中,可要求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以下几问的具体史实及其之间的关系:
  (1)明清时期,为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统治者分别采取了哪些强化措施?有何共同性和典型性?(教材第一、三节内容)
  (2)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和影响?(教材第二节内容)
  (3)明清统治者对经济政策作了哪些有效的调整?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有了怎样的发展?(教材第四节内容)
  (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具体表现何在?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教材全单元内容)
  学生必先将各问所涉及的基本史实在教材中加以落实,实现了单元知识的整体回顾。然后再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理解史实之间的哲学关系。学生在梳理(1)问所包含的“具体措施”时,通过比较,易于认识共性与个性的特征。学生在归纳(2)问的“表现”,分析其“影响”的过程中,自然会加深对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以及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认识。同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3)问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的关系。(4)问显示了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的总特征。由此,推动学生去进一步认清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巩固,从而体会到该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进而了解该单元的知识结构和总体特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单元内容,既可以加深他们对史实、概念等基础知识及其间的理解,也可以将零散的知识归纳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乃至将其具体史实升华到理论高度,逐步形成理性的思维定式。
  二、专题复习课中的运用:依据学生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认识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在综合和概括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利器,分析历史现象,把一些特殊的结论上升为理论和规律,形成对知识的理性化认识。如在复习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专题中,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时,可向学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促进德、美、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要素有哪些?
  (3)谈谈你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认识。
  要求学生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个性和共性的概念特点,去寻找各国经济发展的个性因素,去分析德、美、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由此来完成(1)(2)两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其一,正是由于各国具有各自的特点,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在这一阶段发展的旧秩序被打破,英法俄三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美德经济迅速发展,日本经济也获得长足的发展。美、德、日三国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它们都拥有大量的资金,广阔的国内市场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等因素的作用。其二,若将推进各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叠加起来,会更深层次地看出,任何时代社会经济要发展,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其政治前提和可靠保证,劳动力、资金、商品和原料市场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须把握住这五大要素。通过具体史实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认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使其能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去拓展历史知识的深度。
其他文献
【案例描述】  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信守承诺,勇担过错》的教学中,我设计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让学生接受、理解这一基本道理的同时,能深刻地感悟到这一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能在生活实践中有所体现。  在课程进行到讨论事例《吴小玉要不要向公司汇报》时,我请两组同学就“汇报”和“不汇报”两种情况进行分角色演绎。这时有学生在下面嘀咕:“有什么好演的。实际可能做到吗,谁会那样傻?”这是那位平时爱较真也爱挑刺的小徐
教学目标、教学设想(略)  师: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爱国传统的民族,从古至今涌现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其中不乏一些女英雄,她们保家为国,巾帼不让须眉,青史留名。同学们,谁能列举几位呢?  (由于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学生肯定能答出花木兰来。然后可利用多媒体打出花木兰的图片或播放关于她的影片)  师:谁能介绍一下花木兰,可根据你所闻的关于她的传说或故事。  (学生自由表
【教材分析】  《看云识天气》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本文是以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说明文,原本它是一篇精读课文(一般拟用两个课时教学),但由于被选中为校内公开课,为保持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必须用—个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思路】  在以学习记叙文为主的初一年级,用一课时教完学生不太熟悉的说明文,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因此,我必须扬长避短。适逢新课改于全省全面铺
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教者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向教者获取知识。为此,教者应抓住学生的听课思维,这是统一两方面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一苦学。一个教者,他首先应该是一个学者。我们做教师的,每堂课都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因此,没有学问不行。因此,这就必须日日去先进“货”,早进“货”,而且要进新“货”。然后,才能日日向学生去售新“货”。而这书又该怎么读呢?我认为:自己专业的书要主读、专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某些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面对这种情况,不同的教师可能采取不同的课堂管理方法。一些教师习惯于运用与教学内容本身无关的指令性语言或训诫性语言来纠正学生的行为,排除来自课堂内外的干扰,如“Don’t talk!”“Don’t make noise!”“Don’t be asleep!”“Don’t look out of the window!”“Be quiet,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课堂上应创造出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新课标”就明确要求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使语文教学过程实现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探究能力的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当前新课改形式下,我们更应该迅速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中自主快乐地参与学习。    一、尊重学生,构建民主平等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时,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末开场先叫座。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一堂课如果有一个好的导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给一堂新课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呢?笔者根据自己多
【摘 要】 体态语是人类交流过程中的一种非语言交流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体态语,旨在配合有声语言和版面语言,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本文主要阐明了体态语的仪态、表情、模仿、暗示、替代等功能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体态语 英语 教学    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使用有声语言和版面语言,往往忽视体态语,忽视了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
当代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教师永远要去探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尽最大努力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充分运用课堂这个阵地,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能读书的习惯。一是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决不能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二是
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可以提高学生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