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要加强核心素养培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h82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需要各类学校培养出与时俱进,具有知识化、技能化、富有创造力,特别是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的的劳动者。作为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责任光荣而重大。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的召开,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此,学校政治老师,也叫道德与法治老师,更新了一个新的称谓:思政课老师。如缕春风吹进思政课老师的心田,终于可以重拾教师地位,扬眉吐气了。在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三条重要指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有不可替代作用”。
  那么作为普通思政课教师中的一员,应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是我们的基本素养。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我们坚持学科本质,坚守教学一线,就不会落伍,就永远是“理直气壮”的。
  作为思政课教师,上好每一堂主题班会课,搞好每一次主题德育活动,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浓郁的生活化气息的教学情境,彰显生活化德育课堂的活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思政课德育活动中,就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如何把握这门学科,如何在课堂内外生成思政课的学科素养要求,首先要认清思政课所蕴涵的学科素养: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社会参与。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与理性认同,引导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他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要求培养学生做到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他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設,是其他素养的必要要求。社会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他素养的行为表现。这些素养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体系。
  其次,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认真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相信不仅能理直气壮站好讲台,更能站稳讲台。
  一、思政课教师应该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无论是否担任过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都曾经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仅仅是只看教学成绩分数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能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里的老师。如果老师一味地按照学校和上级要求,功利化地训练、指导学生成绩,只有冷冰冰的分数,即使成绩再好,学生也记不住你的教诲。在学生学习经历中,有情感牌,有责骂教育,有与学生一起的经历实践,经历成功,经历挫折,这些才是学生终身受益、并记住的东西。思政课教师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算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当前社会,学生学习竞争越来越提前,浮躁到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小学开始就有精英化教育的倾向,这是对学生成长极为不利的。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不要让所谓的差生、后进生、中等生,成为了现行教育风气的牺牲品,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善待你身边的人,胜过于每一个人。
  二、思政课教师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活动的设计者和规划师
  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打造整洁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基本的社会道德,这是思政课老师的职责所在,不能单一的认为自己每周只能上两三节课而已。校园环境还包括文化氛围,做好宣传标语、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心理咨询室等,加强人文积淀,发挥好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作用。
  三、思政课教师应该是家长的引路人和联谊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第一环节,学校在家庭环境的构建中也要发挥积极的作用。每逢家长会,我们思政课老师也必须到班与家长交流。(虽然现在的家长重视程度不够)。计划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手册,开办家长学校,更新学校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加强家教指导,探索家教方法,提升家长思想素养和家教水平,多种途径与家长交流,构建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氛围。让家长有能力、有办法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思政课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是终身学习的典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我们思政课教师更应该紧跟新时代步伐,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不断学习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新思路、新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科学的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终身学习既成就了我们的人生价值,又为学生指引了美好的未来。
  总之,每位思政课教师只要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用科学的理论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并深植于学生成长过程中,那么我们一定能培养出一代代具有坚定“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指日可待了。
其他文献
一、激趣倡读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拿起一本书,轻松愉快地进行阅读。这对于那些刚开始阅读的学生特别有效,只要求他们拿起书阅读,什么任务也不附加,任何问题也不留下。  当学生坚持阅读一段时间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的书籍,使他们愿意亲近书籍。我了解到班上一部分男孩喜欢百科类的书籍,就向他们介绍如《世界之最》《难解的科学之谜》等等,同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设
期刊
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师培养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  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实现理实一体化在中职电子电工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的必要支撑。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从心底敬畏,从而慢慢对学习产生兴趣。学校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教师进行不定期的的培训,或者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以迎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 
期刊
和乐的课堂,不仅有和谐与愉悦,更有启发与思考。“启思”,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了广度、深度。  一、启中有环境,思后能致远  一个班级的孩子要学习,既要给他们创造出良好的自然环境,还要构建好和谐的人文环境。虽然,自然环境是外在的,但也是必须的。在一间教室里,图书角里书籍琳琅满目,学习园地里书香四溢,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启发孩子读书、学习,孩子们能不为之所动吗?  当然,考虑到孩子的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我
期刊
鼓励阅读,积累课外知识  1.增加课外阅读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总结出的写好文章的千古诀窍,几句诗歌道出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的确,读书是写作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头脑中没有必要的知识积累,再巧的孩子也难写出生动的文章来。因此,只有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才能奠定学生习作的基础。因而先从阅读的数量上着手,激发学生读的兴致,使说话先有材料而再求质量
期刊
一、开发利用教材资源,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首先,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其次,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学中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
期刊
一、 引言   语言是我们人类交流和思维的最基本工具。因此,儿童的语言学习与发展非常重要。倾听是感知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理解语言的重要途径。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并作出准确回应。良好的倾听习惯培养通常应从学前阶段开始,因此就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3-6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口语
期刊
数学是一门注重知识“环环相扣”的特殊学科,如果其中一个“环”掉了,那后面的学习就很困难,难以有收获。这对于大部分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叛逆期的六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学习上有的知识链断开了,现在听课听不明白,思维跟不上,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出现“对着干”的行为。那如何改善这种情况,把学生的心思吸引过来,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享
期刊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t is more indispensable for people to study English. So the English education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s becoming very important. But the solutions of improving thei
期刊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只有通过语言的建构才能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才能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才能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文体意识培养的过程恰恰就是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过程。学生在文章写作和阅读欣赏中对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它是读懂和理解语文教材的潜在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关系到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恰当、准确,以及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高低。 
期刊
近两年在我区教研员的引领下,我们一直提倡“研读教材、落实课标、践行课堂”这样一种踏实的研和教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样教研氛围的引导下,我们对《植树问题》这一经典课例做了研究,并在课堂中由我来执教,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是成功的。下面跟大家做以分享:  一、整合例题,使学生凸显对一类问题的对比思考  我们数学教材中对植树问题共有3个例题:概括起来就是:在全长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