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6月间进行采血化验者的3852份血液标本的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由血液检验师对血液标本进行质量评价,并登记检查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包括剂量、溶血、凝血、抗凝剂是否正确等,分析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结果:3852份血液标本中有228份临床检验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92%,228份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溶血、凝血、延时送检、脂血、抗凝管使用不当、标准量不符合要求、采血位置不当、标签不当等;结论: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很多,其中溶血及凝血发生率最高,我们应针对不合格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合格率。
【关键词】 血液检验 不合格原因 优化措施
血液标本是临床上使用最频繁的生物体液,患者血液的检查结果可以为多种疾病的诊治提供客观依据,因此血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疾病是否正确诊断与治疗[1]。血液标本检测后可影响结果准确性或者是无法进行检测,这些均称作不合格标本,其检查结果不能够真实反映受检者的血液情况,对临床的诊治也没有意义[2]。但事实上,即使是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进行检验也不能保证临床上血液的检验百分百合格,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院领导需对此种情况高度重视,从各环节分析血液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合格率。笔者分析了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合格率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6月间进行采血化验者的3852份血液标本的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血液标本的来源均经过筛选,其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由血液检验师对血液标本进行质量评价,并登记检查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包括剂量、溶血、凝血、抗凝剂是否正确等,然后对不合格的标本重新采集,分析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2 结果
3852份血液标本中有228份临床检验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92%。228份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产生的原因有:溶血94例,占41.23%,凝血60例,占26.32% , 延时送检18例,占7.89%,脂血17例,占7.46%,抗凝管使用不当14例,占6.14 %,标准量不符合要求11例,占4.82%,采血位置不当9例,占3.95%,标签不当5例,占2.19%,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
3.1.1 溶血、脂血
溶血和脂血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分别占41.23%和7.46%,其主要是在标本的采集、储存、运送和分离过程中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红细胞在体外发生破裂[3]。导致红细胞破裂的原因主要有①采血时由于消毒液未干、针头太细、针头和注射器连接不够紧密等导致采血时产生大量气泡;②抽血前对采血部位拍打过于用力、止血带太紧,抽血时间太长、用力过大、速度过快,采血后在摇匀试管时用力过大;③采集的血量少于抗凝剂。
3.1.2 血液标本延时送检
本次研究中延时送检的标本数为18例,占7.89%。血液标本一般要求在采集后4 h内送检,若时间过长会因环境影响使酶类变性,细胞得耗氧量增加并释放CO2,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3.1.3 凝血
凝血原因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数量为60例,占26.32%。其主要原因是采集时间过长,血液在注射器内凝固;血液和抗凝剂的加入试管顺序错误或是比例不当;采集后摇匀时间太短或未摇匀。
3.1.4 其他原因
其他原因主要包括标本容器或抗凝管使用错误,标签书写不规范,护士在采血时未按照标准流程操作,其主要跟护士的职业素质相关。
3.2 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合格率的优化措施
3.2.1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按标准流程采集血液
建立查对制度,对患者的名字和检查项目等要认真查对,检查无误后再进行备管,采血时再次查对,在采血后应再次查对患者姓名、检查项目等,再根据要检查的项目进行分类,将准备好的试管放人相应的试管架中,将查对制度贯彻于整个流程中,保证准确无误。建立严格的采血标准操作流程,护理人员应严格按标准流程进行血液采集,血液采集量、容器、采血部位应选择恰当,血液标本采集好后要防止空气流人,并混匀抗凝剂与标本。采血管不能平放,防止血液细胞被破坏。
3.2.2 标本的正确存放和及时送检
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应尽可能在4h内送检,若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在及时送检,应将血清分离并于干冰箱保存,避免间隔太久,影响检验结果[4]。
3.2.3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护理人员是采血的直接参与者,我们应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訓,让其明确采血过程中应特意留心的地方,做到正确采血。特别是护理人员的敬业意识应特别强调,因为护理人员是否敬业直接决定了其是否会在采血过程中严格按要求进行。医院可设立考评制度来评价护理人员对采血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并采取奖惩措施来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
3.2.4 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与患者的沟通主要是为了避免患者本身因素导致的血液采集不合格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加强和患者的沟通,让患者避免那些导致血液采集存在瑕疵的行为,并告知患者血液正确采集对于疾病诊治的重要性,务必让患者配合进行正确采血。
4 总结
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很多,其中以溶血和凝血发生率最高,对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优化政策,保证患者血液标本采集成功以及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丛虹. 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12):86-87.
[2] 黄敬. 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14(3):1775-1776.
[3] 吕越. 论述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5):5349-5349.
[4] 张俊峰, 卫红伟, 赵倩瑜. 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17):218-219.
【关键词】 血液检验 不合格原因 优化措施
血液标本是临床上使用最频繁的生物体液,患者血液的检查结果可以为多种疾病的诊治提供客观依据,因此血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疾病是否正确诊断与治疗[1]。血液标本检测后可影响结果准确性或者是无法进行检测,这些均称作不合格标本,其检查结果不能够真实反映受检者的血液情况,对临床的诊治也没有意义[2]。但事实上,即使是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进行检验也不能保证临床上血液的检验百分百合格,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院领导需对此种情况高度重视,从各环节分析血液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合格率。笔者分析了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合格率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6月间进行采血化验者的3852份血液标本的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血液标本的来源均经过筛选,其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由血液检验师对血液标本进行质量评价,并登记检查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包括剂量、溶血、凝血、抗凝剂是否正确等,然后对不合格的标本重新采集,分析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2 结果
3852份血液标本中有228份临床检验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92%。228份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产生的原因有:溶血94例,占41.23%,凝血60例,占26.32% , 延时送检18例,占7.89%,脂血17例,占7.46%,抗凝管使用不当14例,占6.14 %,标准量不符合要求11例,占4.82%,采血位置不当9例,占3.95%,标签不当5例,占2.19%,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
3.1.1 溶血、脂血
溶血和脂血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分别占41.23%和7.46%,其主要是在标本的采集、储存、运送和分离过程中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红细胞在体外发生破裂[3]。导致红细胞破裂的原因主要有①采血时由于消毒液未干、针头太细、针头和注射器连接不够紧密等导致采血时产生大量气泡;②抽血前对采血部位拍打过于用力、止血带太紧,抽血时间太长、用力过大、速度过快,采血后在摇匀试管时用力过大;③采集的血量少于抗凝剂。
3.1.2 血液标本延时送检
本次研究中延时送检的标本数为18例,占7.89%。血液标本一般要求在采集后4 h内送检,若时间过长会因环境影响使酶类变性,细胞得耗氧量增加并释放CO2,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
3.1.3 凝血
凝血原因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数量为60例,占26.32%。其主要原因是采集时间过长,血液在注射器内凝固;血液和抗凝剂的加入试管顺序错误或是比例不当;采集后摇匀时间太短或未摇匀。
3.1.4 其他原因
其他原因主要包括标本容器或抗凝管使用错误,标签书写不规范,护士在采血时未按照标准流程操作,其主要跟护士的职业素质相关。
3.2 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合格率的优化措施
3.2.1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按标准流程采集血液
建立查对制度,对患者的名字和检查项目等要认真查对,检查无误后再进行备管,采血时再次查对,在采血后应再次查对患者姓名、检查项目等,再根据要检查的项目进行分类,将准备好的试管放人相应的试管架中,将查对制度贯彻于整个流程中,保证准确无误。建立严格的采血标准操作流程,护理人员应严格按标准流程进行血液采集,血液采集量、容器、采血部位应选择恰当,血液标本采集好后要防止空气流人,并混匀抗凝剂与标本。采血管不能平放,防止血液细胞被破坏。
3.2.2 标本的正确存放和及时送检
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应尽可能在4h内送检,若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在及时送检,应将血清分离并于干冰箱保存,避免间隔太久,影响检验结果[4]。
3.2.3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护理人员是采血的直接参与者,我们应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訓,让其明确采血过程中应特意留心的地方,做到正确采血。特别是护理人员的敬业意识应特别强调,因为护理人员是否敬业直接决定了其是否会在采血过程中严格按要求进行。医院可设立考评制度来评价护理人员对采血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并采取奖惩措施来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
3.2.4 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与患者的沟通主要是为了避免患者本身因素导致的血液采集不合格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加强和患者的沟通,让患者避免那些导致血液采集存在瑕疵的行为,并告知患者血液正确采集对于疾病诊治的重要性,务必让患者配合进行正确采血。
4 总结
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很多,其中以溶血和凝血发生率最高,对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优化政策,保证患者血液标本采集成功以及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丛虹. 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12):86-87.
[2] 黄敬. 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14(3):1775-1776.
[3] 吕越. 论述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5):5349-5349.
[4] 张俊峰, 卫红伟, 赵倩瑜. 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17):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