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界的“园丁”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解:用双手播种未来,用汗水浇灌多彩!
  “园丁”——让世界绚烂多彩创造者的名字,对人类灵魂工程师最质朴无华的称谓。他是一位教师,一位博主,一位学者。作为教师,他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培育着一届又一届的档案人,收获着桃李满天下的无比喜悦;作为博主,他较早地开设了自己的学术博容一一丁氏花园,用心浇灌着亲手播种的丁氏鲜花,并将课堂搬上网络,分享着自己学术成果的同时,扩大了与学生们交流互动的空间;作为学者,他以档案学为主阵地,历史学、哲学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和特色。他就是辽宁大学的丁海斌老师!
  
  丁海斌老师简介:丁海斌,教授,哲学博士。祖籍山西,1962年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毕业于辽宁大学。曾任辽宁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主持工作)、辽宁大学历史系主任、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自2006年9月30日起任辽宁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曾多次荣获沈阳市优秀教师、辽宁大学十佳教师、辽宁大学优秀本科教师等光荣称号,曾获我国首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成为该奖项档案界的唯一入选者。先后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文章140余篇,主持完成各种科研课题lO余项。在档案学基础理论方面,他发表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有突破的论文与著作。如,《论社会制度与档案事业》、《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论档案力》、《论先秦文明与档案》、《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档案事业主体论》、《档案起源新论》、《档案学三题小议一一档案定义、起源与档案学科属性》等,出版了《档案学理论与历史研究》一书。在科技档案学方面,特别是在中国科技档案史研究方面,他取得了拓荒性的成就,发表了相关论文数十篇,出版了《中国科技档案史纲》、《中国科技档案史》。此外,他还发表了许多有关企业档案管理方面的学术文章。近十几年来,他主要致力于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研究、教学及软件开发工作,出版了《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基础》等著作,并陆续发表了《档案虚拟论》、《档案管理虚拟论》、《档案·虚拟·历史一一关于档案虚拟的符号论解析》、《论图书数字化革命的本质含义》、《论电子文档的逻辑管理》等数十篇论文,主持开发电子文件数据库及办公自动化软件多项。在主攻档案学的同时,他兼攻历史学、科技哲学,特别是在清史、科技史研究方面多有建树,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清代陪都盛京研究》、《清代“官科技”群体的养成与结构研究》等。
  孙大东:丁老师,我这段时间一直在关注您的博客园丁氏花园。您在博客中有一段话深深触动了我:
  “我在花草的海洋中种下了几株丁氏鲜花,它们在浩瀚的花海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我相信一定会有人驻足欣赏!”它是您学术品格和真实性情的写照,我觉得与《档案界》网站版训“真诚、低调、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丁海斌老师(以下简称丁老师):真诚、自然有之,低调似乎不够。
  孙大东:我倒是觉得还得加上一个词——自信!
  丁老师:自信是成功的前提,我是比较自信的。
  孙大东:说到博客,我发现您的博客——丁氏花园开设于2007年4月,是较早开设的个人档案学博客,也是档案界公认影响力较大的档案学博客之一。请问您开设这个博客的初衷是什么?您认为档案学博客对档案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丁老师:服务教学,加强交流。增加了一种交流途径,便于对博主的学术研究有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可以相互研讨、交锋,有利于对真理的追求。
  孙大东:的确!博客确实是交流和学习的良好平台,也是全面了解博主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媒介。这次访淡的准备工作主要就是借助老师的博客完成的。作为一名资深博主,您觉得档案学博客该如何定位?如何处理专业与娱乐的关系?我想这个问题对《档案界论坛》来说也有一定的意义。
  丁老师:因人而异,百花齐放,“从心所欲不逾矩”。
  孙大东:老师的回答言简意赅、准确精到!您的学生在博客中留言说您最喜欢的称呼是“老师”,清问这个称谓在您心目中有何特殊意义?
  丁老师:我一直认为我能够从事教师这种职业,特别是高等学校教师,是十分幸运的事。这是由其工作对象(世界上最高贵的人和人最高贵的精神世界)决定的,一个人的工作本身就是终身学习,这和那些忙于事务性、体力性的工作相比,实在是幸运至极。何况桃李满天下的感觉十分自豪呢!另外,我喜欢我的学生直接称呼我为“老师”,而不是“丁老师”、“丁教授”。我称呼我的老师(博士导师、大学班主任)也是省去姓氏的,这样称呼显示这是我的“亲老师”,而自己有入室弟子的感觉。
  孙大东:
  “一个人的工作本身就是终身学习。”说得好!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境界!“老师”这个称谓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是最神圣、最崇高的!我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老师!在您的博客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关于您教学的信息以及您与学生的互动(尤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您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套用一种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您将课堂搬上了网络。请问这种方式对您的教学有什么有益的影响?您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今后该如何发展?
  丁老师:它是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继续,当然是一种补充,而且可能是无限大的补充(这与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有关)。多样性、多元化本身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那些在课堂上羞于与老师交流的可能在这里获得机会,让所有人都能够获得交流和展示的机会,是教学中教师应追求的一个目标,网络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部分机会。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与三种要素息息相关:技术、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力、教育体制。技术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表现形式;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力是实施这种行为的必要条件,特别是能力,不会上网的人当然不会做这种事情,而有一些南郭先生因害怕与学生直面交流也回避这种事情(特别声明:不做这种事情的人并不都是南郭先生);体制的推动力是巨大的,目前,我们在网上实施教学行为是无用之用。所谓无用,是指在教学考核、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的体制性因素中,并没有网教的内容。这种工作是义务性的。如果能够把它变成一种职务性行为,当然会有所推动了。
  孙大东:在真实的课堂中您一定是一位幽默风趣、知识渊博的“父亲”了?
  丁老师:学生们多数感觉我是一个长者,但在精神上我平等对待任何人,因此更希望成为他们的朋友。平等与自由在我的精神世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世俗世界中,它常常为他人所忌。在和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我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和学习的动力。为难的是,我无法分更多的时间给他们。
  孙大东:您是哲学博士出身,而且不难发现,在您的档案学研究中,哲学是起了特殊作用的,请您结合研究实践谈一下哲学对档 案学研究的影响?
  丁老师:我是从档案学一哲学,而不是从哲学一档案学。我一直认为:任何学科部以哲学为归宿。搞图书馆学的最终搞些哲学的人有之;搞物理学的成为哲学家者更是大有人在……搞档案学的成为哲学博士是很正常的事。但它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我特别反对半生不熟、搬弄名词的所谓档案哲学。自己能做的事情而因为时间的问题不能做得比较完美,遗憾总是难免的。
  孙大东:毫不夸张地说,哲学是所有科学形式包括学科的灵魂和归宿,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根源。据我了解,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包括牛顿都对哲学有相当的研究和很深的造诣!
  丁老师:我们的学科因哲学水平还较低而显稚嫩。
  孙大东:我感觉档案领域对这方面的关注还是不够!关注的人也不是很多。
  丁老师:积淀不足使然。我们在历史学和哲学方面的积淀部有所欠缺,所以会闹出一些笑话来。
  孙大东:您是档案学与历史学的“双料”学者,您对档案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的认识一定很深。研一时我参加《山东大学研究生学志》的招聘面试,面试题目就一个,档案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我根据记忆,将本科时在《档案学概论》上学到的知识说了一遍,结果那位出题的历史学师兄只说了一句话:
  “档案学不只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那次失败的面试经历让我记忆犹新。
  丁老师:任何学科部与历史学有关,档案学更是与历史学有特殊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说,历史学作为一种基础性学科,在所有学科中都具有基础性作用。马克思说:
  “世界上只有一门学问,那就是历史。”实际上,对于任何学科来说,如果你学好了这门学科的历史也就学好了这门学科,因为这门学科所有成果都包含在这门学科的历史中,而且,历史不但告诉你它们是什么,还会告诉你它是怎么来的。你不但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道其所以然。历史学与档案学的特殊关系很简单,这就是:所有档案都是历史的(档案是已发生事实的记录),所有历史都是档案的(后世书写的历史来源于档案记录)。历史学者与档案学者往往有着一种天然联系并相互渗透。尽管目前档案学信息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历史化的特征有所看淡,但信息化更多地赋予我们的是技术性,而哲学和历史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你那位师兄所说“档案学不只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应该是有所指的。山大和辽大的档案学与历史学的关系都比较密切。而且,如果一个学科只停留在应用性上,那它充其量只能称做一种技术了。
  孙大东:精彩!虽然是一个比较传统的问题,但老师结合档案学的发展回答出了新意。这对广大网友都会有很大启发的!您最先研究的是科技档案,主要是我国古代的科技档案,近几年又转向电子档案研究,如果按研究对象的时间段划分,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从旧到新的研究模式,您是如何处理新旧过渡的?
  丁老师:我由于最初从事“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教学而研究科技档案史。但我从来不把自己限制在疆界分明的领域中(做学问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一本书主义不一定错,著作等身当然也不一定是坏事),而是沿着一个自然的轨迹前行。我的学术在别人看来,跨度很大,但我自己知道其轨迹是连续的。这个轨迹我在这里无法一一道来,我只是告诉你我研究电子文件的背景:(我在某些场合中曾说道)一是我自身的档案学背景;二是我有IT业的背景,我曾是辽宁电子出版社的业务主管,这是上天给我的安排,使我不是一个计算机白痴,也给了我发言权。我非常反对没有相关知识与实践背景而胡说八道。我还做过辽大图书馆馆长,图书馆数字化水平高于档案馆。这些都是我研究电子文件的知识和实践背景。
  孙大东:顺其自然的背后是知识和经验的积淀!在您的档案学理论研究中,“档案虚拟论”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请您谈一下它的相关情况。这一理论对档案学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丁老师:要回答你这一提问,需要写一篇论文。如果可能的话,就让我的研究生写这篇论文吧。我现在的简要回答是:虚拟理论是数字时代档案学的理论基础,这是无法回避的。尽管我们有些人没有使用这一名词,但只要研究电子文档,就一定在这一框架中。我提出这一理论,一方面源于我自身的研究,源于对电子文档管理的理论基础的学术诉求;另一方面来源于曾经来自档案学界的反对声。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刺激。虚拟理论是一个可以贯穿理论与实践的体系,它涵盖了基础理论一技术理论一应用研究,即虚拟理论一逻辑管理思想一元数据等具体管理手段。按照这一思路,可以在数字时代构筑完整的档案学理论体系。
  孙大东:这一理论哲学背景尤为明显。您在这一理论研究过程中是有意识将哲学融入其中吗?
  丁老师:还是使用“顺其自然”这句话。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分不清是哲学在前,还是档案学在前。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它和我的“人类虚拟论”(这里不能细述,属哲学命题,是我正在关注的课题)相连接。孙大东:从档案(工作)的属性探讨到档案主体论的研究,再到档案虚拟论的提出和完善,贯穿您整个档案学研究的核心是什么?是档案(工作)的独立自主吗?
  丁老师:做档案学的,不论是哪个具体方向,基础理论部分都是不能绕开的。我在辽大也长期讲授《档案学概论》这门课程。实际上,我在基础理论方面的学术取向是比较强烈的。但贯穿我档案学研究的核心恰恰不是档案或档案工作的“独立自主”,而是它的社会性。源于社会、用于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从源到流,都必须把自己紧紧置于社会之中。如果你用心,会发现我的一些理论都贯穿这一思想。我的档案属性问题、档案定义问题、档案起源问题、档案工作主体问题、档案史研究,等等,都贯穿着这一核心。包括档案学本身,若不能融入社会实践、不能融入学术大家庭,是没有前途的。
  孙大东:明白了!谢谢老师解惑!您对企业档案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我国近代的企业档案,近代企业档案记录中的近代企业与现代企业档案记录中的现代企业相比有何特点?
  丁老师:我国近代企业档案的研究是我率领学生搞的,具体工作是学生们做的,我认为是基础性的工作。关于企业档案研究,我在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那个时候深入基层比较多。
  孙大东:是这样!您在给您女儿的信中说:“你的思想就是你的上帝。”人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这同时也是您对广大青年的忠告和期望。除此之外,您对有志于档案学研究的青年人有其他忠告和期望吗?
  丁老师:其实我要说的完整的意思是:你的思想就是你的上帝,你的上帝就是你自己。换言之,你有了自己的思想,你才有真正的生命。人不得不入世,但超凡脱俗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理想永存!你我共勉。
  孙大东:谢谢老师!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小时了!最后,在此次访谈行将结束之际,我再一次代表《档案界论坛》和广大网友对您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访谈后记:丁海斌老师学识渊博,对工作和专业研究有着一种执著的热爱,随着访谈的深入,我越发感觉丁老师就像是一个丰富的宝藏,两个小时的访谈挖出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们能够分明感受到丁老师巨大的人格魅力和独到的思维方式。丁老师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智者。“你有了自己的思想,你才有真正的生命。人不得不入世,但超凡脱俗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在于独立思想的升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永无止境,也许我们还会碰壁,但是丁老师的回答让我们不再迷茫,不再彷徨。此次访谈的真正意义也许正在于此!
其他文献
2011年第一期《档案管理》杂志刊登了王凤珍同志的《期满会计档案管理》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读后受益匪浅,但是,对台前县档案馆的有些做法,笔者颇有疑问和不解,特提出来与王凤珍同志商榷,也望广大档案界同仁不吝指教。  “王文”介绍:“台前县档案馆决定采取‘积极、慎重、稳妥’的方法,把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移出会计档案库房另处存放,并在档案库房的统计台账上予以勾销,等同销毁,不影响会计档案库房的规范化
摘要:本文对王茂跃老师《归档不宜只归发文——与李兴利同志探讨》进行了再商榷,认为只归档发文的构想是能够成立的,并对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优化馆藏归档范围发文收文存档    拙文《试论只归发文》(以下简称《试论》)发表后。王茂跃老师撰文与我商榷(以下简称《王文》),认为“提出归档只归发文的构想。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档案馆档案重复,其出发点和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
摘 要:以华东地区9个较大的市和上海市为例,对其城建档案管理法规和规章进行统计分析,在总结成绩和概括特色的同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华东地区;城建档案;地方性档案法规;地方性档案规章;较大的市;上海市  华东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城建档案立法工作开始较早,内容丰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华东地区9个较大的市,包括山东省济南市、淄博市;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
摘要:本文认为,由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三位一体”档案学理论框架的核心,而且描述的是文件运动本身,因而,在后保管时代电子文件管理的实践首先对它造成了冲击。从实践发展的需要看,文件连续体理论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必然,文件连续体理论将成为构成后保管时代档案学体系的基石。  关键词:文件整体运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后保管时代    1.“后保管”实践撞出的理论缺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
[摘 要] 快乐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条件,快乐阅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不仅希望学生能掌握足够多的学科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则是体现学科特性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视野
古人有云,形而上看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灵魂,就是万向;器,就是工具,就是方法。  何谓档案馆发展之“道”与“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这实际上明确指出了档案馆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不管如何发展,档案馆都要体现科学文化事业属性,都要把分管范围内的档案收集进馆
摘 要:以CNKI所属的CAJD期刊库收录的2013年254条档案学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发文机构和核心作者等方面分析其结构特征,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示了研究热点的主题领域,以期为档案学研究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学;档案文化;档案工作;知识图谱;可视化  1 引言  论文是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创作的价值凝结,文献所包含的信息要素能够反映出当前某个学科研究的结构特征和热点主题,深入挖掘文献所隐含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学校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学校教育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学习习惯不好,导致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效果不好。在该种情况下,将微课引入到课堂当中则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方式。  所谓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主的资源,是非常小的教学应用,通常来说是在5至10分钟的微型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在以多媒体技术的基础
高校基建档案是高等学校在基建管理和基建工程项目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等材料。它既是建设过程的真实反映和记录,又是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较快,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递增,高校的基本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此外,高校的合并与重组,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就连一些著名高校也加入了合并的
沧海一粟:我曾问一位机关档案室的档案人员:“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吗?”他笑了笑,没有回答,似乎这样简单的问题用不着回答。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不紧不慢地回答:“当然,文件归档前称文件,归档后才称档案,归档当然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了。这样简单的问题恐怕地球人都知道答案。你不是糊弄着我玩的吧!”我又问他:“历史档案。比如说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都经过‘归档’程序了吗?”他无言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