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笑,我还能看多久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7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在外地的我,因为他怕我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让弟弟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父亲的样子,无论什么事,他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羹,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便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交通并不发达,车子颠簸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时心血沸腾,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难得,因为那里面有父亲的爱。
  在外人的眼中,我的父亲是粗犷豪放的汉子,只有做子女的我们知道他心里极为细腻的一面。

  提肉羹回家只是一段,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有好的东西一定带回给我们,所以父亲每次出差回来,总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他对母亲也非常体贴,在记忆里,父亲总是每天清早就到市场去买菜,在家用方面也从不让母亲操心。


  父亲的青壮年时代虽然受过不少打击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忧愁的样子。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乐观主义者,再坏的环境也不皱一下眉头,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我的乐观与坚韧大部分得自父亲的身教。
  父亲也是个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对生活与生命的尽力。他常说:“事情总有成功和失败两面,但我们总是要往成功的那个方向走。”
  由于他的乐观和理想主义,使他成为一个温暖如火的人,只要有他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使得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他也是个风趣的人,再坏的情况下,他也喜欢说笑,从来不把痛苦给人,只为给别人带来笑声。
  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和哥哥到田里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例如我们家种竹笋,在我没有上学之前,父亲就曾仔细地教我怎样去挖竹笋,怎样看土地的裂痕,才能挖到没有出青的竹笋。


  由于是农夫,父亲从小教我们农夫的本事,并且认为做什么事都应从农夫的观点出发。
  我后来从事写作,刚开始的时候,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收成是自然的。”
  他也常叫我不要写违心的文章,他说:“就像种稻子的人去种槟榔一样,不但种不好,反而常会从槟榔树上摔下来。”
  他常教我多写些有益于人的文章,少批评人,他说:“对人有益的文章是灌溉施肥,批评的文章是放火烧山;灌溉施肥是人可以控制的,放火烧山则常常失去控制,伤害生灵而不自知。”
  他叫我做创作者,不要做理论家,他说:“创作者是农夫,理论家是农会的人。农夫只管耕耘,农会的人则为了理论常牺牲农夫的利益。”
  父亲的话中含有至理,但他生平并没有写过一篇文章。他是用农夫的观点来看文章,每次都是一语中的,意味深长。
  有一回我到了创作的瓶颈,回乡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恼说给父亲听。他笑着说:“你的苦恼也是我的苦恼,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还要不要种香蕉。你看,我是种好,还是不种好?”我说:“你种了40多年的香蕉,当然还要继续种呀!”他说:“你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继续呢?年景不会永远坏的。”我自以为在写作上十分用功,主要是因为我生长在世代务农的家庭。我常想:世上没有不辛劳的农人,我是在农家长大的,为什么不能像农人那么辛劳?最好当然是像父亲一样,能终日辛劳,还能利他无我,这是我写了十几年文章时常反躬自省的。
  父亲最热心于乡里的事,每回拜拜他总是拿头旗、做炉主,现在还是家乡清云寺的主任委员。他是那一种有福不肯独享、有难愿意同当的人。他年轻时身强体壮,力大无穷,每天挑100千克的香蕉来回几十趟还轻松自在。
  我最记得他的脚大得像船一样,两手摊开时像两个扇面。
  一直到我上初中的时候,他一手把我提起还像提一只小鸡,可是也是这样棒的身体害了他。他饮酒总不知节制,每次喝酒一定把桌底都摆满酒瓶才肯下桌,喝一打啤酒对他来说是小事一桩,就这样把他的身体喝垮了。


  这几年来,如果说我有什么事放心不下,那就是操心父亲的健康。看到父亲一天天消瘦下去,真是令人心痛难言。
  父亲有5个孩子,这里面我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最少,原因是我离家最早,工作地点最远。我15岁就离开家乡到台南求学,后来到了台北,工作也在台北,每年回家的次数非常有限。近几年结婚生子,工作更加忙碌,一年更难得回家两趟,有时颇为自己不能孝养父亲感到无限愧疚。
  父亲知道我的想法,有一次他说:“你在外面只要向上,做个有益社会的人,就算是有孝了。”
  母亲和父亲一样,从来不要求我们什么,她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一切荣耀归给丈夫,一切奉献都给子女。比起他们的伟大,我常觉得自己渺小。
  我后来从事报道文学创作,在各地的乡下人物里,常找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他们是那样平凡、那样坚强,又那样的伟大。
  我后来的写作里时常引用村野百姓的话,很少引用博士学者的宏论,因为他们是用生命和生活来体验智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最伟大的情操,以及文章里最動人的素质。
  我常说我是最幸福的人,这种幸福是因为我童年时代有好的双亲和家庭;我青少年时代有感情很好的兄弟姊妹;进入中年,有了好的妻子和好的朋友。


  这一次回去看父亲,在病床边我强忍着要落下的泪。这些年来我是多么不孝,陪伴父亲的时间竟是这样少。
  有一位也在看护父亲的郑先生告诉我:“要知道你父亲的病情,不必看你父亲,只要看你妈妈。她笑了,就知道病情好转;她流泪了,就知道病情变坏,他们的感情真是好。”
  为了照顾父亲,母亲在医院的走廊打地铺,几天几夜都没能睡个好觉。父亲生病以后,她甚至还没有走出过医院大门一步,人瘦了一圈。一看到她的样子,我就心疼不已。
  我每天每夜向菩萨祈求,保佑父亲的病早日康复,母亲能恢复以往的笑颜。
  以前我在田里工作的时候,看我不会农事,父亲会跑过来拍我的肩,说:“做农夫,要做第一流的农夫;写文章,要写第一流的文章;做人,要做第一等人。”然后他觉得自己太严肃了,就说:“如果要做流氓,也要做大尾的流氓呀!”然后父子两人相顾大笑,笑出了眼泪。
  我多么怀念父亲那时的笑,也期待再看父亲的笑。
  (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人生幸好有别离》,王传生荐)
其他文献
老妈抱怨说她的手机有问题,不好用。我问她有什么问题,她说摄像头不清晰。我果断地给老妈的手机装了一个美颜相机,老妈试了以后连声说:“好,好!这下手机好了。”  今天早上老妈照镜子的時候说:“儿子,家里的镜子也有问题了,不清晰,你帮忙修修吧。”
期刊
学医的学生刚入学时,写字仍然是一笔一画的,当上医生之后就开始龍飞凤舞了。这是为什么?  温德尔·杰米森主编的一本儿童问题集里收入了这一问题。他邀请美国一位文件检查员和书写专家做了解答:“简单来说,是因为医生不耐烦。他们不喜欢每天填写和签署那么多的文件,他们宁愿把时间用来给病人看病。所以他们的笔迹经常显示出不耐烦,写得那么快、那么难以辨认。因此,药剂师有时会理解错误,给病人拿错药。‘一日4次’和‘4
期刊
地铁站内的风穿堂而过,正在等待乘坐地铁的您在做什么?是拿起手机翻看朋友圈,还是望着广告牌在发呆?而巴西的“地铁一族”,每人手拿一本“能阅读的地铁卡”,神态安详地享受着阅读的快乐。  “能阅读的地铁卡”是由巴西最大的口袋书出版商格雷特制作生产的。格雷特喜欢阅读各类书籍,他认为读书会使人的生命得到升华。然而,他经常在乘地铁时发现,很多年轻人不是拿着手机翻看社交网络,就是无聊地自拍,看书的人少之又少。如
期刊
有一次,我去印度北部的戈拉彎旅行,看上了一件颇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一问价格,需要2000卢比,而我身上只有1200卢比。之前考虑到在印度不会停留太长时间,所以在新德里我没有兑换太多的卢比。钱夹里的美元倒是有不少,我掏出几张,打算用美元支付。可是对方没见过美元,不愿意接受,要求我兑换成卢比后再交易。  没办法,我只好四处寻找银行,心想银行应该能够兑换美元吧。没走多久,看见前面一家商铺的门匾上印有“B
期刊
牛犇,原名张家景,出生于1935年,1946年首次在电影《圣城记》中饰演村童“小牛子”,从此,所有认识他的人皆以“小牛子”称之。1948年,牛犇赴香港拍片。临行前,他请导演谢添为自己起个艺名。谢添说:“现在大伙都叫你小牛子,那就再添3只牛吧!”“犇”者,跑也。从此,牛犇就像牛一样,在银幕上奔跑着。  牛犇的健康长寿和他风趣幽默的性格、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对电影事业的执着有着一定的关系。/自称刘姥姥,喜
期刊
近年来,全球的百岁老人与日俱增,这些老寿星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态好,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芬兰发明家韦于吕宁:爱吃番茄与洋葱  在芬兰,108岁的发明家埃梅利·韦于吕宁堪称奇迹,因为他虽然患有前列腺癌,但依然顽强地活着。韦于吕宁的长寿秘诀为:勤于用脑,心胸开阔,爱吃番茄与洋葱。  韦于吕宁长期从事发明工作,一生不断地思索、钻研,有着旺盛的求知欲。通常情况下,人体的衰老往往是从大脑开始的,
期刊
每次在电视里看到火箭发射,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那么,火箭发射的时候为什么要倒计时呢?其实是源自科幻电影的创举。  1929年,德国电影大师弗里茨·朗在其执导的科幻影片《月里嫦娥》中,向观众首次呈现了一枚登月火箭发射升空的全过程。  由于电影中火箭发射前运送至发射平台的过程过于冗长,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营造“时间紧迫”的戏剧性气氛,电影特别安排了主人公在为火箭点火之前读秒倒数的情节:随着屏幕上的数
期刊
酷爱京剧,自学书法,喜欢佩戴耳环等首饰,智能手机也玩得很溜……在青岛,有这么一位时髦又雅致的高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让很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99岁高龄的陶菊老人,用“鹤发童颜”来形容她一点都不为过。  因戏长寿,以戏会友  “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属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还没到老人家门口,一段清亮的唱腔便由远及近传入记者耳中。  
期刊
刚到日本时,我就感觉到麻婆豆腐在日本的超高人气。生活久了之后,我发现麻婆豆腐在东瀛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很不寻常,而且热度历经数十年不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如果在日本最大的菜谱检索网站cookpad里输入“麻婆豆腐”一词,会出现1万多条检索目录,大多是由专业料理研究家和家庭主妇自主投稿的麻婆豆腐相关菜谱。麻婆豆腐不仅是日本货真价实的“网红”,而且已经被日本人发展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料理学”。  细读
期刊
陈美秀老人住在广西蒙山县的金侗村,她今年101岁。陈奶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编草鞋,从年轻时一直编到100岁。大概得益于多年编草鞋,老人至今耳不聋、眼明亮,十指灵活,做起事来比年轻人还利落。那么,陈奶奶究竟有着怎样的长寿方法呢?多编草鞋脑灵活  陈奶奶喜欢编草鞋,每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搓麻绳,然后编草鞋。编草鞋要有鞋模,鞋模用竹子做成,像弓弩。编草鞋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要双眼、双手配合,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