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妙语应对英国记者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青年作家梁晓声时,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 ‘否’来回答,好吗?”梁晓声不知是计,欣然答应。
  谁知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把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梁晓声的形象和声音将会由摄像机传播给广大观众。
  此时,无论梁晓声回答“是”还是“否”,都是笨拙的。看来对方是蓄意要出他的洋相。
  梁晓声却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问您一个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梁晓声把话筒转向英国记者……
其他文献
1952年5月15日,一架苏联伊尔—14小型军用飞机徐徐降落在北京西苑机场,高良富、帆足计和宫腰喜助三位日本国会议员及他们的随行秘书松本繁、中尾和夫等一行五人,应中国方面的邀请,乘飞机经停苏联赤塔抵达北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日本客人。  图1是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友好关系史上最珍贵的第一张照片,尽管两国的史书都推崇此照,却至今没有落实拍照者的姓名。据笔者判断,该照片首见于在机场的当事者孙平化晚年
期刊
1915年,胡适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师从著名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哥伦比亚大学对胡适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胡适心中也因此有一种浓厚的“哥大情结”,挥之不去,直到晚年。但从相关史料来看,胡适的这种“哥大情结”,只是一厢情愿。  唐德刚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回,胡适找到唐德刚,要唐德刚替他从哥大图书馆借一本大陆新出版的书(唐当时在哥大图书馆当职员),唐德
期刊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中国堪称世界首号强国。皇帝朱棣数次派郑和下西洋,同时实行“朝贡外交”政策,中国与世界有了广泛亲密的联系,与国际的来往交流出现了空前盛况。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特混舰队”,青花瓷、拔火罐、织造术、中国历法……郑和船队在15世纪最初的30年间,航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船队所及,带去了和平、友谊,带去了先进的中国文化、技术以及中华民族的文
期刊
前几天整理照片时,翻出了一张拍摄于1967年我第一次参观大寨和陈永贵的集体合影照片,只见照片中大寨窑洞前,革命标语随处可见,大红的旗帜迎风飘扬,头带白毛巾的陈永贵被簇拥在人群中间,大人们都穿着那个时代流行的军装,手举语录本,我们几个女孩子坐在前排,我那时刚刚16岁,还是个中学生,两个小辫俏皮地翘着,臂上带着红袖章,脚上穿着方口布鞋,一脸的兴奋,看着照片上的情景,我的思绪一下就回到了那个年代。  自
期刊
西藏政教领袖达赖喇嘛为取得中央政权的支持,也把清朝皇帝尊称为佛的化身:即康熙皇帝是无量寿佛转世,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  皇帝即佛,当蒙古、西藏各部贵族、宗教首领来寺内进香瞻礼时,既拜佛又朝拜了皇帝。  溥仁寺是承德寺庙中建成最早的,也是外八庙中现存的唯一康熙时建造的寺庙。  一、康熙即位后,奉藏传佛教为国教,采取了“因其教,不易其俗”和“俗习为治”的政策,以增强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巩固边防
期刊
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画家,被称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早年的毕加索生活极为困窘,在巴黎闯荡多年却一直默默无闻,一张画也卖不出去,因为画店老板往往都喜欢一些当时很有名的画家的作品,对于像毕加索这样的无名画家毫无兴趣。毕加索只能住在一处破旧的住所,与一群流浪艺人混在一起。  面对残酷的现实,毕加索没有就此气馁,始终执着于自己的绘画理想。因为入不敷出,有一次,他的口袋里仅剩下1
期刊
1958年时我已满16岁。那一年村里刚成立小学“高级班”,规定,只要读过四年书,即使超龄也能入学。当时,已辍学四年多的我有幸成为一名五年级的“完小生”。  当时的学校政治运动不断,反右派过去跟着就是向党交心。历史不清的任老师,脖子里挂着画有白底黑心的牌子,低头弓腰,交代过无数遍“罪行”依然得不到“宽大处理”。那时的老师谁文化深,谁就是活靶子。校长有时候也要戴高帽子游街,做停职反省。作为学生的我们只
期刊
1926年初,梁启超发现自己尿中带血,便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尿血症,原因是一个肾发生了病变。在协和医院,大夫经过好几天的检查和研究,最后判定是右肾生瘤坏死。医院认为,要彻底治愈,必须开刀切除坏肾。梁启超同意治疗方案,并于3月16日动了手术,将右肾全部割去。但割去右肾后,尿血仍未停止。不久证实,由于医院误诊,错将健康的右肾切了。  一时间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人们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
期刊
新文化运动的扛旗人胡适是个典型的绅士,喜欢着一身正牌西装,足蹬锃亮的皮鞋,当然,脖子下是少不了一根打得极为规范的领带的。  胡适对领带比较讲究,坚持要品牌领带,布料上乘,做工考究。他认为只有这样,才配得上他国人导师的身份与地位。即使在旅美的那段经济拮据时期,胡适也没有对领带降低要求。  但胡适最要好的朋友都知道,胡适的每一条领带上,都有一个小秘密。这个秘密,是著名史学家何炳棣发现的。那是胡适在纽约
期刊
说起来也许有人会不相信:清朝时,中国就已经有了“机关枪”——这枪十分了得,一次能连射28颗子弹,杀伤力远胜于“洋枪”,更别说传统的冷兵器——大刀长矛和弓箭了。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大清帝国军队所使用的兵器主要是大刀、长矛和弓箭,最先进的也不过是后来从国外买来的一些“洋枪”——虽说是“枪”,也不过一次只能射一颗子弹,民间俗称这种枪为“单子搂”。根本没有提到过“机关枪”。  事实上,清朝时,戴梓就研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