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聪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及其社会控制

来源 :学术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原始宗教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调节和制约作用。苦聪人的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满足生产生活中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功能性祈祷活动。苦聪人原始宗教对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加强民族认同、推动社区团结、维护社会秩序,消极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信仰者的思想控制阻碍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苦聪人;原始宗教;社会控制
  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1-0102-05
  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精神底蕴与道德、法律浑然一体。在现代社会中,经过理性化、世俗化、市场化的冲击,宗教的文化中心地位逐渐衰落,但其社会控制功能仍不容小觑。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并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1](P280)人类社会的调节和控制有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并且每种渠道和方式都具有其他渠道和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与效力,都是社会调节与控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著名社会法学家罗斯科·庞德说过:“文明是人类力量不断的更加完善的发展,是人类对外在的或物质自然界和对人类目前能加以控制的内在的或人类本性的最大程度的控制。文明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的……而后者的支配力是直接通过社会控制来保持的……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道德、宗教和法律。”[2](P11)笔者曾于2009年1月和2012年8月,深入到镇沅县者东乡樟盆村的文旧,以及学堂村的仓房、铜厂和龙潭田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关于苦聪人的原始宗教资料,分析其在苦聪人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社会控制功能,并以此折射原始宗教的现代生存境遇。
  一、苦聪人原始宗教的生存背景
  苦聪人自称“锅搓”,记音转写为苦聪、果葱、古宗等,他称为“苦聪人”。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属于古代氐羌族群,源于唐朝时期南诏乌蛮部落中的“锅挫蛮”,后顺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东侧南下迁徙至镇沅等地,成为镇沅境内世居民族之一。自唐代开始,历史文献即有关于苦聪人的零星记载,如北宋欧阳修等撰的《新唐书·南蛮传下》记载:“黎、邛二州之南有杂东蛮、锅挫蛮。”清朝道光年间王崧总纂的《云南志钞》记载:“苦葱,临安、元江、普洱皆有之。性险,居山崖,种荞稗度日。男女混杂,不知礼仪,衣服多同糯比”“野古宗,《伯麟图说》野古宗貌深黑,于岩石深处与麋鹿伍,无室庐也,镇沅州及元江有之。”[3](P16)
  新中国成立前,苦聪人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他们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哀牢山腹地,以洞为家,以叶为棚,用树叶、树皮做衣服,过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的迁徙农业生活。苦聪人的耕地不固定,三五年后肥力用尽又迁徙至另一地方,重新开垦耕种。在国民党和当地土司的压迫下,苦聪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生活极度困苦。“鸡脚不算肉,苦聪不算人;青菜不当菜,苦聪人不当人”,这首歌谣是当时苦聪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双重压迫,将苦聪人逼迫到了生存的边缘,他们只能在困苦中求生,利用智慧躲避欺压,利用勇气从大自然中获取所需。长期面对这样的生活,苦聪人的精神受到压抑,造成心理上的深深痛苦和恐惧。为了解脱这种痛苦和恐惧,他们转而祈求超自然的力量,希望获得庇护,并拯救民族的生存和得到心理的慰藉。当代哲学家赵仲牧指出:“原始人掌握的可验证的知识十分有限,为了满足释疑、解惑和回答问题的需要,原始人经常用大量不可验证的知识去补充可以验证的知识的不足。这种凭借信念去确证的知识的日积月累,就在原始人的思维中形成了 ‘万物有行(行为)’ ‘万物有生(生命)’‘万物有灵(灵魂)’的观念,其中包括祖灵观念、图腾观念、神灵观念、原始巫术观念和原始宗教观念。”[4](P70)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苦聪人搬出深山定居,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苦聪人的心理不免产生一些焦虑、一些恐慌、一些痛楚。而宗教给他们提供了支持和慰藉,帮助他们克服对未来的恐惧和焦虑。宗教深深嵌入社会之中,并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在当代社会世俗化、市场化、理性化浪潮的冲击下,苦聪人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被改变乃至被抛弃,而另一些传统则继续着他们的生命力。如,苦聪人最为隆重的“畲皅节”如期举行,依然传递着其独特而又浓厚的宗教文化内涵;很多苦聪人家中依然供奉着他们的“蔑搭拉神”,生产生活中依然举行“祭竜”等原始宗教仪式。老一辈苦聪人依然相信,家里有篾搭拉神、灶神、仓神、家雷神、羊神、枕头鬼、人魂、牛魂、老母猪魂等,而在家庭以外的公共地域中,有天神、地母、野雷神、火神、瘟神、阴沟鬼等等,掌握着他们的吉凶祸福、生老病死。原始宗教是苦聪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苦聪人的原始宗教信仰
  六十年前苦聪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晚期阶段,其宗教形态尚停留在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阶段,具有原始性、朴素性、神灵多样性等特征。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是苦聪人宗教信仰的思想基础。苦聪人相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各种物类、自然现象和社会万物,土地山川、江河湖海、森林草木、飞禽走兽、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皆有神灵主宰,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故对此十分敬畏尊崇,形成自己特有的原始宗教。苦聪人主要信仰的鬼神有:篾搭拉神、竜神、雷神、灶神、仓神、火神、猎神等。
  (1)篾搭拉神,苦聪语称“那谷”。篾搭拉神是苦聪人的祖先神,祭祀男主人去世的父亲和母亲,供于男主人的卧室内,用竹篾编制而成,固定于男主人卧床对面的墙上或屋顶上,离地面约15米。地面附设一个长方形台子,约50厘米长,30厘米宽,至少要放得下4个饭碗。去世的父母各两个,一个装饭和菜,一个装酒,香、纸烧在下面。篾搭拉神只供一代,当男性户主去世后,就由他的长子把旧的篾搭拉神拆掉,制作新的篾搭拉,供奉祖先。若只是女性户主去世,就不替换篾搭拉,由分家出去的儿子制作篾搭拉供祭其母,只供两个碗。平时不献祭时,两个碗摞起来,翻扣在篾搭拉上面,祭献时用热水清洗干净(忌用冷水)。逢年过节、家里办大事或家人生病都要祭献篾搭拉神,有的人家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也要祭献。祭祀祖先时,男性主人邀请去世父母来时,一定要把他父母的名字说出来,并把祝福语全部说出来。在学堂村的仓房寨,每逢年三十,就由每户的男性户主给篾搭拉加竹条,只能是男主人自己一人准备,其他家人不能插手。正月初一、初二祭献的时间不定,初三早上要赶早,大公鸡叫第一遍时就要献,若献慢了,祖先的灵魂会落单,没有伙伴陪伴着回去,回归的路上他们会伤心而哭泣。婚礼中,也要拜祭“篾搭拉神”。新娘出门前,新郎新娘要跪在“篾搭拉神”前,拜祭祖先,祈告祖先“姑娘已经出嫁了,祖先不用再管了”。入门后,新郎新娘也要拜祭“篾搭拉神”,并告知祖先:“媳妇已经讨进来了,您要管好她,让她无病无灾,生儿儿顺,生女女顺!”“篾搭拉神”祭祀仪式反映了苦聪人典型的父系氏族社会组织特征。   (2)竜神。苦聪语称“米科”,被视作最大的保护神。苦聪人认为竜神掌管着村子里的一切人家、庄稼、林地、牲畜等。竜神供于畲皅林中或畲皅树(汉译竜林或竜树)下,由土主老爷(汉译为公竜或天神)、土主娘娘(母竜或地母)和猎神组成。土主老爷有天的象征之意,祭献后可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土主娘娘有土地的象征之意,祭献后可保佑五谷丰登,猎神是过去猎人和动物的保护神。每年正月,苦聪村寨都要进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这就是苦聪人的畲皅节,苦聪语为 “畲皅阔门”,汉语译为土主节或祭竜节。畲皅节是苦聪人最重视、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畲皅节只能在农历正月的属牛日举行,多于第一或第二个属牛日举行,非属牛日不能举行。2006年,镇沅县政府为打造和弘扬苦聪文化,把所有苦聪村寨的畲皅节定于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畲皅节的祭竜仪式在村寨的畲皅林里或畲皅树下举行,由“白母”主持,“白母”在苦聪语中读为“比木巴”或“畲比母”,由寨中德高望重、办事公平的男性长者当任。以下是课题组成员罗承松副教授在者东文旧村调查时所记录的祭竜过程。节日分为准备、祭祀、狂欢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从春节开始,各家各户用苦荞或玉米酿制清酒,以备招待客人。春节后的第三个属牛日,每家户送一碗米到“白母”家酿制米酒,以备节日当天食用;畲皅节前一天,每户交 6 元钱给“白母”购买祭祀用品( 一头公猪,一只公鸡,三只母鸡) 。早晨,“白母”率领村寨男人向畲皅林进发( 每家至少要有一个男人参加,带一碗米,9炷香、3 份钱纸) ,沿途鸣放鞭炮。进入畲皅林,“白母”察看神坛。神坛由四块石头砌起,土主老爷、土主娘娘和猎神构置成一个倒置的“品”字形,猎神在最下方。“白母”清理枯枝落叶,在神坛两侧插上一枝株栗树构成一个“人”,然后焚香、摆放祭品( 钱纸、米、米酒) 。“白母”怀抱牺牲( 1 只公鸡和 1 只母鸡) 在土主老爷前祈祷: “迷科迷科,蛮旧王家、艾家、普家,科塔达别毕,克克拖别毕……”大意是: 土主老爷,土主娘娘! 保佑文旧王家、艾家、普家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人丁清吉,出门清吉,在家清吉,四季平安! 祈祷完毕“白母”用银圆占卜村寨年运,然后把鸡、猪交给助手在神坛前杀祭。鸡、猪收拾干净后,放在铁锅中煮沸,摆在神坛前铺垫的树叶上献祭。各家各户带来的米倒在斗( 苦聪人的一种量器) 里,“白母”搅拌均匀后,留少部分在斗里做“神米”,其余的倒进铁锅中煮稀饭,稀饭煮熟后,放在树叶上献祭。参与者顺次烧香、磕头、化纸,“白母”为其祈福。祭献完毕,大家围在一起,有的用餐具,有的用竹筒,有的用树叶,有的就着铁锅食用。祭献的牺牲由头人主持分配,头、脚、内脏分给“白母”,其余的砍成碎片,用树叶卷成筒状作量器,平均分给各户。“白母”把留在斗里的“神米”撒向人群,人们纷纷拉起衣服迎接,认为接到的“神米”越多,庄稼就会长得越好,“神米”要小心地拿回家放进谷仓,祈求年成。晚上在村寨广场举行盛大的“跳歌”活动,男男女女手挽手围成圈,伴以三弦和竹笛,对唱情歌,通宵达旦,气氛异常欢快、热烈。祭竜仪式集中反映出苦聪人的宗教文化与日常生产生活交织互渗的特点,既敬神娱神又敬人娱人。
  (3)土地神,苦聪语为“莫米”,并尊称为地母或土主娘娘。苦聪人认为土地神给予人们土地,让人们种植庄稼,获得丰收。祭竜、开耕仪式以及传统的建新房选址都表现出人们对土地神的崇拜。每年春节后,要进行开耕仪式(俗称开山),苦聪人认为开山后才能进行生产劳动,否则会冒犯土地神,来年不得丰收。正月初三后选属狗日或属马日进行开耕仪式,带着纸钱、三炷香和粑粑到自家田头,烧香,烧纸钱,贡献粑粑,在田地里挖上几锄即可。意在祈祷土地神保佑庄稼顺利生长、五谷丰登。
  (4)雷神。在诸多自然现象中,最令先民恐惧的莫过于电闪雷鸣。苦聪人对雷神的崇拜,便源于对自然雷电现象的畏惧。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中指出:“中国古代人们所迷信的雷电神的神力、神性,以及其本体和面貌等,都可以从古人对雷电自然威力的迷惑不解,以及怕受其危害的心理状态中找到根源。人们把对雷电的错误认识和屈服于其威力的心理状态客观化,创造了雷电神迷信的内容,并塑造了雷电神的形象。”[5] 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雷神的传说和雷神形象的记忆逐渐模糊或退去,但其雷神的破坏性力量依然会威慑苦聪人的生活。苦聪人按雷神的职司不同将其分“家雷神”和“野雷神”两类,前者主掌人们的吉凶祸福,后者主掌人们的生产劳动。当家人或牲畜久病不愈,或感觉家运不顺时,苦聪人家就要杀鸡看卦,若看到雷神,就举行祭家雷神仪式,祈求家雷神勿扰。祭祀前,首先准备羊、盐、米、酒药。然后,用盐酸木树干破成木片,在房屋后面的阴沟里,支四根小柱子,上面搭一个平台,后面插上一株栗树枝,用茅草编两条辫子挂在树枝上。之后,把羊宰杀,把羊角、小块羊皮和一段羊尾取下来,挂于株栗树枝上。整个祭祀过程由“白母”主持,“白母”用碗盛盐水,用米混上酒药,分别撒在地上。祭祀过程中,要人把守,任何动物均不能走近祭台。此外,如村寨附近有雷击树,或家人外出遇到雷击过的地方,村子里的各家各户要去祭拜野雷神。祭野雷神前需准备香、纸钱、鸡蛋和盐酸木树,把盐酸木树的一端破开,中间夹一个鸡蛋,到雷击过的地方进行祭献,鸡蛋插在祭献的地方。对雷神的崇拜还表现为对春雷的崇敬。春节后,第一次打春雷日的后一天要停止生产劳动,之后的第十二天和第二十四天也不能到地里劳动。苦聪人认为犯禁会引起山体滑坡或发洪水。
  (5)火神。火,对于苦聪人有重要的意义。过去,在大森林中生活的苦聪人条件异常艰苦,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火带给他们温暖。苦聪人爱火如命,一首关于火的歌谣唱道:“金竹没有泉水就不能成长,苦聪离开了火就不能生存;山茶没有太阳就不能开放,苦聪离开了火就要冻死、饿死;火是苦聪人的命,苦聪人不能没有火。”[3](P136)在苦聪村寨,每家每户都有火塘,现在也是如此。苦聪人对火由爱生敬,由敬而逐步将之神化。祭灶神是每个家庭的日常活动,在苦聪人的灶台上都可见到一根或三根香。苦聪人祭献灶神的日子不定,但只有属牛的日子才可祭献。祭献仪式较为简单,在灶台供上饭、菜和酒,香插于灶边,面对灶台磕头,念祝福语,意在保佑家人健康平安、牲畜兴旺。送火神仪式表现出苦聪人对其神力的畏惧和崇敬。如果庄稼秧苗长势不好,苦聪人认为是火神作祟,就要做送火神仪式。该仪式以家为单位进行,由家中的男性成员主持仪式,若不会做可请“白母”。祭祀时先准备纸钱、香、鸡和盐酸木树枝,用茅草和盐酸木树枝做成十字架,把鸡拴于架子上,从田头赶到田脚,念送火神的话语,然后在田埂边上杀鸡祭献后食用,所有带来的东西都要丢弃。   (6)仓神,是苦聪人粮食的保护神。择属龙日,供于堂屋心祭献,平日祭献仪式与祭灶神大致相同。而苦聪人特有的接新米仪式,让我们看到了以粮食为中心的神灵信仰知识体系。接新米仪式,也称叫谷魂,可在秧苗抽穗至成熟期间进行,一般选择自家老人去世的祭日举行仪式。仪式由各家的男户主主持,女户主参与,拿一只鸡、米、盐、酒药、株栗叶和一只麻袋到自家秧田中,摘几枝谷穗,放在口袋中背着回来,边走边叫:“谷魂,谷魂跟我回来,雷声河响,你莫怕,狗咬猪叫,你莫怕,跟我回来!回来!”遇到熟人不能讲话,遇到沟渠要用树枝搭桥给谷魂过,树枝的上端须指向回家的方向。谷魂一直叫到堂屋,将谷穗蒸熟后,挂在篾打拉神、谷仓、灶上。
  (7)猎神,是苦聪猎人的保护神,分为家猎神和野猎神。过去,苦聪人过着游耕游猎生活,生活异常艰辛,猎物是其肉食的主要来源,所以猎神是最重要的神灵之一。猎人家里都供有猎神,猎人在自己的床头上放一个箩筐,打猎前要祭拜,捕获猎物后,分得的头和脚骨头也要放入这个箩筐里进行祭献,这是祭家猎神。每个猎人在山上还需供一个猎神,一般以一棵大树或大石头为标志,捕猎前必须祭拜,这叫祭野猎神。1988年5月,哀牢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苦聪人积极响应号召,停止了一切狩猎活动。从此,关于猎神的宗教活动也便逐步消失。现在,祭猎神仪式已不再举行,只能在老年人的记忆中找到了。
  从上述仪式可以看出,苦聪人的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满足生产生活中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功能性祈祷活动。然而,这并非其全貌。在苦聪人的社会生活中,原始宗教还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控制功能。
  三、苦聪人原始宗教的社会控制功能
  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宗教凭借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相结合的力量,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控制作用。美国人类学家威廉·A.哈维兰在谈到社会控制时说:“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是宗教制裁,它可能属于内在化制裁。正如虔诚的基督徒会因害怕入地狱而避免违反教规一样,其他的崇拜者也是如此。他们尽量使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触犯他们强大的超自然神灵。上帝、祖灵或幽灵的惩罚(不管是今世或来世)的威吓,是对规矩行为的一种有力鼓励。在某些社会中,人们认为,祖先的亡灵很关心他们的后代子孙之间的关系是否相处得很好。在宗教中,人死了或病了可能被解释为与违反传统或习惯有关。因而宗教制裁不仅起着调整行为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解释不能解释的现象。”[6](P487)这种通过宗教的社会控制,在当代的苦聪村寨也较明显,体现出积极和消极的双面作用。
  苦聪人原始宗教对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社会秩序与推动社区团结两个方面。首先,原始宗教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持。镇沅县者东乡有112个村民小组,人口总数约17000人只有3个民警和9个协警,但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在调查中,民警表示这里的少数民族遵纪守法,苦聪村寨近两年并无重大的刑事案件出现,这与其原始宗教的引导规范作用分不开。著名历史学家梅因在《原始法》中指出,古代法律与宗教“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它们之间在本质上的区别如何大,都表现出它们与宗教、道德规范的结合”。[7](P193)苦聪人的原始宗教仪式不仅是沟通人与神灵、鬼魂的有效媒介,也是对现有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的肯定和反映,并且可以使现行的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神圣化,进而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其次,原始宗教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社区团结。苦聪人有着一种对竜神共同的忠诚感,这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超越世俗的、神圣的价值观,他们个人自愿服从于群体目标,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自愿遵守畲皅节中的规范和准则。现在的镇沅县苦聪村寨,只要一过畲皅节,所有苦聪人都要参加,即使出门在外也会赶回来;若赶不回来,也会请亲朋好友先帮助垫付用于祭祀的钱和物。在学堂村的仓房社,从初一到祭竜的前一天,人们都会以户为单位先进行一次小的祭竜仪式。通过仪式的集体性、公共性、神圣性、凝聚性功能,原始宗教把苦聪村寨分散化的社会成员联结在一起,使有着多种社会角色、不同利益需求的个人和团体能够在一个社会中有序地生活,在信仰、情感、意愿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对共同神灵的信仰之情成为每个苦聪人心灵的纽带,从中产生的凝聚力是任何行政力量或武力干预不能比拟的,这种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必将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就消极作用而言,原始宗教通过对信仰者的思想控制阻碍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8](P1)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9](P354)宗教仪式给苦聪人带来心理慰藉和虚幻补偿的同时,会使他们过分顺从命运,依赖神力虚幻相助,安于现状,因循守旧,而不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尤其是在一些疾病医治和农耕活动中,许多苦聪村民仍会通过宗教仪式祈求“鬼神原谅或同意”。例如,人们生病时要叫魂,头疼或失眠时就祭枕头鬼,牛生病时要叫牛魂,庄稼长势不好时要送火神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动辄杀鸡、杀猪、杀羊乃至杀牛献给鬼神,这是对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的一种破坏,更会耽误治疗时机而使病情加重。此外,生产生活中的禁忌也紧紧钳制了苦聪人的思想。很多村民做事缩手缩脚,生怕越雷池一步;而那些犯忌的人,更是噤若寒蝉,唯恐遭到鬼神的惩罚。这些禁忌和巫术使群众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交由鬼神支配,“人们不信赖自己,从而削弱了自主性和创造精神……人失去创造力,社会趋于保守”。[10](P31)原始宗教不利于苦聪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四、结语
  拉祜族苦聪人的原始宗教是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冲刷,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退去,但另一部分却可以超越时代长存至今,并在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对苦聪人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其宗教信仰在现阶段和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定位,对其社会功能不是简单地忽视拒斥,而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地为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而服务。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郑显文.深山苦聪人[M].北京:中国图书出版社,2005.
  [4]赵仲牧.赵仲牧文集(思维学、元理论、哲学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梅因.原始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托马斯·F.奥戴.宗教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ethnic minorities have rich connotations, among which are primitive religious beliefs. Primitive religion, as a kind of “local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and restric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frontier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primitive religion of Kucong peopl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a series of functional prayers performed to meet a variety of needs in life and production. It has social control function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It can strengthen national identity, promote community unity and maintain social order. However, this religious belief can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 through its ideological control of believers.
  Keywords:Kucong people; primitive religion; social control
  〔责任编辑:左安嵩〕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渐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民国中央政府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问题,在历史上创造性地将边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的普及工作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并作为一项专门的社会事业以有别于古代文教政策语境,制定系统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来予以推进。本文从边疆教育史、民族教育史、地方断代史、政策专题研究等四条研究路径概述学界对民国中央
期刊
摘要: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在县级行政区划这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内,通过县级政权调控经济整体运行情况,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地域差异性的区域经济。本文遵循从普遍到特殊再从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思路体系,就县域经济的保障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县域经济;云南;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
期刊
摘要: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资金投入不断增长的过程,且随着城乡一体化实施进程的深入,城乡融合的要求越高,资金的投入就越大。西部地区以县域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主要是政府推动为主导的城乡一体化。由于国家级贫困县较多,财政赤字严重,财政农业支出可持续问题成为西部大多数地区城乡一体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云南是
期刊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XJC820007)  作者简介:杨惟钦,女,云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侵权法研究。  摘要:在违约责任中,“完全赔偿原则”支配下的损害赔偿是主要的救济规则,但“完全赔偿原则”并非意味着一切损失皆得赔偿。为此,比较法上主要存在“可预见性规则”“因果关系规则”“直接性规则”等限制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则。我国应坚持“可预见性规则”作为损害赔偿范围限制的
期刊
摘要: 《二十四诗品·豪放》以深广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学实践为基础,对广泛表现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豪放风格做了很好的理论总结和升华。《豪放》总结豪放风格的特征有四:开放不羁的心胸,充盈浩荡的元气真力,由真实本性而来的“豪”乃至“狂”,瑰丽奇伟的“万象”。《豪放》既准确概括出了“豪放”的一般性风格特征,又与李白及其诗作关系尤密。《豪放》作者的理论融铸之功力和理论建构之贡献,令人赞佩。  关键词:观化;放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椎体骨折病人舒适护理与传统护理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并发症。方法:34例椎体骨折病人随机的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7例。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椎体骨折护理。采用护理满意度与护理并发症评估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的比率上有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分别为(941%,824%)。在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上观察组明显的低于对照组(3/17,10/17),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期刊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QY201254)  作者简介:邱昊,女,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传播与社会研究。  摘要:新媒体技术兴起的背景下,面对媒体竞争的加剧和更为细化的受众市场,媒体需要利用整合营销思维把媒体传播影响力的产业价值开发出来,形成传播影响力和营销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云南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使它成为面向东盟传播的前沿和平台,其对东盟的传播影响
期刊
摘要: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政治上寻求中国富强道路的同时,文学上也在呼唤“大师”级的文坛巨匠,这都充满了曲折和艰辛。文学创作上茅盾的理性分析,巴金的激情似火,老舍的幽默、谐趣,都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但都没达到世界一流“大师”的巅峰,“大师”的出现,除了写作才华之外,更需要一种对时代、历史、群众乃至自己超越中的孤独感的思辨张力,对此进行挖掘将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呼唤“大师”;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西学界已经就政府绩效管理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趋势达成了共识,然而我国业界实践中两大理性还有所偏废。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业界必须要做出调整。基于文本分析和业界访谈获取的纽约实践资料,可以呈现其通过政府的回应性、公众的参与性、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过程的调适性确保两大理性的融合。  关键词:政府绩效管理;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现代性带来的文化转型与多元文化并存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特点。多元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显现,大学生的思想也悄然发生变化。因而,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以及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马列主义文化和中国思想文化精髓的和合形成的交融会通型文化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这对我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西方的不良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西化”和“分化”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