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湖畔无处不风光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3246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东兰县东南部大同乡天然村的天然半岛,东邻大同乡和龙村和龙湖,西靠三弄乡,北依长乐镇坡豪国家湿地公园湖,南临三石镇第一湾所在地四合村、板文村。天然半岛東端的一汪“千顷湖光远,碧水连天边”的长湖泊,就像一条银色的长龙缠绕着连绵起伏的天然山峦,这就是红水河下游的大同湖。这里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微波粼粼,湖水好像凝固了似的,宁静湛蓝。这里的水绕着山,山围着水,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湖周围多奇峰怪石,山清水秀,风景独特,有“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景致。
  湖面上来往的船只很多,有渔船、客船,还有货船。举目眺望渔帆点点,苇草片片,如果看到湖面上那一缕缕的炊烟,定是从容淡定的水上渔民们正在收网。湖岸上有垂钓者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分散在芦花丛中,专注闲逸。大同湖就像甘甜的雨露一样滋润着这里勤劳的人民,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为“垂钓天堂”。
  大同湖畔的街道一到圩日就热闹非凡,不时能听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集贸市场有来自信河村的茶油特产和富硒芒果等水果产品,有来自天然村的山野葡萄及山野葡萄酒,还有民和村生产的板栗特产和板坡村生产的花椒特产。尤其是来自和龙村、平勇村、信河村等地满载着货物的渔船,带来了各种鲜美的鱼类,深受顾客们的青睐。
  湖畔东面是一片峰峦秀丽、山谷幽静、郁郁苍苍的山林,这里山青、水碧、林野,远看就像一块绿色的翡翠,满目青翠,给人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之感。感受它的生态之魅,感受它的青峰奇绝及四季常青之美——它便是都邑古地——东兰县大同乡游击队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纳雅屯,也是大同乡至今保存得最完好的原始生态林。每年清明节本乡的共产党员和青少年学生都会来到这里给革命烈士扫墓,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纳雅屯的另一奇观是村屯的东南面500米处的小冲沟旁那棵十多米高的橄榄树,三个枝丫竟然结出6种不同的果实,因此被人们称为“榄神树”。据这里的老人介绍,距离这棵“榄神树”80米处原先长有一棵巨大的三枝丫橄榄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几百年长盛不衰的老树,象征着子孙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瓜瓞绵长、世代平安吉祥。在“大炼钢铁”时被砍掉后,1960年在它的边缘处长出一棵三枝丫橄榄树,形状与当年那棵老树一模一样,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棵树。
  湖的北面一公里处有一个叫切含屯的村庄,村前有一条河叫都邑河,引人注目的是都邑河西北面的半山腰有一条小溪,小溪上纵横着一块天然的巨大石板,自古以来当地人称它为“十二面石”。此石板长约5.5米,宽约3.4米,厚0.4米左右,是当地的一大人文景观,不少人慕名前来观赏,并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宣传和记载它。虽然年代久远但石板表面依然平整光滑,它的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裔来到切含屯瞻仰“十二面石”,寻根问祖。
  古代粤西地方还不是很安宁,社会动乱时有发生,土匪猖狂,在世袭武官之家,不少人少小就深受父辈武功的影响,喜欢习武,使枪弄剑。为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以及守卫故土的需要,土司兄弟当年上山砍柴时都在这块石板上磨刀磨剑,这样长年累月地磨,这块石板被磨出了十二处磨刀印切面,故称为“十二面石”。几度春秋,经溪流洪水长年浸泡和冲刷,石板上各磨刀面依然平整光滑,保持原样,完整无缺。如今它已被当作历史文化遗产和主要景点加以保护。“十二面石”在记载当年土司兄弟活动特点的同时,也记下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尚武的精神。它不但记载了东兰土司发展历史,而且给后世人留下了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宝贵遗产和楷模作用。
  远处,湖的西面是连绵的群山,山脚下是依山傍水的同旁屯。同旁屯背后的岩洞旁边,巍然耸立着一座石柱,大约有100米高、10米宽,神奇的是它的顶端部位呈现“V”字形状,人们从左侧的“V”字眼里的缝隙向着右背面看,能清楚地望见对面的山坡。走到右侧,它又渐渐地回靠原位主体山。当地人还在旁边立碑纪念,在碑文上题诗:岩柱独风姿,忧伤一形离。却离心忧忧,伤愈偎母抓。黑中透兰绿,岩间显幽深。繁树裹素身,山崖现雄姿。
  大同湖畔无处不风光,乘船沿着大同红水河段十里长廊,上游可通往坡豪湿地公园和红水河第一湾,下游能快速地通达大同乡信和湖。大同红水河段就像一条蜿蜒柔软的绸缎彩带把大同湖、坡豪湖、信河湖联结为一体,形成湖处有河、河处有湖,河湖纵横交错绮丽的自然景区风光。
  大同湖畔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深深陶醉。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公益诉讼制度的出现,环境公益诉讼凭借其特殊的公益性质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但由于是新兴制度,在现实应用中存在诉讼主体不明确、举证制度不完备、诉讼费用缴纳方式不科学等问题,阻碍着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环境公益诉讼对宜昌市河流污染治理具有较大可行性,但目前这一制度运用甚少,如何全面推行这一制度成为宜昌市河流污染防治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现实应用;宜昌市河流污染  中
期刊
老家那条陡峭的山路,从云端连接到山外的世界。小时候我光着小脚丫,背着书包在山路上奔走,石板被我脚底的厚茧磨得光滑油亮。参加工作后,我曾想把过去的脚印丢在身后的山村里。可在那断壁残垣中,一些歪歪斜斜的脚印,在我脑海里依然清晰可见。  后来,我来到县城工作,本以为就此与山村说“再见”了。然而,2016年5月,我被选派到都安县下坳镇加八村担任“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再次挺进崎岖的山路,千丝
期刊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三月三”前,父亲就像蜜蜂一样,风雨无阻地上山去摘茶叶,然后拿去街上卖,换取一些糯米饭回来给我们几姐妹吃,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每年三月三节,因为有父亲,我们都过得非常开心快乐!  我七岁那年的“三月三”前夕,父亲像个陀螺一样又开始忙碌起来了,白天他去生产队做工,晚上收工后,才急急忙忙上山去摘茶叶,每晚都是很晚才回到家。  有一天晚上,父亲从山上摘茶叶回来,母亲告诉他,你山外的老同(
期刊
儿时记忆中,母亲偏爱蓝色。常常穿着钉4颗手工缝制的花布扣斜边蓝色上衣(俗称“小边衣”),黑色的直筒长裤,用一块头巾将发髻围起来,蓝色鞋面的绣花鞋,典型的当地壮族妇女打扮。  这些服饰都是母亲开荒种植棉花,纺纱织布,浆染制作而成的,很烦琐很辛苦,但母亲乐此不疲。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还很匮乏,大家都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所有的土地都要种上能填饱肚皮的东西,像种棉花种蓝靛草之类,只能到比较边远贫瘠的
期刊
墩磊坡是位于壮乡首府南宁市最南端的邕宁区百济镇南华村的一个自然坡。“墩磊”为壮话读音,是“山脚下”的意思。这里其实并没有太大太高的山,只有一个高坡,全村40户人家所有房子均沿着它富有节律地往上建。我很少见到这么有规则的村居:统一坐北朝南,村中走道横平竖直,井然有序,条理十分清晰。它们显然传承了祖辈崇尚自然的形制法度,在古代,这样既利于居室采光,还被认为“此位最尊”。墩磊坡之所以引人注目,是从202
期刊
莲花小镇  在钢铁水泥的深处  我看见一朵朵莲绽放  听见一朵朵莲  花开的声音  芬芳的莲花  在钢铁水泥的现代小镇里  走了很久  在这个到处是人的世界  找不到下一站出口  我也像一朵朵行走的莲花  时常在这世上迷路  在到处都是莲花的小镇  在花开的声音里  一回回迷失自我  荷苑旭日  拱桥上挂着一颗太阳  所有的阳光  都在一个人的心上  从早晨到傍晚  照耀  万物生长  我像一个牧
期刊
暮春,看苗寨春意正浓  仿佛一只只甲虫  在预先规定好的线路  或疾或缓,爬行  路陡弯多,小心驾驶  警示牌不时善意掠过  晨曦挂满枝叶  千沟万壑盛满纯乳热情迎接或相送  苍翠托起鹅黄拥抱桃红李白  周遭有暮春近乎耳语的呢喃  走进苗寨  吊脚木楼追逐着欢声笑语  花蕊间恣意绽放糯酒甜香  我坐着温软的春风  看百鸟翩跹于芦笙广场  阿亮姆①与春泥的亲密舞蹈  苗寨的旋耕机,叫阿亮姆  初次到
期刊
摘 要:1939年,顾颉刚和费孝通之间展开了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我们能够从这一争论的始末缘由和背后蕴含着的各种因素中概括出顾颉刚的“民族”观。在顾颉刚和费孝通的讨论之中,“民族”的“一体”与“多元”并非其实质性的差异。双方的观点差异根源于对“民族”这一概念的不同界定。顾颉刚虽然没有在“民族”和“种族”、“国家”之间做出严格、清晰的区分,但却意识到了这些概念之间的不同和矛盾,并且做出了化解
期刊
今天,正好是我从黄姚回来的第七天。一个星期的时间不算太长,可是每一天我都是那么强烈地期盼着能够再次回到黄姚,回到那铺满光溜溜青石板的小巷,回到那个恍如另一个世界般存在的美好的地方。  或许是因为骨子里固守着传统的因素,我总是对古拙的东西情有独钟。每一次外出旅行,我首选的目的地必是古镇。不管是声名远扬的,或是籍籍无名的,每一个古镇总是让我心驰神往。无一例外的,这些年我到过的每一个古镇,也都在我的生命
期刊
2019年夏季,小满,我在广东一家叫优尚的连锁理发店里当发型师满两年。父母亲特地坐五个半小时动车从老家汪佃到广东看望我。  我看到母亲额头上两条粗眉,忍不住惊呼起来:“妈,你文眉了?”父亲插话道:“不止你妈,整个村的女人都文咯。上个月村里来了两个美容师,说是给大家提供文眉服务,你妈和你三姑把锄头一扔,从山上跑下去了。回到家就成了那样,花了300元哩!”“好看不?”母亲害羞地摸了摸眉毛问我。“好看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