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大危机,统计数据,历史著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70—02
为更具体地了解和剖析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近来,笔者查阅了一些反映此次危机的统计数据,结果发现各书使用的数据很不一致,有的数据出入之大,令人吃惊。现举出几组供大家探讨:
1 反映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的数据
《简明世界通史》(下册)写道:“世界经济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持续了四年之久,1932为危机的顶点。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指出:“这次危机持续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世界现代史(1914--1945)》也指出:“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
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则说:“1929年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
44%、40%、1/3(亦即33.3%)以上,差距不能说不大。那么,三个数据中到底哪一更符合历史事实呢?
2 反映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的数据
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收录的“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表:
《世界现代史(1914--1945)》说:“经济危机引起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32年工业产值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46.2%,德国下降40.2%,日本下降37.4%,意大利下降33.2%,法国下降31.9%,英国下降20%。”
《简明世界通史》(下册)说:“1932年的工业生产与1929年相比,美国为53%,德国为59%,日本(1931年)为66%,意大利为66%,法国为69%,英国为82%。”换算一下,则1929--1932年美国下降47%,德国下降41%,日本(1931年)和意大利下降34%,法国下降31%,英国下降18%。
以上三组数据中,美国和德国下降数基本一致,英、法有一些出入,而日本下降数则有8.4%、34%、37.4%三个,差距很大。如果日本真的只下降了8.4%,那么,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影响就不能说很大了。历史实事是这样吗?
3 反映危机期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的数据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一书说:“表明经济中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1044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742亿美元。”
《美国大萧条》附录一《1929--1932年的政府和国民产值》中,有“国民产值”和“私营产值”两表,均标示192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044亿美元,1932年为585亿美元。该书作者默里·罗斯巴德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书中说明,上列数据采自权威性极高的《国民收入》(1954年)和《美国的收入和产出》(1958年)。笔者愿意相信这个数据,但又凭什么否定《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提供的数据呢?
4 反映危机期间美国证券贬值情况的数据
《世界现代史(1914--1945)》指出:“从1929年到1932年,由于跌价引起的证券贬值,美国全国为840亿美元。危机期间股票价值指数下降幅度在美国是51%,德国是32%,日本是45%。”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则说:“当1933年7月股票价格跌到最低点时,大约74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战费的3倍),或者说1929年9月价值的5/6消失了。”
无论是证券贬值的绝对数还是下跌幅度,两书所用数据相差都很大。
5 反映危机期间美国银行破产情况的数据
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说:“据统计,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那么,破产倒闭的银行到底有多少家?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说:“1929年至1932年间,破产银行达5761家,其储蓄额近35.53亿美元,使千百万美国人存款成为泡影。”
《世界现代史(1914--1945)》说:“1929--1933年美国破产银行总数有10500家,占全国的49%。”
时间相差不过一年,破产银行数却相差4000多家,令人生疑。
以上数据,不仅没有帮助笔者弄清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相关情况,反而有越查越糊涂的感觉。据笔者所知,一些一线历史教师也有这种感觉。
重视定量分析,注意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已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种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离不开数据。准确可靠是对数据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否则会模糊乃至颠倒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看来,为更清楚地说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界有必要对历史著作和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重要数据进行清理、审核和修订。坦诚地说,由于学识和外语水平的限制,笔者只能指出现在使用的数据存在的某些问题,而不能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笔者期望,有这方面专长的历史学家和历史教师能为本人和广大一线历史教师释疑解惑,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吴 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70—02
为更具体地了解和剖析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近来,笔者查阅了一些反映此次危机的统计数据,结果发现各书使用的数据很不一致,有的数据出入之大,令人吃惊。现举出几组供大家探讨:
1 反映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的数据
《简明世界通史》(下册)写道:“世界经济危机从1929年到1933年持续了四年之久,1932为危机的顶点。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指出:“这次危机持续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世界现代史(1914--1945)》也指出:“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
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则说:“1929年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
44%、40%、1/3(亦即33.3%)以上,差距不能说不大。那么,三个数据中到底哪一更符合历史事实呢?
2 反映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的数据
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收录的“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表:
《世界现代史(1914--1945)》说:“经济危机引起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1932年工业产值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46.2%,德国下降40.2%,日本下降37.4%,意大利下降33.2%,法国下降31.9%,英国下降20%。”
《简明世界通史》(下册)说:“1932年的工业生产与1929年相比,美国为53%,德国为59%,日本(1931年)为66%,意大利为66%,法国为69%,英国为82%。”换算一下,则1929--1932年美国下降47%,德国下降41%,日本(1931年)和意大利下降34%,法国下降31%,英国下降18%。
以上三组数据中,美国和德国下降数基本一致,英、法有一些出入,而日本下降数则有8.4%、34%、37.4%三个,差距很大。如果日本真的只下降了8.4%,那么,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日本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影响就不能说很大了。历史实事是这样吗?
3 反映危机期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的数据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一书说:“表明经济中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29年的1044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742亿美元。”
《美国大萧条》附录一《1929--1932年的政府和国民产值》中,有“国民产值”和“私营产值”两表,均标示192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044亿美元,1932年为585亿美元。该书作者默里·罗斯巴德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书中说明,上列数据采自权威性极高的《国民收入》(1954年)和《美国的收入和产出》(1958年)。笔者愿意相信这个数据,但又凭什么否定《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提供的数据呢?
4 反映危机期间美国证券贬值情况的数据
《世界现代史(1914--1945)》指出:“从1929年到1932年,由于跌价引起的证券贬值,美国全国为840亿美元。危机期间股票价值指数下降幅度在美国是51%,德国是32%,日本是45%。”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则说:“当1933年7月股票价格跌到最低点时,大约74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战费的3倍),或者说1929年9月价值的5/6消失了。”
无论是证券贬值的绝对数还是下跌幅度,两书所用数据相差都很大。
5 反映危机期间美国银行破产情况的数据
高中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说:“据统计,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那么,破产倒闭的银行到底有多少家?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说:“1929年至1932年间,破产银行达5761家,其储蓄额近35.53亿美元,使千百万美国人存款成为泡影。”
《世界现代史(1914--1945)》说:“1929--1933年美国破产银行总数有10500家,占全国的49%。”
时间相差不过一年,破产银行数却相差4000多家,令人生疑。
以上数据,不仅没有帮助笔者弄清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相关情况,反而有越查越糊涂的感觉。据笔者所知,一些一线历史教师也有这种感觉。
重视定量分析,注意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已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种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离不开数据。准确可靠是对数据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否则会模糊乃至颠倒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看来,为更清楚地说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情况,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界有必要对历史著作和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重要数据进行清理、审核和修订。坦诚地说,由于学识和外语水平的限制,笔者只能指出现在使用的数据存在的某些问题,而不能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笔者期望,有这方面专长的历史学家和历史教师能为本人和广大一线历史教师释疑解惑,提供帮助。
[责任编辑:吴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