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语言密码 感受语言魅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c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细思量,教师的一生就是用无数个40分钟的小单位串起的课堂人生。课堂的体验,就是生命的体验;课堂的收获,就是生命的收获;课堂的幸福快乐,就是生命的幸福快乐。对我来说,课堂就是我专业成长中最好的地方,我在对课堂的不断反思中收获成长。
  三个阶段:为课苦 为课狂 为课甜
  1990年,我走上讲台,在28年的课堂人生中,我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我为课苦,我为课狂,我为课甜。工作的前六年,是“我为课苦”的练课阶段,领导每周都要听我的一節课,教材处理,重难点把握,教学流程设计,行吗?对吗?合适吗?不知道。苦恼、焦灼,手足无措。工作六年后,是“我为课狂”的赛课阶段,从油田一级一级的优质课中走出来,一节一节的参赛课中磨出来,我走向了河南省第四届优质课比赛的现场,获得一等奖之后,又先后到驻马店、信阳等地上邀请课、展示课、接待课,我像超人一样打磨着一节节课,幸福,狂热,顾不得疲倦。近年来,是“我为课甜”的阶段。这“甜”并不是我上的课节节精彩,而是逐步找到了上课的感觉,把握住了课的基本脉搏,我懂得了我在为谁上课——为学生上课,为释放自我上课。这“甜”,是反思,是提升,是课后的收获和体验。
  三个阶段走来,我深深懂得了什么是好的教学: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是与学生亦教亦学共舞,是心灵之间的默契与关联,是对学生本性保持着的开放、信任和期待。我庆幸,在课堂教学的漫漫长路里,这感觉,我一一走过。从教28年,细品其中味,我想,这就是成长。
  三种活力:训练 探究 自主
  就在这样的成长中,我也在幸福地收获着。在一节节获奖课的背后,折射着我对语文课的一段段思考。窦桂梅有主题教学,王崧舟有诗意语文,武凤霞有生命课堂……名师都有他们的研究和梦想。其实,我也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语文课堂的追求,那就是“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不同时期的课,有我对“活力”的不同诠释:
  上世纪90年代末,语文课被质疑,原因是“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代表,我着力将语文的活力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我构建的“三步训练”教学模式只为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学练结合,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实施后,“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为课堂刮来一股清新的风,我想让这股风成为语文活力课堂新的增长点,于是,以《枫桥夜泊》为代表,我着力将语文的活力定位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上。我构建的“质疑漫谈”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主解决,课上合作,课外延伸等形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体系。围绕着“愁”这个研究点,学生在探究:“诗人为什么而愁?”“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很愁?”“谁为愁做过什么?”“还有哪些关于愁的名句?”一首28字的小诗,在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导下,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的万缕愁绪,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河南油田启动二轮课改之后,我以《动物过冬》为代表,将语文的活力定位在“自主高效,以生为本”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建立有效的小组学习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以读引读”,学生积累了更多关于季节描写的语段,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动物过冬”的知识。在这个阶段的活力语文探索中,我在努力实现“把书读薄,把书读懂,把书读厚”的新型课堂。
  三种活力的增长,体现了我对语文活力课堂理解的轨迹:从关注文本的发掘,到关注课堂方式的革命,再到如今课堂上学生生命个体的张扬,我从自己走过的足迹中看到了我在课堂中这样成长——“师本”淡出舞台,“生本”之花绽放。
  一种发现:生活中处处藏着“语言密码”
  为了课堂的美好,我们需要带着这样的眼睛去读书,读人,读生活,读世间万物——把读中所思所感转化成教学的元素在课堂中呈现,在此之中读出与教的无限关联。这,是非常美好的体验。就是在这样的阅天阅地阅万物的过程中,我发现生活中处处藏着“语言密码”,只要留心,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语文课程的开发。
  一天,女儿兴致勃勃地玩着磁铁,看到磁铁吸住了钥匙,女儿感觉神奇,就问我原因。在给女儿解释磁性和吸引力的过程中,一节关于吸引力的作文指导课在我脑中诞生了。课堂上,我巧妙点拨,高山、大海、花朵、水果、操场、雪花……都是学生眼里的磁铁,高山吸引着树木扎根,大海吸引着鱼儿嬉戏,花朵吸引着蜜蜂跳舞,水果吸引着果农采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把一句话展开说具体,一节从总写到分写的作文课就这样诞生了。这节课从学校公开课讲到油田观摩课,再讲到市级示范课,给了听课者耳目一新的感受,整个课堂实录也发表在习作教学刊物上。
  在这样的感悟思考中,我不断地发现“语言密码”,教学生运用“语言密码”,使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与教育、与课堂建立起了强有力的关联。语文的天地更宽了,语文的课堂更大了,语文的学法更活了,语文的思维更深刻了。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学会描写人物,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人物描写语言密码专项训练序列构建
  在写人写事的文章中,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分开进行的人物专项描写训练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专项训练非常灵活,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设计读写迁移的专项人物描写“微写作”,也可以在习作教学的课堂上进行人物描写专项的学习。因为从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讲,“细嚼慢咽”的东西总是比“狼吞虎咽”的东西更利于消化和吸收。来自于每一个小专项的日积月累的语用体验,是丰厚的积淀,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扎实。
  习作教学中,笔者将学习人物描写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成有序的板块——动作描写专项训练、语言描写专项训练、心理描写专项训练……每个训练在教学时都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中“发现语言密码”,第二个环节学生在“情境实践运用”中进行语言密码尝试。这里的“语言密码”,指的是我们用探秘的角度去发现、分析、理解实例中人物描写的语言组成方式及结构规律。这些实例可以灵活地取自教材或课外读物,甚至是教师的下水文,然后在语言情境中迁移运用这个语言密码。下面这个表格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人物描写专项训练系列,当然,在教学实践中这个序列还可以不断丰富。   二、人物描写语言密码专项训练教学实践举例
  (一)外貌描写专项训练:“定睛一看”写外貌
  外貌描写能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读了之后对人物的性格、气质、精神等留下深刻的印象。
  1.发现语言密码。
  小学生的习作习惯于把外貌描写放在开头,但放在中间更能服务人物刻画的需要,看《修鞋姑娘》中的这段话:
  借着她干活的机会,我看了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乎乎的身材,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
  这段话描写的是一位修鞋姑娘,一看便知,这不是开头,是文章的中间部分,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外貌描写”,与很多初学作文的学生把外貌描写用在开头相比,本段用在叙事的过程中,用在“定睛一看”的时候,重点描写的是“冻肿了的手背”。这样就突出了修鞋姑娘挣钱的不易,作者没带钱姑娘仍帮着修鞋的可贵。
  我们就学习这样的方法写外貌:一是用在“定睛一看”时进行外貌描写,“定睛一看”,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某个外貌特征,这个外貌特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深刻印象的细节就值得认真品悟,细细描写。二是刻画外貌不能面面俱到,重点刻画某个部位即可,根据表达需要,可以是手,也可以是眼睛,或者皮肤。
  2.情境实践运用。
  现在我们就运用 “定睛一看”写外貌:
  情境:公交车上,老奶奶心疼我站着,让出半个座位给我坐,我看清了奶奶慈祥的脸。
  读读下面的两段文字,体会“定睛一看”写外貌的效果。
  老奶奶的脸:“小姑娘”,一个慈祥的声音传入耳畔,是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年过七旬,头发花白,白得那样纯,像用颜料染上去一样,她脸上、手上的一道道“川”字形皱纹刻满了岁月的印记,它们纷纷向我诉说着老人经历的苦难。她笑得那样慈祥,两只眼睛像平静的潭水……
  (二)语言描写专项训练:语言描写用加法
  个性化的语言可以刻画人物特征,把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真实而具体地表露出来。
  1.发现语言密码。
  我们看这句话:
  妈妈对我说:“别光吃肉,多吃点青菜,青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如果想让语言更生动,可以尝试语言“加法”,方法如下:
  (1)人物语言 人物动作;
  (2)人物语言 人物神态;
  (3)人物语言 人物动作 人物神态。
  我们用这些方法把这句话写得更生動吧!
  妈妈一边把菠菜往我碗里夹,一边摸着我的头对我说:“别光吃肉,多吃点青菜,青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人物语言 人物动作)
  妈妈皱着眉头,生气地对我说:“别光吃肉,多吃点青菜,青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人物语言 人物神态)
  妈妈从我碗里夹起排骨,放到自己碗里,然后又把菠菜、豆角堆到我碗里,皱着眉头对我说:“别光吃肉,多吃点青菜,青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人物语言 人物动作 人物神态)
  2.情境实践运用。
  用下面情境进行语用加法练习。
  情境:爸爸说:“写作业认真点儿,看昨天你怎么错了这么多!”
  有位同学针对情境进行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两张“爸爸脸”:
  第一试:爸爸啪的一声把我的作业往书桌上一摔,严厉地说:“写作业认真点儿,看昨天你怎么错了这么多!”(暴躁爸)
  第二试:爸爸笑眯眯地看着我,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写作业认真点儿,看昨天你怎么错了这么多!”(温柔爸)
  (三)动作描写专项训练
  动作描写是小学阶段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具体到位的动作描写,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栩栩如生的人物,还能使人物的内心得以充分展示。
  动作描写1:动词串串写动作
  1.发现语言密码。
  我们来看试卷上两段做值日的描写。
  段1:放学后,我和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起打扫卫生。我负责擦黑板,我把黑板上老师写的字全擦干净了,张文强在拖地。
  段2:我们组做值日可认真了,有的扫地,有的拖地,有的擦黑板,有的摆桌子。我是拖地的,我拿起拖把,跑到卫生间,拧开水龙头,把拖把淋湿,拿到教室里,我把拖把放到地上,握着拖把杆,往前面一推,地上就没有灰了,我这样拖来拖去,把教室的地面拖干净了。我拖完了地,王凡也把黑板擦完了,我俩帮着把桌子摆好,看我们打扫得多干净啊!
  上面的第二段话,围绕“拖地”这个动作,小作者就是用了一连串动词写具体的:拿、跑、拧、淋湿、放、握、推,一连串动词写出了小作者拖地的过程,因此,把人物的行为写具体,会使用一系列的动词是基本功。我们找找生活情境试试吧。
  2.情境实践运用。
  情境:我写作业。
  看,情境中的“写”这个动词变成了一串动词的连接,四个字一句话的短句变具体了。
  我放下书包,先掏出语文书和练习册,然后打开文具盒,翻开练习册,开始做老师布置的作业,遇到不认识的字,我再翻开语文书复习复习,我写完语文作业,又开始写数学,一会儿就全都做完了。
  动作描写2 :动作描写加效果
  1.发现语言密码。
  轮到我发球了,我左手托球,右手握拳,一个漂亮的转身,右胳膊一抡把球发了出去。哎呀,高度不够,过不了网。正难受呢,真是天助我也,突然一阵清风吹过,球在网上转了个弯,过去了。
  看,本段的第一句中,“托”
  “握”“转”“抡”“发”这一连串的动词是发球的动作描写,而第二句则是在表达发得怎么样——发得高度不够,清风一吹,侥幸过网。这就是“动作描写加效果”的表达方式。   有时候,动作描写后的效果可以更诗情画意一点,恰当运用修辞,让比喻、拟人来助力,看看这段踢毽子的描写:
  陶陶正专心地踢着,“一、二、三……”她的右脚轻盈地抬着,毽子飞舞着,跳跃着,旋转着,像一只翩翩起舞的白蝴蝶,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又像一个跳着圆舞曲的舞者。
  看,这一段中运用了排比,也
  运用了比喻,蝴蝶、小鸟、舞者,这样的动作描写把一个踢毽子高手的水平刻画到了极致。
  2.情境实践运用。
  情境:垒球比赛中,我班童童扔得最远。
  我们看情境运用“动作描写加效果”的练习:
  童童右手拿着垒球,举过头顶,身体左转,重心前移,左腿用力蹬地,用力向前一挥——只见垒球从她手中抛出,像流星一般,在空中划过一条优美的抛物线,然后落在了草坪上,绿草地上的白色痕迹,见证了一个精彩的记录。
  (四)心理描写专项训练
  心理描写是无声的语言,能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1:问题加加加
  1.发现语言密码。
  我们来看这段话:
  是啊,不管是不是故意的,伤害和影响了别人,就应该说声“对不起”,这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同学们平时不都是这样做的吗?想到这里,我鼓足勇气,大声说:“陆叶,对不起。”
  这段话就是心理描写,描写出了“我”向同学道歉之前的心理。这段话运用的是“问題连加法”描写心理:把埋在心里的问题一个一个罗列出来,就像我们数学上的连加。看,上面例子中就有两个连加在一起的问句,刻画的是道歉前的矛盾心理。
  2.情境实践运用。
  现在就尝试运用“问题连加法”的心理描写方法描写下面人物的心理。
  情境:妈妈要带佳佳去海南旅游,他很兴奋。
  看,下面这段学生习作就用
  “问题连加法”写出了佳佳小朋友旅游前兴奋的心理:
  我简直不敢相信,妈妈真的要带我去海南旅游了,坐飞机往下看什么感觉呢?大海是什么样子?还能到海底漫步吗?真的能看到海底的珊瑚和大龙虾?我的心都长出翅膀来了,妈妈呀妈妈,这个奖励真是太伟大了!
  心理描写2:景物,心情的写照
  1.发现语言密码。
  例句:下雨了,我打着伞走回家。
  情境一:例句是在我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时,心情悲痛。
  情境二:例句是在我得知获得了作文竞赛一等奖的消息时,心花怒放,十分开心。
  现在,同样的雨天回家,同样的景物,心理不同景物会变脸吗?会。
  情境一中的变脸:见到妈妈,就得知了奶奶去世的消息,我悲痛极了。下雨了,那雨声,是天空陪着我在呜咽,雨点打在伞上,一声比一声沉重。我打着伞往家走,奶奶,您怎么这么快就离开我们了呢?
  情境二中的变脸:什么?作文竞赛我是一等奖?赶快回去告诉妈妈!下雨了,那雨声,是天空为我奏响的欢歌,雨点打在伞上,跳着欢快的踢踏舞。我打着伞往家走,妈妈,你可得兑现你的承诺啊!
  原来,心理描写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心里高兴,景物也可以描写出欢快的感觉;心里悲伤,景物也能带着浓浓的愁绪。
  2.情境实践运用。
  现在,来个实战演习,让公园里的景物做心情的代言人吧!
  情境一:小妹妹养好了小鸟的伤,来到公园里,把小鸟从鸟笼中放飞了。
  看,下面同学的景物描写就衬托出了小妹妹做好事的快乐。
  小鸟展翅飞走了。看,桃花在风中摇曳,那是在频频点头呢。竹林沙沙作响,那是送给小妹妹的掌声吧?两只喜鹊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是对小妹妹的行为赞不绝口呢!
  心理描写3:通过幻象写心理
  1.发现语言密码。
  找找下面的这段话中哪些描写是幻象: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我们很容易找到——“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这句话是幻象,写出了小女孩内心对温暖的渴望。
  每个小朋友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愿望不能实现的时候,眼前出现的都是自己希望的情景,这种情景就是内心的渴望。我们也来试试这种用幻象描写心理的方法。
  2.情境实践运用。
  情境:梅梅叫我下去踢毽子,
  可是妈妈非要让我弹琴,我不想
  弹琴,虽然手在键盘上,但心在毽子上。
  下面这段话就通过幻象写我想踢毽子不想练琴的渴望:
  我的手在键盘上飞舞,可是,在键盘上,在琴声中,我看到的却是梅梅的毽子在她的脚上有节奏地上下飞舞,仿佛欢快的小鸟,梅梅一边踢一边数数,越踢越稳,嘴角漾着笑意……
  这人物描写的一个个语言密码就是习作教学中一个个的小知识点,知识是“盐”,情境是“汤”,这些人物描写的专项训练都是在情境练习中完成的,盐溶于汤中才好入口,知识融入情境就实现了理解和消化。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油田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易错字包括错字与别字。学生写错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科学讲解字的构形原理,学生识记生字时不理解,感觉无趣味,主要靠死记硬背,时间稍长就容易搞混、忘记。所以,科学讲解汉字很关键,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这是学生减少错别字的有效方法。本文依据汉字科学知识选析学生易错字,供老师们参考。  一、错字  (一)笔画错误  1.多笔画  春:错将“日”写成“目”,源于学生不知“日”是意符。告诉学生:暖“日”使草木
左zuǒ  金文■ 篆文■  会意字。从,从工。《说文》:“左,手相左助也,从,从工。”从金文和篆文字形可明显看出“■”是由左向右伸展的左手之形,隶变后写成“”,依据其现笔画的构成可称为“横撇手”。“左”就是手持“工”具进行工作。人之双手,右手出力,左手相助,所以“左”又有帮助的意思,引申为辅佐,此义的“左”后写成“佐”,“左”则特指表示手向之义。人朝南时左向为东,所以,古代又把东向称为左,“山左
文本解读  本篇习作是一次放飞想象、创编童话故事的训练。习作教学紧密结合单元教学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目标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尽管是这样的教学目标,但是四篇单元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篇篇都有意想不到的吸引人的故事内容。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也是让学生来讲讲有“趣味”的故事。学生通过复述、续编、讲述等方式已经熟悉了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且对自主创编属于自
【教材分析】  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主题,编排了两篇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其中,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包括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的共同之处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描绘人物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
教学目标:  1.会认“耷、咦、竖、竿”等9个生字,会写“扇、遇、安”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似、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初步区分不同人物的语言,会读好问句。  3.丰富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能说出大象改变想法的原因。  4.通过感悟课文,体会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每个人生来就不一样,不管别人怎么看,都要做好自己。  教学重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还原人物对话并指导朗读;知道大象的想法
金玉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教师,江苏省首届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常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多次荣获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大赛一等奖,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小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在享受中教语文》。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锋利无比”“望而
课风即课堂风气,是师生在课堂上展现出的精神面貌、情感状态和行为特征的集中体现。  良好的课风润泽师生的心灵,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赏识、彼此尊重,并蔚然成风。  课堂上,教师亲切和蔼,精神饱满,情感充沛。眼神中流露出浓浓暖意,手势中传递出无限深情。学生则是两眼发光,跃跃欲试。言语与智慧共舞,思维和想象齐飞。课堂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心理磁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随文识记“泻、鳞”等6个生字,会写“潜、试”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了解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意、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想象和图片来理解事物的象征意义。  4.通过举例说明和联系生活现实,合作探究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体会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激发中国少
记得有一次陪朋友去测试孩子的注意力,医生说,其实孩子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听到老师说“狗”,就能按举一反三的思维进行学习思考;一类是听到老师说“狗”,脑海中只有狗,不会有其他的思考;还有一类是一听到说“狗”,就开始胡思乱想,想到跟奶奶一起看狗,然后去奶奶家玩儿,接着想在奶奶家吃好吃的,等等。  仔细思量,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我们教室里真实存在的三类学生: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  我们往往对学优生和
一、 比较·发现:《日积月累》栏目新特点  为了体现统编本教材《日积月累》栏目的新特点,笔者将统编本一年级教材与人教版一年级教材进行深入比较,有如下发现:  发现一:栏目名称的变化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并未出现《日积月累》栏目,而是以《读读说说》或《读读背背》的形式呈现。而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才明确出现《日积月累》栏目。  统编本教材则从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开始,明确设置《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