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sd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瞎老更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化工厂的污水池边。化工厂的保安便急忙喊道,大爷,你干什么?大爷,别往前走了,危险啊!瞎老更便嘟哝道,我要回家啊!怎么就不能走了?
  瞎老更的家已经被化工厂占去了。本来化工厂离村子有一段距离,可化工厂的规模扩大了,与村子靠在一起了;化工厂再扩大,就再挤走了一些住户;化工厂继续扩大,就继续挤走一些住户……村子慢慢地被挤,大半个村子被挤走了,瞎老更也被挤走了……村里人都骂化工厂,不是东西!霸占了我们的家,伤天害理!瞎老更也骂,混账日的,是看中了这里的风水呢,硬逼着人走,混账日的!瞎老更不想走,村民们都不想走,他们宁愿被化工厂的恶臭味儿熏,也不愿走。可不走不行,村干部说化工厂需要他们搬走,他们得为化工厂让地方……瞎老更哭哭啼啼,人重要还是厂子重要?为什么要厂子不要人?他躺在炕上,怎么也不起来,他宁愿死在这里也不走。可硬是被人抬走了,抬到了新家。村干部说,新家可好了,又宽绰,又明亮。可瞎老更在新家里总觉不如在老家里舒服,睡不着觉,出门进门更是难。在屋里摸索半天,找不着门口往外走;从外面往家走,走着走着就走到老家那里去了……
  瞎老更原来在村里走路不用竹竿,走得和明眼人一樣。村里几条街,在哪里拐弯,他都熟了;村里哪里有块石头,哪里有个坑洼,他都记住了,走起来很顺畅,不会磕绊。他去担水,走多少步出胡同,再走多少步到老槐树下,然后走多少步就到井边,心里清清楚楚, 不会多走半步,不用竹竿探探井在哪里,直接就把水桶吊到了面前的井里,提出了水……当然,现在不用再担水了,有自来水了。可瞎老更再出门,却离不开竹竿了。村子变了,他家搬了,他不熟悉了,走路困难了,时时拿着竹竿,还光走错路,找不着家门。
  瞎老更老家的地方成了化工厂的污水池。污水池很深,盛了满满的污水。这污水说是要净化处理,其实是做样子,是让来检查的人看的。污水都是在夜间或者下雨天,偷偷排放到河里去了。瞎老更时时来到污水池边,这里好像对他有种特别的吸引力,他不由自主地就来了。也许是习惯吧,几十年的老习惯了,习惯了在这里吃,习惯了在这里住,习惯了在这里走……化工厂的保安有时好言劝说,大爷,你千万不要往这里走了,那么深的水,掉下去就完了!即便没水时,跌下去也得头破血流、腿断胳膊折!有时保安就生气,喝斥,找死,找死!瞎老更说,我不是找死,我是找家啊!
  瞎老更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还经常外出。他外出是去算命,算命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算命挣钱不少,算一个就几十块钱。虽然人们知道算命是迷信,可遇到事了,就要去算一算,要订婚的算算吉利不吉利,要升学的算算考上考不上,做买卖的算算挣钱不挣钱,当官的算算能不能往上爬……瞎老更不但在周围村子算,还到十几里外去,几十里外去,甚至到百里以外,当然远路就要坐车了。
  一天,瞎老更在外村算命算到了天黑,有人留他吃了饭,还给他安排好了住宿的地方。可瞎老更高低不住,说是六七里路,一会儿就到家了,硬是走了。瞎老更在周围村里给人算命,黑天总要奔回家,他不愿在外面过夜。瞎子是不分白天黑夜的,黑夜是黑,白天也是黑。瞎老更时常夜间走路,他觉得夜间走路更安静。他走着走着,又不由自主地走到了他老家的地方。这时候已是半夜了。白天化工厂车来车往,夜间除了车间的机器声,就不见人了。保安白天站在大门口,观观景,和人聊聊天;夜间,他就坐在警卫室,懒得出来了。
  瞎老更走到老村的地方,就不由得嘿嘿笑,到家了,到家了。他好像忘记了他的老家已经不存在了,忘记他的家已经搬迁了。他固执地认为那间老屋还在等着他,这里还是他的家。这里毕竟是他住了几十年的老地方,他记忆中的家就在这里,他感觉到家就在这里。他凭着记忆走来了,他随着感觉走来了。他不住地咕哝着,到家了,到家了。他想快到他的炕头上去躺下休息了。他恣悠悠地走着,不紧不慢地走着,走着,走着,扑通一声,就栽进了污水池子……
其他文献
李柏安和我是同年兵,同时分在指挥班。他瘦小,白,面容姣好,像个小巧玲珑的女子。如果男扮女装,混迹于女子队伍,他定然娇美不讓巾帼。  但是,他有个毛病,抠!  我们发了津贴,第一件事都是买双黑尼龙丝袜子,将部队发给的浅绿色棉线袜子换下来。至于那种冬季穿的呆傻、笨拙的白帆布袜子,我们根本不屑一顾,发下来,就放进提包的下层,雪藏起来。  他不。偏偏冬天穿白帆布袜,夏天穿浅绿色棉线袜,让自己的两只脚显得很
期刊
我是个喜欢做白日梦的人。  高考失利,重点高中的我勉强考了个不入流的二本大学,让父母颜面尽失,更关键的是,郭俊昊拿着北京大学的通知书,亮瞎了一圈人的眼睛。顺便说一句,郭俊昊是我妈闺蜜的儿子,我的暗恋对象。  为了弥补二老,我选了他们喜欢的英文系,开始了我惨痛的大学生活。  我不喜欢大学的课程,数不清的单词,看不完的语法,还有纠正了一遍又一遍的发音,改了一次又一次的翻译……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要一
期刊
16岁那年,我去了湘乡土桥公社茶场当知青,因为母亲的成分不好,我便尽可能干好每一个农活每一件事,免得让贫下中农说我这个“五类分子”的子女表现不好,再牵连着家人。  茶场不大,立在一个小小的山头上,9个知青和贫下中农加在一起20多人,住的是土坯房子,吃的是“红锅子菜”,生活非常艰难,可每个知青干活出工积极,没有怨言。我知道,他们都是想好好表现自己,希望早早地被推荐,回城工作。我却没那想法,不是不想,
期刊
夏日里的一天清早,一位清瘦老人站在县政府大门外,仔细过滤着进出的每辆车和每个人。门口警卫问他找谁,干什么,他说不找谁,也不干什么,可就是站在那儿张望着不走。下午,老人的大女儿、二女儿听到信来了。  她们说:爹,我们找你一天了,你咋来这儿了?快回去吧。  友忠真不在这儿了?老人落寞地问。  友忠是老人的大儿子,是这个县的副县长。今年开春,友忠听说老父亲饭吃得少,浑身没劲,人消瘦,就把老父亲从乡下接到
期刊
卡车司机暂且叫他老吴吧。  我们在村头大马路上相遇。确切地说是老吴的卡车撞到我的那些慢慢悠悠正在散步的猪。这原本没什么,只要老吴和猪都及时躲避,问题就不大。  可事实上老吴和猪都有点得理不让人和完全不把对方当回事。至少,被老吴前轮别倒的那只猪是。猪顺势躺在车轮下使劲儿嚎叫,吓得别的豬慌不择路四散逃窜,根本不管我急急变声的口令。这实在是让人不能容忍。火冒三丈的我顿时恶气顿生,发誓要抓住老吴的衣领和这
期刊
小镇在北方,四季分明。马嫂望着衣带渐宽的河床叹息着: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  这年,儿子去南方读研,五十岁的马嫂从岗位上退下来。马嫂以往照亮无数人的精气神一点点暗下来,她感觉自己成了孤灯一盏,从未有过的空落。就连门外料峭的春寒,在她门前打个转,也“嗖”地就走了。  打从丈夫马哥出事,天塌了。马嫂的心上了一把锁,用她的话说,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哪个都是她的命,一个都不能舍。  转眼,马哥
期刊
【编者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伟大的历史时刻,尤为需要一种凝聚人心的榜样精神,一种催人奋进的道德力量。为此,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近年来河北大地涌现的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创作短篇报告文学、新故事、散文、短篇小说、诗歌等。本刊特推出“榜样”专栏,刊发“榜样”系列小小说,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让文明的雨露滋
期刊
工龄满四十年后,张郎中渐渐患上了职业倦怠症。想想也是,从十八岁跟老师学习诊脉起,天天替病人把脉,左右手的三个指头都把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走在大街上,随眼一望,熙来攘往的人流里,总有三五个人向他问好,不用说那都是让自己把过脉的人。他粗略算了下,这四十余年里,他至少替人把了两百万次脉,能不倦怠吗?  要说这种倦怠,也是比出来的。小区里几个来往密切的要么退休了,要么办了内退,只要天气好,他们就相约骑自行
期刊
外面的月亮像一盏灯笼,窗子上印着几枝乱颤的树枝。她看见一个人的头影,在乱颤的树枝中,忽上忽下。  她感觉到那双眼珠子正瞄着窗帘缝,不停地转动着。她似乎听见了压抑着的粗粗的喘息声。  她忍着没作声。  自从她把男人埋在东山坡上,她就注意到了他复杂的目光,有时候在墙头上躲躲闪闪地甩过来,黏稠得像一颗煮烂的大米饭粒,黏糊糊地粘在她身上,她怎么抖落都抖落不掉。  她恨过他,后来不恨了,因为她有了一个很疼她
期刊
李凯旋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寄居在陈敦镇的外婆家,妈妈没有正式工作,一直在镇商业合作社办的馄饨店里做临时工。李凯旋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只见过墙上一张父母的合影。那时彩照不多,脸上的彩色好像是手工涂上去的,一团一团的。父亲穿着军装,很年轻。  李凯旋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常来一位叔叔,妈妈让他叫兵叔。兵叔看上去显得有点儿苍老,黑脸、跛脚,一直穿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  兵叔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