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作为从事小学低段教学工作的教师,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在此,结合小学阅读教学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要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首先要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观念,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让师生间在学习活动中真正达到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同时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是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是要创设情境。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低段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情趣,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情境教学的特点,可分为形象、情感、环境、角色与理智等类型。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只有当老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丰富广博的知识。三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交给孩子选择权,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选择”,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选择机制,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也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一篇课文中,有许多使用确切妥贴、生动传神的好词佳句,不同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喜好。所以,我经常让学生挑最喜爱的词句来品赏、交流,读读背背。
2、要留给孩子质疑的时间,充分激发孩子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疑是追求新知的开始,是创新的萌芽。学生多方面的疑,也许是来自老师教学的“遗漏”,也许是学生自读自悟中的“疑惑”,也许是教材中的“空白”或“欠缺”,不管什么样情形,都是学生内化语言文字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思维火花的闪现。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来,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的兴趣。老师应给足学生质疑的时间,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予鼓励,并组织其析疑、解疑,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对于低段年级的孩子,教师要消除“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年龄小不会提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我从一年级开始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孩子从课题、从词句等小范围处去提出不懂的问题。一年级小学生不仅敢提问题,而且会提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解惑中起到“中介作用”,引导学生处理疑难问题。浅显的问题要学生自己解答;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的问题引导帮助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最后教师讲解评价。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成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潜力充分开发出来。
3、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也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要重点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小组讨论中,全小组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1)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教师估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2)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学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3)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像课文中的有关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低年级和高年级也存在差异性,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宜复杂,应定位在学生“喜欢”的层次上。
四要充满人文关怀,赏识尊重学生,让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学习。我们的语文课文篇篇都有丰富的内涵,读着这一篇篇充满人文思想的课文,使我的人生得到感悟,灵魂得以进化。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因为孩子的生命发展迫切需要诸如品质、情操、意志、境界、理念、抱负、心绪、情态等这样一些有关“人文”的东西。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动作及神态都应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首先多一些民主和平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要凸现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如“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把段话读给大家听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愉悦的进入学习情境。其次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是相信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已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公款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学力较差的学生,也要鼓励其“我能行”的信念,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在教学时,经常用“你真行”“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更好地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
一要转变观念,重塑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首先要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地对待课程改革;其次要更新观念,要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让师生间在学习活动中真正达到互动、互惠;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了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同时教师也学到了学生蓬勃向上的朝气,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他们优于教师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是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是要创设情境。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应艺术地展现作品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低段课文都充满了生活情趣,要让学生体验这种情趣,教师就得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情境教学的特点,可分为形象、情感、环境、角色与理智等类型。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只有当老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丰富广博的知识。三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孩子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交给孩子选择权,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选择”,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选择机制,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也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一篇课文中,有许多使用确切妥贴、生动传神的好词佳句,不同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喜好。所以,我经常让学生挑最喜爱的词句来品赏、交流,读读背背。
2、要留给孩子质疑的时间,充分激发孩子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疑是追求新知的开始,是创新的萌芽。学生多方面的疑,也许是来自老师教学的“遗漏”,也许是学生自读自悟中的“疑惑”,也许是教材中的“空白”或“欠缺”,不管什么样情形,都是学生内化语言文字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思维火花的闪现。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来,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的兴趣。老师应给足学生质疑的时间,及时抓住闪光点,给予鼓励,并组织其析疑、解疑,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对于低段年级的孩子,教师要消除“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年龄小不会提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我从一年级开始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孩子从课题、从词句等小范围处去提出不懂的问题。一年级小学生不仅敢提问题,而且会提问题。教师在学生质疑解惑中起到“中介作用”,引导学生处理疑难问题。浅显的问题要学生自己解答;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的问题引导帮助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最后教师讲解评价。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成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潜力充分开发出来。
3、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也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的层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要重点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小组讨论中,全小组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1)一般性的问题,应多采用“自主”性学习。教师估教学中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把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2)重点问题,应多采用“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学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3)难点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像课文中的有关自然科学,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低年级和高年级也存在差异性,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宜复杂,应定位在学生“喜欢”的层次上。
四要充满人文关怀,赏识尊重学生,让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学习。我们的语文课文篇篇都有丰富的内涵,读着这一篇篇充满人文思想的课文,使我的人生得到感悟,灵魂得以进化。对语文教育中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因为孩子的生命发展迫切需要诸如品质、情操、意志、境界、理念、抱负、心绪、情态等这样一些有关“人文”的东西。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动作及神态都应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首先多一些民主和平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要凸现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如“同学们是否愿意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把段话读给大家听吗?”“你是否把你的看法和同桌进行交流?”等。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学生的心灵才会舒展,愉悦的进入学习情境。其次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是相信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已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公款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肯定。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学力较差的学生,也要鼓励其“我能行”的信念,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在教学时,经常用“你真行”“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真聪明,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更好地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