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qin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是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分析“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依托职教集团的优势,探索“工学结合”的基本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达到企业与高职学校“双赢”,实现高职教育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职教集团;模式
  
  作者简介:梁忠厚(1974-),男,湖南会同人,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副研究员,农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李美会(1969-),女,湖南慈利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政治思想工作。(湖南 衡阳 421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环境生物学院2008年度院长基金课题(课题编号:S08-02)、2008年衡阳市社科基金项目“衡阳农林职业教育与衡阳农业产业化对接关系专题研究”(项目编号:2008D064)、2009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湖南农林职业教育与产业化对接关系专题研究” (项目编号:09C1156)的部分研究成果。
  
  “工学结合”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体现了职业教育从单一学校课堂教学转移到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并重的新的价值取向,是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组建职教集团是创新 “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期,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骨干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依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校企结合、实现共赢”的指导思想,在不改变现有隶属关系的前提下,联合有关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实现集团成员之间在信息、设备、师资、技术、教学、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培育职业教育的“集团军”。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定期向相关企业与集团成员之间发布合作教育信息,进行“工学结合”教育检查与评价,开展成果验收工作;对“工学结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与指导,促使“工学结合”模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行业之间的双边合作转变成为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的多向合作,以最低“交易成本”,实现深层次的、可持续的“工学结合”。为企业及时提供大批合格适用人才,使企业对自身发展更具主动性,管理运行更科学,为整个社会节约了资源。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及其作用
  
  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尽管形式多样,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工学结合”的作用有: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专业能力、团队意识等在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适应了企业一线人才的需要。能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身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为贫穷学生提供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录取的机会,事实证明,其就业率远高于未参加“工学结合”教育的学生;“工学结合”还有利于企业人才储备,合作企业吸引优秀学生选择其作为就业对象,使该企业的人力供应不致匮乏,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还可获得具有高度机动性的临时工或季节性员工,如酒店、旅行社等。
  
  二、我国“工学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很早就有,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也许是“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半工半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习国外“工学结合”教育的经验,于“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全国进行了试点,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认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中等教育应该实施的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是学历、技能教育,半工半读有损高职学历教育的形象。2006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无疑对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导向推动作用。但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对企业不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甚至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企业为学校学生“工学结合”安排工作有一定困难,要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学生工作要取得报酬更是难上加难;同时学生外出工作减少了理论学习的课时,影响了书本知识的学习。
  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具体做法是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安排1~2人。这一做法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得到实惠,却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的难度。然而学校的一切工作为了学生,只要学生受益,再难也要克服。这样做确实给学校增加了不少麻烦,但推动了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知名度。目前我国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很不理想,企业不堪重负,仅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因此,提高学校知难而进、敢于啃硬骨头的敬业精神,也许是开展“工学结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在与企业的结合中,既是“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结合”前,学校要找专业、找市场,还要找合作企业、找就业单位,不仅要承担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前景的任务,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在“结合”意向确定之后,不仅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使工学结合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在签订结合协议之后,不仅要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还要组织编写教材、安排实训项目、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等。在“工学结合”运行过程中,如何选拔实训教师,相关待遇如何确定,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保证也要考虑,这样的结合会导致“工学结合”的关系不稳定、不牢固、不持久。
  
  三、改革我国高职“工学结合”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1.依托职教集团,构建高职“工学结合”模式
  在推行“工学结合”中,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社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湖南省首家农林类职业教育集团——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将充分发挥涉农专业、师资、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集团以项目为载体,深化“工学结合”,推进产业对接,推进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共用、教师互派与培训、合作申报科研课题、相互交流管理干部、组织协调对口升学、共同建设、开放实验室及图书馆、教材开发与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认证和技术推广、组织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办学经验交流、组织体现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的新课程开发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为“三农”服务,为行业建设与地方经济服务,探索了校产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模式、科技开发模式等四种产学结合模式以及教学做合一、工学交替、产学创等三种产销链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产学研三个方面的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探索了职业“岗位群-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描述-教学体系支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岗位职业能力动态培养模式。这就是围绕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能力人才的核心进行改革;构建能够反映高职专业特色并融为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目标优化、内容优化、方法优化、手段优化、训练优化、结构优化和活动优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为此,各专业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1:1半工半读是“工学结合”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又一种教学载体,其最大特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在教学时间上严格按1:1分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2+1”、“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对1:1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对1:1半工半读教学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试点与普及、课程设置、顶岗实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主要目的是想破解“工学结合”在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难题,以增强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力度。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改革与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09年“倡导绿色生活 共建生态文明”全国林业职工原创美术作品活动中,环境艺术设计系林蛟获油画类最高奖,黄兵桥、肖友民分别获水彩类优秀奖;在2008年湖南省职业院校冬季技能竞赛中,应用程序设计组邓晨曦指导的学生肖军获一等奖,肖衍指导的学生彭文获二等奖;会计实务与电算化组王红春指导的学生何寒梅获三等奖;广告设计组李婷指导的学生陈晓熹获二等奖;室内装饰设计组肖友民指导的学生吴志兵获二等奖,许超指导的学生陈磊获二等奖;2009年5月,由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教指委主办,首届“开元杯”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饭店服务),旅游系4名学生选手参加中餐宴会摆台、中式铺床两个比赛项目,均获得三等奖,该院获得最佳组织奖;2009年5月在第二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上海种业杯农业职业技能大赛比赛中,园林系陈盛彬教授指导的园林景观设计获一等奖,范洲衡指导的艺术插花、邱运亮指导的种子质量检验、邱伟海指导的动物外科手术分获三等奖,4位指导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等等。
  
  2.发挥职教集团优势,促进“工学结合”,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双赢
  “工学结合”是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密切合作、相互促进机制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在职业院校接受普通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技术以及实训教育的同时,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通过顶岗实习形成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直至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使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个别学校与个别企业之间双边合作变成职教集团与多个企业多边、多向、集团式合作,这可大大降低单个学校与单个企业单独签约合作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另外,企业与职教集团的合作由于有职教集团整体实力和信誉作保障,可以大大增强校企合作的可靠性。因为在职教集团内部建立起了统一的行为规范和协调机制,所以一旦集团个别成员与企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或分歧,职教集团可以出面予以协调,从而可以有效降低合作的协调成本和监督成本,及时化解合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1)有利于整合多种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职教集团的组建有利于将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力量整合起来,从而增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纽带。从我国各地组建职教集团的实践来看,大多数职教集团均将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吸收为集团会员,这就使职教集团有可能利用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与行业、企业的特殊关系来加强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这一点往往是单独的职业学校难以做到的。职教集团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集群体优势及各自特色之长,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信息汇聚、人才互补、科学研究与资源整合功能,出现了很好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2)发挥校企人才互补功能,促进人才提升与共享。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需要有良好的就业市场,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需要到企业里锻炼;而企业是用人单位,有用人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工学结合”就决定了由企业与学校联合组成的职教集团具有很强的人才互补性。如何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人才互补功能,对于提高校企双方人员的素质,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3)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工学结合”是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下学习,因此,学校如果能把企业生产的典型产品、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设备、企业的工艺开发成学生学习的项目课程,那么“工学结合”将更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3.成立专门机构,加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间的沟通,政府应在“工学结合”教育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为推动“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三方转变观念,对各自承担的角色进行明确定位,明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高职院校应主动创新“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开展灵活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企业有义务支持学校的发展,不能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简单地与利益挂钩。政府应建立由教育、劳动、人事、税务等职能部门牵头的“工学结合”协调组,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媒体定期向相关企业与职业院校发布合作教育信息,进行“工学结合”教育检查与评价,开展成果验收工作;对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宣传、鼓励和政策性的税收优惠。政府在对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上,应对高职教育投入更多的实训资源,如建立实训室、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源投入高职教育等。高职院校在合作中也应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将注意力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更新课程内容,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人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利用好企业提供的便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政府应明确校企双方在“结合”中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等。把开展工学结合的情况、实效和由此推动的企业技术进步,纳入各企业法人任期考核内容中:把开展工学结合纳入企业发展规划;通过考核评估对合作办学成绩卓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工学结合”教育的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推动高职“工学结合”教育:一是在法律和政策上明确企业有义务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二是“工学结合”教育的推动需要建立一套完整且高效的机制,机制的核心是需要依托一定的机构来实现。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劳动、工商和产业部门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扶持行业协会做大做强,共同构建“工学结合”教育平台,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信息共享。三是对“工学结合”教育过程中学校、学生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立法规范,保护三方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周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J].教育部通报,2005,(24).
  [5]梁忠厚.构筑职教集团: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J].社科纵横,2009,(4).
  [6]高耀明,魏志春.论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现状和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7]李栋学.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及其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9).
  [8]钬火涛.“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溧阳职业教育中心为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学生在美术课堂内表现得循规蹈矩,完成的作业便难免千篇一律,但违反常规的作品时有出现,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学生美术作业的“离叛”现象.简而言之,“离叛”现象就是在绘画时
有记者问四川省美术教研员冯恩旭:美术教研员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冯恩旭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用“四像”“四不像”来形容,“像专家又不是专家,像领导又不是领导,像画家又不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一、镇江市美术教育概况rn赵蓉(以下简称赵):丁老师您好!很感谢您能接受本刊的采访.请您先介绍一下镇江市近年来的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的基本情况.rn丁悦(以下简称丁):赵老师您
课程改革十余年来,湖南美术出版社及其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致力于服务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积极介入全国各地美术教学实验和教学活动,与各地美术教育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美
摘要:笔者针对多年在管理和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 通过分析其内在原因, 并结合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能够有效避免或彻底解决相关问题的毕业设计管理方案及实施措施;利用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合理分段, 采取操作性较好的措施, 保证和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并在多年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管理方法;改进措施    作者简介:胡平平(1963-),男,湖南郴州人,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培养现代工程师的重要手段,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五系列五模块三实二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实践;现代工程师;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白永国(1964-),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教务处,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实验教学管理及研究。(吉林 吉林
“教书育人”是《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使命.“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教书是教师育人的基本途径,育人是教师教书的根本宗旨.目前在教书育人工作中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已经两年了,活动留下的38节课例已成为宝贵的美术教学资源,正在各地的美术教师培养、培训和教研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
期盼已久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新版美术教材终于问世了.乍见该版教材第一册,全新的视觉效果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满怀期待地打开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细细品读,感觉与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