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07081820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数学教学“一刀切”的模式下,许多学生因为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注意和表扬,或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而丧失了自信心,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呢?
  1 在成功中增强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
  班级中原有一名后进生,各科成绩都很差,他自己也很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我原以为这个孩子的成绩差,是因为家长对他放任不管。可是一次家访中,我意外地发现,其实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学习花费了很多心思,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尽管孩子学习不理想,可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给孩子很多信心和帮助。我震撼于母爱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同时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往往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我决心从培养他的自信心入手。
  一次数学课上,这个“笨小孩”兴奋地举起手来,迫切希望回答问题,看着他自信的表情,我暗想,等他回答完了,一定要好好表扬表扬他。可是当他站起来后,却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我示意其他学生耐心地听他讲,可他绞尽脑汁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看他举手的神情应该是有自己的思路,难道是紧张导致暂时遗忘?想到这里,我对全体学生说:“××同学今天能主动举手,我们很高兴,让我们为他的勇敢而鼓掌”。在大家的掌声中,他显得很意外,继而腼腆地笑了。我发现,这一节数学课,他听的特别专心,而且举手也特别积极。基于上面的经历,我不敢轻易请他发言,只是试探性地挑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他终于答对了。我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同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望着他灿烂的笑容,我似乎看到他向着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他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尽量挑选一些合适的问题让他回答,并适当鼓励他,他逐渐有了自信。在应用题单元的教学中,我惊奇地发现他对这方面的理解能力特别强。有一次,大部分同学都对一道应用题的另一种解法感到困惑,这时他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其实这很简单,……”他自信的语气和清晰的思路令我和全体学生目瞪口呆。
  2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能力不足,便难有自信,所以,提高能力是增强自信的必要条件。我曾对班级那些智商较高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的家长往往比较重视知识技能、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上、学习上包办代替。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孩子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导致他们面对困难缺乏自信。
  有一位四年级的男生,吃饭是父母喂的,书包是父母整理的,甚至连做作业也要父母陪在身边……尽管他非常聪明,但是他在校做作业就自己找不到文具,没人督促他就边玩边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连考试也不例外,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影响了他知识技能的学习。我与他妈妈达成共识:想全面培养孩子的能力,要敢于放手,凡是孩子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就要放手让他去做,并且相信他能做好,使孩子感受到大家对他的信任,他才会产生信心。一段时间后,他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做作业、考试也不需要别人督促了。
  3 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差生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差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可使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想法,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进而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
  4 改变评价,增强孩子自信心
  自信还受他人期望的制约,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就会增强个体信心。反之,则会消弱个体信心。所以,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往往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有关。
  班级中有一个女孩子,父母都是教师,但她的成绩在班级中只处在中下水平,为什么呢?我在上课时观察到这样一些现象:每次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学生都表现得很不耐烦,嫌她说话罗嗦,表达不清。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她对自己的判断,影响了她对自己的信心。因此,有时明明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在其他学生的质疑中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有时明明已经极清晰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却总是怀疑自己没讲清楚,于是又绕过来绕过去,讲了一大通,更显的思路不清。一次,我请她分析一道思考题的解法,刚一开口,下面的学生就开始不耐烦了,我示意其他学生安静、耐心地听她把话讲完,原来她采用的不是常规思路。这时我对学生说:“多么巧妙的方法啊!我们刚才差点失去这次学习的机会。”慢慢地其他学生也跟着改变了对她的评价,认为她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是语言表达上有点欠缺。由于经常受到积极的评价,她开始变得自信、变得活跃了,学习成绩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其他文献
原则之一: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的年龄阶段(6~11、12岁),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
期刊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让学生感受、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做法。  1 从用词中感悟美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仅抓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是不够的。那只能告诉学生作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它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1 关心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身,树立威望  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预示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放下包袱,打破以往“居高临下”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分担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经验,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
期刊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取知识,形成新知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就能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诸方面都取得最大效果。我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优化的探讨如下。  1 拟定最优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
期刊
我从多年教学改革实践中认识到,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之一是评价改革。尽管许多人都会说“评价”两个字,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把评价简化成“考试”,重甄别与选拔,轻诊断与激励;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展示;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为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认真落实课程评价改革精神,我们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探索。  1 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树立  评价
期刊
识字教学是学生从事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识字教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儿童识字,先生传授单一的学习方法,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缺乏点拨,听之任之。学生也只会依葫芦画瓢,其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难以发挥。现在我们认识到,识字教学,不仅仅是字形、字音、字义的教学,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独创性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识字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
期刊
培养观察力,在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有个形象的说法叫“练眼”。写文章同绘画一样也要“练眼”,尤其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练。所谓“练眼”,就是一种以视觉观察和视觉记忆为主的训练,结合练笔指导“练眼”,常见的有这样三种:  1 快速看,训练观察的敏锐力  为了培养学生“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结合生活实际,我设计了以下训练:我把学生带到
期刊
第一阶段:“评”。传统的对诗歌的考查方法,也和其它文体一样,往往只停留在笔答试卷上。《新课程标准》强调“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并指出:“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这一单元,我和学生商量,采用了非笔答的形式考查:全班同学,每人选一首新诗(可几人合诵,可分角色),自配音乐,利用配乐诗朗诵的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个老师都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良好的开头,那么就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钻研文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这堂课上。《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