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个老师都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良好的开头,那么就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钻研文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这堂课上。《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2012年秋季,我在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有的学生就在兴奋地翻书本了。由于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导入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识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如果方法设计得好,给我们的教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光芒。
还有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当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我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我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2011年秋季,我在讲《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开篇词: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在上《社戏》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到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现在,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童年时代外婆的故乡去看看吧。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在教学《秋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吟诵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我们越过溪水的欢歌,飞过秋鸟的啼鸣,走进秋天,走进一个幽静的世界,走进秋天迎来一片丰收的岁月,走进秋天,回味一个思念的季节,现在,让我们走进四川本土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聆听秋的诉说吧!开篇词令同学们神采飞扬,大家翻开书本就大声地朗诵起来,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的心情也特别舒畅!
从容说课,是一堂好课的开端,巧妙地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总之,膏药一张全靠各自的熬炼,只要课堂导引的方法得当,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2年秋季,我在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有的学生就在兴奋地翻书本了。由于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导入法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认识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如果方法设计得好,给我们的教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学生智慧的光芒。
还有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根据授课时天气环境、场景、教室氛围,结合所要讲的课文内容,用巧妙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当时时值深秋,天气有点冷,我走上讲台发现下面不太安静,于是我说:“同学们,遇冷,人们常用添加衣服、烤火、喝热汤或饮酒等方式来暖身子。近百年前,也是这样的秋后,有一残疾人来酒店喝酒。他是为了御寒吗?他喝酒的钱哪里来的?他以前是什么样子?他以后又会怎样?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中。”(板书课题)这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纷纷打开课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2011年秋季,我在讲《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开篇词: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在上《社戏》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我们很多同学小时候甚至到现在都愿意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现在,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童年时代外婆的故乡去看看吧。这段导语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出文章,使之感到亲切,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用深情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文章与学生的“心”,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形成一个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以沉痛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悼念的口气叙述,目的是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开始就向作者靠拢。这样一个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对“我的母亲”的深切怀念之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在教学《秋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经吟诵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我们越过溪水的欢歌,飞过秋鸟的啼鸣,走进秋天,走进一个幽静的世界,走进秋天迎来一片丰收的岁月,走进秋天,回味一个思念的季节,现在,让我们走进四川本土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聆听秋的诉说吧!开篇词令同学们神采飞扬,大家翻开书本就大声地朗诵起来,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的心情也特别舒畅!
从容说课,是一堂好课的开端,巧妙地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地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总之,膏药一张全靠各自的熬炼,只要课堂导引的方法得当,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