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黎明前的黑暗 创造第二次呼吸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n1990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前一段时间学生进入最为关键的复习迎考期,学习气氛空前紧张,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段时间却常有学生反映,复习后期虽然自己比以前更加用功,但不见成效,提高甚少。甚至觉得所学知识越来越模糊,原来记住的东西也不再清晰,最严重的是感觉所学知识突然消失,大脑一片空白。这被称做学习上的“高原反应”。这与长跑运动中的“极点现象”很相似。长跑训练时,跑了几圈以后我们会出现呼吸困难,胸口发闷,腿如灌铅,动作失调等症状,生理学上称之为“极点”。如果能够及时稳定情绪,调整呼吸,坚持下去,就能克服极点,创造第二次呼吸。教师此时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穿越这黎明前的黑暗,走出高原,超越极点,迎接胜利的曙光。
  中考不仅是学习能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比拼。中考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努力和自我心理调适。因此有必要采用一些调节指施。
  (一)自我调节
  1.目标适中,认识自我
  中考是初中学业的集中检测,虽然不能涉及所有的知识点,但一定是个人学习水平的检测仪。会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绝不可幻想有太多的超常发挥,所以学生不应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学生应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定在比自己的水平略高的层次,是自己有实现的可能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并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踏实复习,争取成功。
  2.劳逸结合,放松自我
  考前复习阶段,学生的用脑量较多,科学用脑才能是大脑充分发挥其作用。学习的时间并非越长越好,在紧张复习之余,学生一定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和适当的放松。放松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远眺、深呼吸、闭目养神,也可以散步、做操、保健按摩,还可以与人聊天、自我宣泄。另外,中考生的功课紧张,能量消耗大,健康营养的饮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3.积极进取,超越自我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又有情感、态度的参与,外在环境、内在心理都会对其效果产生影响。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学习是中考前夕,每个学生应该做的的事情。尽管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天生就不一样,但是,我们要坚信付出就有回报,奋斗才能成功。内心笃定,意志才会坚强;内心平静,精神才会放松;内心积极,阳光才会灿烂。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项终生的事业,当一天世界上还有一样东西在转动,那不是地球,而是我们的大脑。中考只是人生一站,并不能左右我们的整个人生。即使中考惨败,人生仍有机会,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二)外界干预
  1.集体开导
  教师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与全体学生谈话,让学生认识到在此段时间出现成绩的浮动,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恐慌。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一些方法,例如,自我暗示。自我暗示主要是通过一些内部语言、肢体语言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以个体的潜意识影响自我的情绪、意志、认识、行为。自我暗示的语言要简单、具体、积极,尽量避免使用否定的词汇。因为消极的词汇产生的暗示效果也是消极的,在考试时害怕自己会紧张,就在内心对自己说,不要紧张,千万别紧张,结果却是越暗示越紧张。
  2.个体辅导
  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教师应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在共同面对问题之前,最重要的是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周密分析,才能对症下药,继而有可能药到病除。
  3.家校沟通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家长和老师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掌握学生成长的第一手资料,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有了家长的支持、配合,教育效果会更显著。
  4.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特个性的独立体。他们自身的发展模式、心理需要、成熟程度都不同,教师要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及时选择了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学生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做好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随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
  “高原反应”是摆在学生和教师面前的一道门槛,迈过这道门槛,我们就可以推开一扇大门,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是黎明前的黑暗,“海日生残夜”,冲破这黑暗,我们就能看到胜利的太阳。“高原反应”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师生,勇敢地面对它,科学地对待它,就一定能够战胜它。
其他文献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思想的路径”收录了铁凝女士于韩国的一篇演讲——《文学是灯》。作者以亲切态度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探讨了文学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文学对人灵魂的烛照。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本文,有助于学生反刍自己的文学阅读,盘点自己的文学收获。  本文前四节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环境及阅读带给自己的深刻影响,及至深入到文学的核心,从文学与生活,与人的关系入手说明
一、语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形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性:1.直觉性。这是语感的最基本特征。它一般不依赖分析思维,并未用语法规则和其它语文知识去进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具体的周围世界之中。而我们的一切关注和努力都指向这个世界。”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想要脱离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说,不可思议。离开生活的关门教育,离开了教育的根本,离开了教育的宗旨。现在,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的老师还存在着一些老观念,认为提那么多的新东西,都是为了热闹,为了炒作新名词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根本实现不了;实施新课程,根本没必要。这些看法,都是教育中无视人的存在这样
【摘 要】本文分析了经典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外交辞令的语言魅力,从“利”“礼”“理”“离”和“力”五个方面分析其高超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 语言魅力 语言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脍炙人口的外交辞令,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让今天的我们仍然感受到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语言魅力。它的引人入胜之处具体来说表现在“利
在高中语文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国古典诗词纷繁多样的形式载体和异彩纷呈的艺术特点,古典诗词的鉴赏不易于形成系统的、总结性的方法。笔者不揣冒昧,从自己执教以来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一些方法,姑妄求正于方家。  一、古典诗词人物形象分析方法归纳  总结来看,古典诗词的创作目的不外乎两个,即言志与抒情。为实现创作目的,诗人往往借助多种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呢?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
一、学情分析:高三作文优势明显  高三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认为高三学生作文较高中一二年级时优势明显,它表现在:1.学生思想更成熟,文章的认识更深刻,更厚重。高三学生又大了一岁,基本上少了高一、二的幼稚,而高考的迫近,更催化了他们成熟。他们向往大学,肯为自己的前途思考,眼光更会关注一些社会的国家的大事,而且认识分析问题更理性。这肯定会反映到文章中。“没有思想的文章就没有灵魂”,从思想积淀这一点上
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曾深陷于对命运的绝望中。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脸上人们竟再也看不到绝
新课改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有效学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科学高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问题设计恰好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以在教学中尝试。  就本质而言,探究式教学就是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更看重的是学生探究学习
汉语时量补语是外国留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也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量补语是数量补语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时量补语是用来表达动作或状态持续时间的。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要准确理解时量补语的意义、用法以及位置,并非易事。尤其是时量补语的位置,更是令很多外国留学生迷惑不解。当动词后不带宾语时,时量补语很容易掌握,只须将它放在动词后就可以了。例如:我休息了五天。当动词后面带上宾语时,情况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