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电气技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综合化的构建,以及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达到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综合化 模块 教学 模式
目前,广西的工业发展日新月异,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给广西的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校的机电、电气专业毕业生将从事大规模高度电气化、自动化机电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为此,我校对机电专业、电气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便使我校的职业教育突出个性,进一步适应本地经济的发展,具体做法是:针对我校的教学资源。对机电专业、电气专业采取了电工技术一电工技能一供配电技术课程组合综合化教学,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行业企业及实践为主要特点,改变了专业课教学内容偏多、难度偏大、各学科课程之间缺乏协调,甚至教学内容重复的普教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个性化,操作性强的模块结构,旨在探索电气技术类专业教学可行性及其规律,为职教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重新组合,形成综合化模块结构
工科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工作在生产一线,能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人才。这些现场问题都具有综合化的特征,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往往解决不了,如我区新建了大型水泥生产企业,供配电、动力配电、电气控制三方整合为高度自动化。因此通过优化体系、合理组合、缩减学时的方式使电工技术、电工技能、供配电技术课程综合化,就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综合化是以生产中的某一项技术为中心,把相关的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运用这种技术知识来解决现场问题。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将电工技术、电工技能、供配电技术课程综合化分成五个知识模块,即电学基础知识模块、电气照明模块、供配电模块、动力设备模块和电气控制模块。
二、确定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模式
综合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即用明确的目标吸引学生一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实现目标一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来完成的,在师生双向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应考虑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怎么学;学生是主体,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形式,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兴趣、个性来选择学习的方法,调节达到教学目标的速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
1、电学基础知识模块的教学任务为电工基础及安全用电知识,采用单元模块式教学。电工基础知识教学强调“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用有所学、学有所用”,主要为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关键技能的发展服务,因此必须将本模块对应的职业技能、核心技能、关键技能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现出来。单元模块式教学突破了原来课程体系的条条框框,实现了与电工上岗技能考核的融合,使学生最终获得电工上岗证证书。
2、电气照明模块的教学任务为电气照明识图及照明安装,采用任务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是将一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列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之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分三个阶段:首先建立任务框架,如设计绘制某一建筑物的照明平面布置图、照明配电系统图并进行现场安装;其次,进行知识分解,将任务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和技能,如照明灯具、灯具布置、负荷计算、开关选择、导线选择、电气绘图、灯具安装、照明配电安装等;再次,单元式训练,采用分解难点、层层推进、步步为营、过关式考核来达到教学目标。本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完成上述图纸的设计绘制,在实验室通过基本安装技能训练考核,在校实训基地完成建筑物照明配电安装。
3、供配电模块的教学任务为电气工程识图和变配电运行,采用观察教学模式。观察教学是将学生置于特定的职业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心智潜能,促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从而整体把握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要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确定观察对象、问题和目标,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厂进行现场讲解,使学生身临其境;其次,学生按计划观察、记录,通过组织现场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从识记大量的变配电运行规范中解脱出来,通过听、看、想,化抽象为具体,对于动力配电各低压电器之间的联系,可用原理图和端子接线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既弄懂原理,又熟悉工艺;最后,汇总分析观察结果。
4、动力设备模块的教学任务为电动机及动力设备的结构和性能,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判断能力和认真负责的行为。教学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提出要形成的行为习惯及具体目标,如电动机的使用、绕制和检测、保护电器、控制电器、导线使用和选择等电工行业习惯;其次,安排训练环境,学生按要求作出行为尝试,尝试的项目包括电动机运行、检测、定子绕组重绕和嵌装、电器的拆装与维修等;再次,学生重复和强化正确的行为,直到达到既定目标。本模块的教学目标为:能独立制作小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并为中小型号的电动机配置控制保护电器和线路。
5、电气控制模块的教学任务为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设计、安装、故障排除,采用融“理论、演示、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阐明行为技能要求、说明操作原理,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任务去学习模仿;其次,参与性练习,支持学生利用设备仪器,如电力拖动安装板、电力拖动故障板、机床电气故障板、电力拖动实训室等,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进行正确动作、行为的强化训练;最后。自主性练习,学生独立操作,采用过关式考核来达到教学目标。本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能独立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和故障排除,并通过中级电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电力拖动部分的考核。
三、教学效果
课程综合化中每一模块都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体,相应的教学过程是现场教学或工程设计,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一体化,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从而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
从近几年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调查的情况看,学生对电气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都比较扎实,能胜任相关的工作。如对工作在第一线的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电气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校的毕业生凭着比较扎实的电气工程基础理论和基本应用能力,很快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近年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气控制技术发展迅速,而且各地均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我们在专业建设规划中采用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反映当今先进技术。对电气类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主干课程的改革,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教学内容上做到除旧更新,尤其是加强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岗位的适应性。同时,我校努力建造贴近工业现场环境和工业现场气氛的实训室,如电工操作实验室、电动机绕制实验室、电工实训室、单片机和PLC控制实验室。在实验、实训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从而具有较强的电工、电子、电气控制等基本操作技能和电气技术应用能力。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还顺利地获得了电工上岗证和中级电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并且能通过大型习作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责编 郝 勋)
[关键词]课程综合化 模块 教学 模式
目前,广西的工业发展日新月异,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给广西的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校的机电、电气专业毕业生将从事大规模高度电气化、自动化机电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为此,我校对机电专业、电气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便使我校的职业教育突出个性,进一步适应本地经济的发展,具体做法是:针对我校的教学资源。对机电专业、电气专业采取了电工技术一电工技能一供配电技术课程组合综合化教学,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行业企业及实践为主要特点,改变了专业课教学内容偏多、难度偏大、各学科课程之间缺乏协调,甚至教学内容重复的普教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个性化,操作性强的模块结构,旨在探索电气技术类专业教学可行性及其规律,为职教改革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重新组合,形成综合化模块结构
工科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工作在生产一线,能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人才。这些现场问题都具有综合化的特征,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往往解决不了,如我区新建了大型水泥生产企业,供配电、动力配电、电气控制三方整合为高度自动化。因此通过优化体系、合理组合、缩减学时的方式使电工技术、电工技能、供配电技术课程综合化,就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综合化是以生产中的某一项技术为中心,把相关的学科知识结合在一起,运用这种技术知识来解决现场问题。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将电工技术、电工技能、供配电技术课程综合化分成五个知识模块,即电学基础知识模块、电气照明模块、供配电模块、动力设备模块和电气控制模块。
二、确定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模式
综合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即用明确的目标吸引学生一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实现目标一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来完成的,在师生双向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应考虑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水平,怎么学;学生是主体,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形式,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兴趣、个性来选择学习的方法,调节达到教学目标的速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
1、电学基础知识模块的教学任务为电工基础及安全用电知识,采用单元模块式教学。电工基础知识教学强调“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用有所学、学有所用”,主要为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关键技能的发展服务,因此必须将本模块对应的职业技能、核心技能、关键技能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现出来。单元模块式教学突破了原来课程体系的条条框框,实现了与电工上岗技能考核的融合,使学生最终获得电工上岗证证书。
2、电气照明模块的教学任务为电气照明识图及照明安装,采用任务教学模式。任务教学是将一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列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之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分三个阶段:首先建立任务框架,如设计绘制某一建筑物的照明平面布置图、照明配电系统图并进行现场安装;其次,进行知识分解,将任务分解成若干知识点和技能,如照明灯具、灯具布置、负荷计算、开关选择、导线选择、电气绘图、灯具安装、照明配电安装等;再次,单元式训练,采用分解难点、层层推进、步步为营、过关式考核来达到教学目标。本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完成上述图纸的设计绘制,在实验室通过基本安装技能训练考核,在校实训基地完成建筑物照明配电安装。
3、供配电模块的教学任务为电气工程识图和变配电运行,采用观察教学模式。观察教学是将学生置于特定的职业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心智潜能,促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从而整体把握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要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确定观察对象、问题和目标,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厂进行现场讲解,使学生身临其境;其次,学生按计划观察、记录,通过组织现场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从识记大量的变配电运行规范中解脱出来,通过听、看、想,化抽象为具体,对于动力配电各低压电器之间的联系,可用原理图和端子接线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既弄懂原理,又熟悉工艺;最后,汇总分析观察结果。
4、动力设备模块的教学任务为电动机及动力设备的结构和性能,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行为导向是一种指导思想,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判断能力和认真负责的行为。教学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提出要形成的行为习惯及具体目标,如电动机的使用、绕制和检测、保护电器、控制电器、导线使用和选择等电工行业习惯;其次,安排训练环境,学生按要求作出行为尝试,尝试的项目包括电动机运行、检测、定子绕组重绕和嵌装、电器的拆装与维修等;再次,学生重复和强化正确的行为,直到达到既定目标。本模块的教学目标为:能独立制作小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并为中小型号的电动机配置控制保护电器和线路。
5、电气控制模块的教学任务为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设计、安装、故障排除,采用融“理论、演示、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阐明行为技能要求、说明操作原理,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任务去学习模仿;其次,参与性练习,支持学生利用设备仪器,如电力拖动安装板、电力拖动故障板、机床电气故障板、电力拖动实训室等,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进行正确动作、行为的强化训练;最后。自主性练习,学生独立操作,采用过关式考核来达到教学目标。本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能独立完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的安装和故障排除,并通过中级电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电力拖动部分的考核。
三、教学效果
课程综合化中每一模块都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体,相应的教学过程是现场教学或工程设计,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一体化,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从而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
从近几年对毕业生和在校生调查的情况看,学生对电气技术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都比较扎实,能胜任相关的工作。如对工作在第一线的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电气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校的毕业生凭着比较扎实的电气工程基础理论和基本应用能力,很快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近年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气控制技术发展迅速,而且各地均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我们在专业建设规划中采用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尽量反映当今先进技术。对电气类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主干课程的改革,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教学内容上做到除旧更新,尤其是加强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岗位的适应性。同时,我校努力建造贴近工业现场环境和工业现场气氛的实训室,如电工操作实验室、电动机绕制实验室、电工实训室、单片机和PLC控制实验室。在实验、实训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从而具有较强的电工、电子、电气控制等基本操作技能和电气技术应用能力。我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还顺利地获得了电工上岗证和中级电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并且能通过大型习作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责编 郝 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