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温暖给乡亲的好村官裴春亮

来源 :三农中国·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21号恰逢冬至,也是轰动全国的辉县市裴寨新村落成典礼大喜的日子。
  《农村农业农民》记者被邀请参加了裴寨新村落成典礼仪式,亲眼见证了这一盛况。从哪个角度探寻村官裴春亮的大公无私精神和崇高境界,更有深度、更有高度呢?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裴寨新村。
  
  “俺村有了裴春亮,肯定会提前奔小康”
  
  “住房不忘裴春亮,幸福不忘共产党”。记者与裴寨新村153户中的村民代表交谈时,这是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记者来到裴寨新村1排10号村民家时,一楼大厅乳黄色的瓷砖地板上摆放着一套组合型黑皮沙发,近乎黑白分明似合理搭配,显得很有品位。屋中端坐着的老大娘起身倒了一杯热腾腾的茶水给《农村农业农民》记者说:“以前俺村谁家娶个媳妇,搬进新房高兴的那是一家喜事带来全村乐,如今可是全村喜事全村乐啊。”
  现年77岁的屈桂花,18岁嫁到裴寨村,距今已有60个年头了,婚龄比新中国成立还早一年,既见证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国人喜悦情景,又亲身经历了裴寨新村的搬迁全过程。
  在屈桂花看来,她一生经历的最大喜事莫过于入住在裴春亮为全村153户人免费赠送的二层小楼里。屈桂花唯独把裴春亮给全村每户赠别墅,列入到她77年来最大喜事,因为这件事对她和她的家人触动很大,在搬迁裴寨新村之前因她家是全村闻名的贫困户,一直住在祖上留下的有100多年历史的房屋里:外边下雨屋里流,天阴下雨就发愁,下雨时忙得家人团团转,晴天晒了衣被才不愁。如今住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宽敞明亮、富贵吉祥的小洋楼里,咋会不百感交集、心花怒放呢!
  记者敲开裴寨新村杨秀丽的家门时,她正抱着一个10来个月大的小男孩喂饭吃。杨秀丽一家共3口人,看她家的豪华装修和高雅摆设,仿佛是村中的富裕户。
  “既然裴春亮给你们每户村民免费送别墅,自己不用盖房子了,你家省下的盖房钱计划干什么?”杨秀丽想再买辆小汽车,和老公一起跑出租。裴春亮建好新村后,还要建幼儿园和学校呢!
  
  对村里人的促动和启发
  
  记者来到该村村民孟凡辉家里时,他和他的父亲正在摆放新搬来的沙发衣柜,现年22岁的孟凡辉,估算着裴春亮赠村民的别墅,在当地至少也得值10万元。
  “裴春亮投资3000万元建设裴寨新村的壮举,对村里人有哪些促动和启发?”
  孟凡辉觉得对村里老少爷们促动和启发概括起来主要有3种:一是裴春亮搭帮共产党的福富裕了起来,我们又得裴春亮的福住上了小别墅,这本身就得感谢共产党的领导和政策好,才有了我们村整体搬进裴寨新村的好日子;二是裴春亮给村里每户村民免费赠别墅之后对村里学生促动最大,每家每户搬进新村环境变好了,学生们笑得更灿烂了,学习积极性也更高了。先前是好学生的,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好上加好,先前学习一般化的学生也开始珍惜时光,知道好好学习了,这些学生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向给他们免费赠别墅的裴春亮恩人报喜和争光;三是促动村民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大大增强。俺村村民看到裴春亮免费赠别墅除了心存感激之外,更多的是主人公意识、大局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仿佛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似的。裴春亮认为:一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带领全村富了才叫富。村民们也要争先恐后地为村里多于点争光添彩的事,共同营造裴寨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环境、好氛围。
  正在门前大扫除的李佳枝老人看见记者走过来,主动与其聊了起来。能住进新房子,是李佳枝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有四个儿子,其中老三有些残疾,脑子不好使,其他三个儿子也都是种地的,每年的收入别说攒钱盖房子了,就是日常的花销都很紧张。现在好了,裴春亮给他们盖了新房子,好像一下子把他们送到了小康社会,不用为房子的事发愁了。
  看看新房子,比比以前的生活,69岁的李佳枝隐藏不住自己的喜悦。刚听说有新房子住的时候,激动的李佳枝天天睡不着觉,天天想着搬新家。在盖新村的时候,只要一有空,她就来这里帮忙干活,心里觉得舒坦。
  当说到现在家里收入时,李佳枝又把裴春亮挂在了嘴边。李佳枝的三个儿子都结婚了,能解决基本的生活,可老三不行呀,他的脑子不好使,得有人照顾。可李佳枝已经快70岁了,除了摆个小摊挣点零用钱,其他的顾不了许多。裴春亮知道李佳枝的情况后,就让老三到煤窑里上班,而且逢年过节还送点米面来,有时候还送钱来。她的眼圈开始红了起来,如果没有裴春亮的帮助,她的日子过得还苦着呢。裴春亮前段时间还让李佳枝在新村看大门、打扫卫生,这又多了一份收入。
  李佳枝没有什么华丽的词汇,可夸赞裴春亮的话句句入耳,她那朴实的话语,句句感人!
  
  把温暖送到乡亲们心坎上
  
  前2年,裴寨村民裴树青一直在为儿子邓亚鹏的婚事发愁,随着裴寨新村的建成,裴树青的烦心事也随风荡去。
  裴树青一见到记者,便像竹筒倒豆子似的述说着他儿子邓亚鹏的婚事悲喜剧。邓亚鹏以前在县城上班的单位里谈了个女朋友,家住在县城里,开始女方父母听说亚鹏家在山沟里,便连连摇头。女友的哥哥还专程来了一趟邓亚鹏家,眼前的土基、土墙撑起的土屋,看上去就像个黑窑洞,村里的房子也高低不一、凌乱无序。 “妹妹要嫁给邓亚鹏,岂不是等于把妹妹往火坑里推吗?”女方家里人一听这话,全都极力反对起来,眼看着这一桩婚事快要告吹了,毕竟两个年轻人已有了感情,一时难以分开,就这样僵持了两三年。随着裴寨新村的建起,女方家人的“坚冰”慢慢被融化了。
  讲到这里,裴树青松了一口气对《农村农业农民》记者说:“以前俺住在山沟里,有种见人抬不起头的感觉,如今有了新房住,儿子的婚事也不用愁了,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见到76岁的张喜风老人时,她正挎着一个竹篮兴冲冲地从老房子来到新楼房前,篮子里放着锅、碗和筷子。当记者问起她搬新家的感觉时,她快言快语地说:“高兴,咱今天可真太高兴啦。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压根儿就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2层小洋楼,还不用自己掏1分钱。春亮真是个大好人呀!跟俺们非亲非故,却把俺们当成亲人对待,真难得呀!”
  张喜凤的丈夫郭保清,现年已是76岁的高龄,前几年得了脑血栓,住了几次院,花了好几万,把一个本来就不宽裕的家折腾得更加贫寒。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裴春亮无数次向这个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逢年过节也经常到他家中看望慰问。
  张喜凤如今搬进了新楼房,觉得像在做梦,还真有点像住在城里的感觉!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给裴寨新村培养和造就了一个裴春亮;他发家致富了,又不忘把党的温暖送到乡亲们心坎上。
  
  链接:
  
  裴春亮心声
  回想过去,在我最为贫穷和不幸的少年时代,是乡亲们帮我渡过了难关。人不能没有良心,我通过艰苦拼搏走上了致富道路后,回报乡亲一直是我埋藏在心底的愿望。当上村委会主任乏后,我捐资3000万元建设了集居民楼、办公楼、幼园、卫生室、办事服务大厅、健身休闲场所、商业一条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备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时,我还投资7亿多元建设了春江水泥集团,使全村153户村民得到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正是我对乡亲们多年哺育之恩的回报。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乡亲们千百年来的新房梦终于变成了现实,我这个村官也为能给老百姓办点实事,感到莫大的欣慰和由衷的高兴。
  没有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就没有裴寨村的今天。团结诞生力量,凝聚产生希望。我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针,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裴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成绩是大家干出来的,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成绩属于过去,我不会因取得的成绩和得到的荣誉而止涉不前,我一定会一如既往地与裴寨村的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共创共享,为建设更加美丽、富裕、和谐的裴寨新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作出应有贡献。
其他文献
一、基本情况    武陟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焦作市第一人口大县。该县6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2.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9%。2008年,该县GDP完成151亿元,财政收入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28元。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  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民生,没有民生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所以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武陟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解决农民就业作为三农问
期刊
浒湾乡,从新县走向信阳、走向全省,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排头兵乡镇的同时,“浒湾现象”,也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浒湾现象”,诞生于河南省新县浒湾乡,为我国正在进行着的农村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出的成功路子和可贵的实践经验。    “浒湾现象”一:推进土地流转,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    浒湾乡,是新县对外形象的重要“
期刊
东方风来满眼春。  1月23日至28日,政协第十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郑州举行。会议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700多名委员为河南的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省政协主动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全省人民新期盼,深入研究人民政协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途径、新举措,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助推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期刊
一、杨家湾村芦笋种植概况    杨家湾行政村隶属河南省灵宝市西闫乡。东距灵宝市区30余公里,往西30余公里是豫陕交界,南靠秦岭,北濒黄河,隔河与山西省永济市相望。全村2400余人,耕地(含黄河滩涂)近万亩,土壤属黄河滩涂沙壤土质,适应芦笋种植。目前,全村种植芦笋5000余亩,一些种植大户,可达50余亩。芦笋是该村农业增收的主要作物之一。    二、芦笋种植的历史与现状    芦笋是一种营养价值高、
期刊
肇始于乡野大地的改革开放,尘土功名,沧海风烟。数十春秋走过,领引在前列的那些朴素的实践者总会给行进的社会留下借鉴的版本。  在土地上着力培育竞争力的李楼乡。就是一个明证。  李楼乡,静静地坚守在洛阳古城的边缘地带,感受着近在咫尺的繁华都市与清新纯净的村舍乡间的文化激荡,但自身的先天不足又让地方主政者不得不为现实而深思,因为,这里没有所谓的矿产或者旅游等资源优势,介于城乡之间的尴尬区位也常常给这里留
期刊
河南省煤业化工集团年产突破5000万吨  河南省煤炭工业在做大做强的征程中又有了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截至12月10日,组建刚刚一年的河南煤业化工集团2009年煤炭产量已突破5000万吨,同比增加1026万吨,增幅25.72%,成为河南省首家年产煤炭超过5000万吨的企业。  自2008年年底战略重组以来,河南煤化集团对现有产能扩能挖潜、技术改造,使整体机械化采煤率同比提高20%以上,进一步加大项目
期刊
记者:  中国既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又是世界上拥有9亿农村人口的第一农业人口大国。您作为亚洲财富论坛董事会主席,能谈一谈中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应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放在何等位置来考虑,才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匹配?  韩剑锋:  三农问题实际上是民生问题。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以上,国家要扩大内需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不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扩大农
期刊
统筹/陈朝锋  策划/刘林  执行/本刊记者 万晓艳 张健 卞瑞鹤 曹珊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人们行色匆匆,纷纷拥挤进简陋且廉价的乡村集贸市场,于是。采购节日食品的传统话题,又成了坊间的流行元素。  我们穿行在这些花花绿绿的市场里,看着充斥于货架、柜台,甚至商店门外的各种食品。不免会有疑虑:这些食品安全吗?  不是我们本质上多疑.而是诸如“瘦肉精”、“地沟油”、“劣质奶粉”之类事件的恶劣影响
期刊
在寒冬悄然隐退的最后一刻,春节,这个充满了温暖的字眼,以幸福和团圆的名义,召唤人们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走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人们看到,一些熟悉的乡邻多了几分笑容和坚定,一些朴素的柴扉流露出了节日的明媚和鲜艳,人们从四面八方匆忙归来,重新聚集在生养过自己的故土上,讲述着从异地他乡带来的一个又一个悸动和梦想。  或许就在几日前,他们还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伴着钢筋和水泥,与生长的城市一起垒砌着自
期刊
2009年1月10日至15日,河南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在郑州召开,在会议间隙,《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记者就三农问题专访了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主委张亚忠。    记者: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党和政府再度把三农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层面,从实际状况来看,三农工作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的三农工作在2008年取得了哪些长足的进步?  张主席:2008年12月2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