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优化升级,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合格工匠,发扬优良的工匠精神,已经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各行业立足发展的必然需求。培养工匠精神是我国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文章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说明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分析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从而为解决如何培养职业教育学生工匠精神问题的研究做一定准备。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必要性;困境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工作的一种信仰和态度,是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一种职业品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从业者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方面,也反映了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工匠精神,匠人为基。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弘扬和继承工匠精神的基础。职业院校为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担负培养高技术人才的使命,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明确实践中遇到的困境。
一、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许多行业中有很多低端产能,中高端产品的供求出现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就是要求企业对产品的专业品质有高标准的要求,对产品的质量要精心维护,而不是只追求量的生產,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赚取利润。在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企业要进行产品升级,打造一流的品牌,进行品牌经营。这不仅需要创新生产设备,还要求职工有工匠精神,对产品要创新设计,对工作一丝不苟,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进行创造性生产。职业院校承担了培育具有高技术、高素质的工匠精神的人才的重大使命。
(二)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与普通本专科院校的目标有所区别。但由于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一般是学生和家长最后的选择,从生源上看,职业院校的学生质量不如普通本专科生的质量,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往往缺乏学习目标,学习被动,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耐心,不具备自学和钻研的能力,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不高,更谈不上精通和创新。长此以往,职业院校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职业院校重视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不仅促进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打造高品质职业教育,还有助于从思想根源上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工匠精神是促进学生就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市场与人才的供求矛盾一直存在。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出现结构性失业,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与当前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一致。毕业生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企业也很难招聘到技术娴熟的毕业生。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许多职业院校也意识到培养学生敬业、精益、创新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阻碍,职业院校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上面临着多种困境。
二、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困境
(一)受传统文化影响,工匠受到歧视。
在我国古代,君王重农抑商,民众认为掌握某种技能是不足为道的,对于创新的技能被认为是取悦于人的东西,因而工匠的社会地位很低。古人认为读书“学而优则仕”,至今,这种思想也影响至深,认为管理者的社会地位高于依靠技术谋生的工匠,读书是为了成为管理者,而不是成为一线的技术人员。我国古代有木匠鼻祖鲁班、建筑工匠喻皓、铸剑大师欧冶子等著名工匠,以及四大发明、丝绸、玉器金器等的创造无不投射出大国工匠的精神。我国不缺少工匠和工匠精神,但事实上有很多精湛的技术没有被传承,工匠精神没有被很好的发扬,究其主要原因是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工匠有偏见,这样从思想上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阻碍。
(二)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工匠精神未得到普遍认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浮躁,物质财富的膨胀,让人们的社会价值导向发生了变化,埋头苦干、踏实研究的工作不再受到人们重视。首先,越来越多的人崇拜和向往金钱与名利,梦想着一夜暴富、一战成名,而不是拥有超人的技能。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上职业院校,毕业后去一线做技工。其次,在工作态度上,没有做到严谨,时常抱着差不多的想法,对工作缺乏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因而,工匠精神并没有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三)我国工匠培养制度和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自从2016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制造业等行业的热议,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专注工匠精神的研究。2017年又将“弘扬工匠精神”记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但从政府层面讲,支持培养工匠精神的政策和制度却很少。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国家的支持,如提供可实践操作的制度文件和标准规范;给学校提供一定的优惠,鼓励企业入驻学校,深入进行校企合作,打破空谈、捆绑模式的合作模式。
(四)职业教育存在缺陷,缺乏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
在指导思想上,职业院校尚未摒弃普通教育目标的约束,在教学改革上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没有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当中。职业院校的教育中以为追求教师传授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教育等德育方面的教育,没有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在工匠精神方面有些缺失,这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我国自古不缺乏能工巧匠,但在工业化生产背景下,人们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一味地追求机器生产带来的规模和效益,忽视了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工匠精神,当前工匠精神在许多领域已经缺失,甚至出现粗制滥造,制假贩假的社会现象。从职业教育方面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没有精湛的技术,还缺乏足够的职业素养。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中国品牌,职业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社会责任。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面临着社会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培育机制、职业教育模式四个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将在很长时间内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有理性的认识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继承发扬我国古代匠人的优秀品质,培养社会必需的人才,推动经济改革,助力国家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4.
[2]吴玉剑 刘燕.高职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刍议[J].职教论坛,2017(4):82-85.
[3]聂文俊.职业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困境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9下):37-40.
[4]王寿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培育传承[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3.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必要性;困境
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工作的一种信仰和态度,是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一种职业品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从业者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方面,也反映了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工匠精神,匠人为基。培养技能型人才是弘扬和继承工匠精神的基础。职业院校为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担负培养高技术人才的使命,要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明确实践中遇到的困境。
一、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许多行业中有很多低端产能,中高端产品的供求出现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就是要求企业对产品的专业品质有高标准的要求,对产品的质量要精心维护,而不是只追求量的生產,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赚取利润。在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企业要进行产品升级,打造一流的品牌,进行品牌经营。这不仅需要创新生产设备,还要求职工有工匠精神,对产品要创新设计,对工作一丝不苟,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进行创造性生产。职业院校承担了培育具有高技术、高素质的工匠精神的人才的重大使命。
(二)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与普通本专科院校的目标有所区别。但由于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一般是学生和家长最后的选择,从生源上看,职业院校的学生质量不如普通本专科生的质量,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往往缺乏学习目标,学习被动,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耐心,不具备自学和钻研的能力,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不高,更谈不上精通和创新。长此以往,职业院校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职业院校重视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不仅促进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打造高品质职业教育,还有助于从思想根源上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工匠精神是促进学生就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市场与人才的供求矛盾一直存在。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出现结构性失业,职业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与当前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一致。毕业生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企业也很难招聘到技术娴熟的毕业生。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许多职业院校也意识到培养学生敬业、精益、创新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阻碍,职业院校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上面临着多种困境。
二、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困境
(一)受传统文化影响,工匠受到歧视。
在我国古代,君王重农抑商,民众认为掌握某种技能是不足为道的,对于创新的技能被认为是取悦于人的东西,因而工匠的社会地位很低。古人认为读书“学而优则仕”,至今,这种思想也影响至深,认为管理者的社会地位高于依靠技术谋生的工匠,读书是为了成为管理者,而不是成为一线的技术人员。我国古代有木匠鼻祖鲁班、建筑工匠喻皓、铸剑大师欧冶子等著名工匠,以及四大发明、丝绸、玉器金器等的创造无不投射出大国工匠的精神。我国不缺少工匠和工匠精神,但事实上有很多精湛的技术没有被传承,工匠精神没有被很好的发扬,究其主要原因是受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工匠有偏见,这样从思想上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阻碍。
(二)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工匠精神未得到普遍认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浮躁,物质财富的膨胀,让人们的社会价值导向发生了变化,埋头苦干、踏实研究的工作不再受到人们重视。首先,越来越多的人崇拜和向往金钱与名利,梦想着一夜暴富、一战成名,而不是拥有超人的技能。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上职业院校,毕业后去一线做技工。其次,在工作态度上,没有做到严谨,时常抱着差不多的想法,对工作缺乏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因而,工匠精神并没有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三)我国工匠培养制度和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自从2016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制造业等行业的热议,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专注工匠精神的研究。2017年又将“弘扬工匠精神”记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但从政府层面讲,支持培养工匠精神的政策和制度却很少。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国家的支持,如提供可实践操作的制度文件和标准规范;给学校提供一定的优惠,鼓励企业入驻学校,深入进行校企合作,打破空谈、捆绑模式的合作模式。
(四)职业教育存在缺陷,缺乏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
在指导思想上,职业院校尚未摒弃普通教育目标的约束,在教学改革上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没有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当中。职业院校的教育中以为追求教师传授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教育等德育方面的教育,没有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在工匠精神方面有些缺失,这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我国自古不缺乏能工巧匠,但在工业化生产背景下,人们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一味地追求机器生产带来的规模和效益,忽视了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工匠精神,当前工匠精神在许多领域已经缺失,甚至出现粗制滥造,制假贩假的社会现象。从职业教育方面讲,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没有精湛的技术,还缺乏足够的职业素养。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中国品牌,职业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社会责任。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面临着社会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培育机制、职业教育模式四个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将在很长时间内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应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有理性的认识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继承发扬我国古代匠人的优秀品质,培养社会必需的人才,推动经济改革,助力国家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4.
[2]吴玉剑 刘燕.高职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刍议[J].职教论坛,2017(4):82-85.
[3]聂文俊.职业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困境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9下):37-40.
[4]王寿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培育传承[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