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等待”到“求索”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ker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项目化学习是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的15~20分钟长时段的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在课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1]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中最低层级的课程样态,不刻意追求项目的完整性,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推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变革。在当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项目化学习方式,对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具有路径探索的实践意义。
  一、实践背景:新旧过渡状态下的目标坚守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正处于新旧交替过渡阶段,一方面,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发布,但新的教材尚未普遍使用;另一方面,旧的教材仍在使用,即使实行新的高考方案后,旧教材依然会在短时间内继续作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高考现实目标没有变,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能力要求没有变,知识容量大、教学任务重、课时安排紧、能力要求高、升学压力沉的基本现状没有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素养提升的同步推进,成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迫切问题。微项目化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路径。
  1.微项目化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2]。素养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课堂教学、课后阅读等多渠道的厚积薄发。微项目化学习具有短而精的特点,主要在课堂内进行,学生主要通过探究性实践并辅之以社会性实践去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得到潜移默化地成长。
  2.微项目化学习是加强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独特路径。新的高中历史教材既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如《中外历史纲要》以通史形式呈现历史,又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如选择性必修以专题形式呈现历史。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准确把握历史知识的隐性和显性联系。微项目化学习以项目形式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挖掘并理解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合理论证得出正确结论。
  3.微项目化学习是沟通课内与课外学习空间的桥梁。微项目化学习既可在课堂内进行,也可在课外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因高中教学课时的限制,微项目化学习可以更多地在课外以实践性作业的形式进行,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外的探索性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两个时空的有机融合。
  二、实践模型:基于核心概念的问题探究
  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化学习的课程样态之一,其实践运用应遵循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基本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其设计大致可分为项目导入、学习实践和成果展示三个环节。
  1.项目导入
  项目导入分为提炼核心历史概念、设计驱动型历史问题两个步骤。提炼历史核心概念首先要梳理核心知识点,进而深入挖掘核心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借助历史课程标准、教材相关要求的准确解读,归纳出知识点的共同特征,最终形成核心概念。例如,关于古代书法艺术,其核心概念的提炼过程图示如下图。
  在提炼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设计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的要害在于“驱动”即问题能否像磁铁一样牢牢地黏住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力,进入对历史概念的思考和探索。
  关于古代书法艺术,可采用的驱动性问题如:“字如其人”说可信吗?书法作品中的气韵真的存在吗?……这些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书法风格的兴趣。
  2.学习实践
  “项目化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完成活动做出成果,而是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历程。”[3]在项目化学习实践的五类实践形态中,探究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较为契合历史微项目化学习设计。因核心知识内容上的差异,有的微项目以探究性学习实践为主,有的则以社会性学习实践为主,有的可两者兼而有之。
  以古代的书法艺术为例,在提炼核心概念、設计驱动性问题的基础上,可从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切入,设计微项目—“《兰亭序》考证”,其探究性学习实践流程设计如下:
  (1)提出问题
  学生围绕《兰亭序》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归类、筛选、提炼,最终形成本小组需共同去探究的问题,共同探究的问题应是小组成员乃至班级其他同学、任课老师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兰亭序》考证”项目中学习小组形成的探究问题有:①《兰亭序》流传至今的摹本有哪些版本?最接近真件水平的摹本是哪一版本?为什么?②《兰亭序》是沿着哪些路线向国外传播的?举例说明。
  (2)建立联系
  学生收集阅读与《兰亭序》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因历史教材中关于《兰亭序》的知识极为简略,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收集。学习小组开辟了多种收集路径:寻求语文老师、美术老师的帮助;收集关于《兰亭序》赏析方面的文章或书籍;寻求区域内书法名家或书法爱好者的帮助;收集关于《兰亭序》真伪方面的材料;收集有关王羲之的史料……
  通过收集材料,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兰亭序》的相关知识:创作背景、作品内容、书体风格、历史地位、流传情况等等。
  (3)实施探究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探究方案,方案应包括以下要素:
  ①明晰探究的方向:围绕小组形成的共同问题,明确探究的目标,如《兰亭序》存世摹本;《兰亭序》外传路径等。
  ②信息获取渠道:如图书馆查阅文献;博物馆查找文物展品;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学者等。渠道要具有可行性,小组内部商讨,征求老师意见后确定。
  ③实施探究计划:如时间、人员、交通工具、必要的摄影摄像工具等。
  ④探究成果提炼:小组成员将探究获得的信息汇总整理,提炼成学习实践的具体成果。   3.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是微项目化学习的收官阶段。由于成果展示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進行,成果适宜以PPT、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也可以采用书面报告的形式。成果展示的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例如,“《兰亭序》考证”项目的成果展示可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制作PPT,将收集到的《兰亭序》存世的不同版本的摹本图片进行展示,逐一介绍其作者、研究价值、收藏等情况。
  二是制作微视频,将《兰亭序》的传播情况按照传播路线及佐证史料进行动态展示。
  三是撰写调查报告,将《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书体风格、摹本的前世今生、艺术价值、研究现状、鉴赏体会等以书面形式进行展示。
  成果展示后,小组内部、小组之间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学生在多维评价的基础上积累项目活动经验,提升开展活动的能力。
  三、实践价值:从“等待”到“求索”的嬗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微项目化学习,应避免应景式、浅层化,要着力引导学生开展对相关知识的深度学习,在学习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感知真实历史。探寻历史真相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永恒魅力,在微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历史的多彩和真实,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情境记忆和深度理解。在“《兰亭序》考证”项目活动中,学生探究《兰亭序》创作的时代背景,仿佛置身于魏晋时期文人的生活场景,感受到当时士大夫的“文人风度”,认识到只有在丰厚的文学和艺术土壤上才能生长出《兰亭序》这样的艺术精品。
  2.涵育学习素养。所谓“素养”本质上应是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素养更强调人在情境转换过程中有意识地调动以往所学知识和反思经历,凝聚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品质。”[4]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微项目化学习设计,学生在特定学习任务的指引下,运用课堂情境中的已学知识,在实践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在不同情境间进行知识迁移,形成乐学会学的品格和能力。在微项目“《兰亭序》考证”的实践中,学生通过书法风格的鉴赏,提升了审美能力;通过存世摹本的考证,提高了历史论证和解释能力;通过对传播线路的研究,培育了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3.创新教学方式。将微项目化学习锲入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推动高中历史在“教”和“学”两个层面上的方式变革。微项目化学习是学生自主、互助、合作进行的,教师不是项目的主导者,而是在项目中启发创意、适时指导。“教师需要放弃一定程度的对课堂的控制权,并且相信学生能够做好。”[5]在历史学科微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确定项目主题,这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专题的知识主线和阶段特征,科学预知探究活动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学生是微项目化学习活动的主角,在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在与课堂、校园截然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好奇感、探究欲得到激发和释放,基于复杂环境的创造力和批判性、关联性的思考力获得锤炼和提升。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不是“等待”而是“求索”,学生的学习方式因项目实践而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种转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注释】
  [1][3][4][5]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8、87、3—4、26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页。
其他文献
抗疫期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延迟开学,但“停课不停学”,网课成为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的主要方式。  很多问题随之而来,在一些城市学生疯狂吐槽网课的同时,一些农村学生却在到处找网络信号。虽然有的农村地区采用了电视教学,甚至用大喇叭空中教学方式来弥补网络不足的问题,但数字鸿沟的存在依然值得重视。  事实上,农村网课的窘境不只是疫情当前的问题,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一道坎,迈过去了可以极大地缓解农村师资不足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这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培育提出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规约,兼具人文教育与史料价值功能的文学作品为其提供了媒介。  优秀文学作品应是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其审美价值取决于文学本身的特性,而社会价值又
歷史教育的价值是历史教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人类在产生之后就不断尝试认识自我,形成各种丰富的人学思想。本文试图从人学视阈,对历史教育价值进行初步的讨论。  一、个体之人:自我认同  人学理论认为,人首先是作为具有个性的独立个体而存在着,“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一个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1]作为个体之人的学生具有知识、能力和情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但自我认同无
【考点阐释】  高考文言文的考点要求,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从历年的命题来看,主要是人物传记的阅读理解,传承古人的优秀品质,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内容。而从历年高考选择的人物来看,不外乎是表现其“忠、孝、仁、义、礼、智、信、勇”的品质。而在对人物品质的评价考查上往往采用“筛选文中的信息”作为考查方式,它包括两道选择题,一是对人物性格和人品的考查,二是对人物所做的事件以及功绩的评说。  这两个考点,考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也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接受和推崇,作为中学教育的最后一站——高考,也越来越注重核心素养的考查。而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统领,唯物史观更是中学阶段教学和考试考查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体现极为明显,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综Ⅱ卷32题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统领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 
了解并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考查方向,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也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对于单独命题的广东来说,学情基本稳定,考生人数变化较小,每年试题的难易度就不会有太大变化,命题规律基本形成。因此,了解并把握每年试题特点和试题命制规律,对于教师和考生备考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2013年文综地理试题的规律性  1. 关注教学内容的整体,试题不偏不倚。  由于试题数量的
“七一”前夕,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扬州广陵区东关街道琼花观社区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成立于1952年的琼花观社区,以扬州市花琼花为名,是扬州市第一个居委会,社区三代当家人谢学珠、李华、王静,竟是一家人,三代“小巷总理”接续奋斗近70年,把琼花观社区打造成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文明单位,演绎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古城传奇。三代70载接力  7月2日上午8点,琼
围绕明朝初期对外交往的考察,在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2018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7题再次命中这一考点。此题以域外进献的奇珍异兽为切口,把传统文化、对外政策和朝贡贸易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尤其是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让人感觉浓浓的历史味。笔者在仔细揣摩,认真推敲后,认为这道题目背后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课程资源,例如:为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麒麟备受推崇?我们固有印象中的麒麟与画作中的形象差别
深度学习即专注深入学习、批判反思学习和整合建构学习,近年来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和学习热点,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方法。课堂之上的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不可分割。深度教学是指能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度理解的教学[1]。通过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2]。不仅有利于理解史实和感知历史,亦有助于涵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史料是教学的基础和学习
秦汉以降的三公九卿和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特别是迄于明清时期的六部制度是我国古代中后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为考察六部制度,在2020年浙江高考卷中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第7题):  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