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警在伊拉克的特殊使命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vin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
  
  2004年4月11日晚上9点,总部设在阿联酋首都迪拜的阿拉比亚电视台突然停止正常节目,播发了一条刚刚收到的令世界震惊的消息:有7名中国人在费卢杰地区被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绑架。
  伊拉克战争后,绑架作为一种威吓手段,被各种反抗组织空前频繁地运用。此前,已有美国、英国、日本、土耳其、黎巴嫩等10个国家160多名人质在伊遭绑架,虽然经过多方努力,有部分人质获释,但其中至少有30多名人质被斩首。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中国人民和伊拉克人民多年来关系一直非常好。中国人质被绑架,一时间震动世界。
  孙必干和复馆小组的人员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一消息,对于他们来说这犹如晴天霹雳。因为就在前几天已经发生了3名日本人、1名加拿大人、4名意大利人和2名美国人被绑架的事件,有的人质已被撕票。这些外国人被绑架没有人吃惊,因为这些人质的所在国都参与了攻打伊拉克,绑架者的目的就是要求这些国家从伊拉克撤军。孙必干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警卫小组组长席栓柱也参加了会议。这个情况太突然了,大家都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会上,有人提出,会不会是绑架了日本人而误以为是中国公民。这种可能不是没有。经过研究,复馆小组决定首先弄清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孙必干命令外交人员先通过中国驻阿联酋使馆,向阿拉比亚电视台总部进行核实,同时,席栓柱等向当地中资公司核查有无中国人员失踪;并通过中国驻叙利亚、约旦使馆查询从两国边境进入伊拉克的中国公民情况。
  中国战后在伊拉克的中资公司人员共有40多人,中资企业不久就反馈回来消息,在伊拉克的中国公民没有被绑架。可是随后不久从约旦大使馆传来的消息击碎了他们的幻想: 4月11日早晨,确有7名中国公民从约伊边境进入伊拉克。
  复馆小组立即将这一消息向中国外交部进行了汇报。与此同时,复馆小组的成员也展开了营救工作。中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向全世界介绍了这7名中国公民是到伊拉克寻找工作,并再一次重申,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希望伊拉克问题通过国际社会尽早解决,并希望尽快释放被绑架的中国公民。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于人质事件非常重视,他指示:要千方百计地保证人质的生命安全,同时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营救工作。
  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就人质问题和伊拉克外长通了电话,要求伊拉克政府尽一切努力保证中国人质的生命安全。绑架人质事件发生后,席栓柱召集武警警卫人员开会,他对警卫人员说:“现在必须全力以赴,集中精力绝对保证复馆外交人员的安全,同时,要时刻准备警卫使馆外交人员外出,不能有任何闪失。”
  孙必干和复馆小组的人员投入了紧张的营救工作当中。孙必干利用个人关系与伊斯兰党和伊拉克当地有影响的宗教组织长老会取得了联系。复馆小组考虑到人质是从约旦入境,在费卢杰这个危险地区被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劫持的,估计跟伊斯兰党或穆斯林长老会有联系,所以通过他们向绑架者传话。为了尽快使人质得到释放,孙必干决定到半岛电视台发表讲话。席栓柱派出3名武警保卫孙必干大使前往电视台。本来,席栓柱决定亲自警卫,孙必干没有同意。作为掌握全局的警卫小组组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人质的消息,就要派人外出进行沟通,所以他必须留在使馆内负责调动指挥。席栓柱想了想也就同意了。负责警卫任务的李亚光3人一路上将孙必干围在中心,机警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孙必干下车后,他们持枪将孙必干护送到电视台内,便站在大门口警卫。半岛电视台是中东地区一个具有特殊影响的媒体,孙必干在半岛电视台用阿拉伯语发表讲话,呼吁绑架人员立即释放这7位中国公民,他说:“这些中国人都是到这里经商务公的,他们是冲着伊拉克人民友好而来的,他们来这里只会为我们两国的友谊做事,而不会伤害任何人,所以请你们尽快把他们放回来。不仅仅我国政府很关注这个事,被绑架者的家人也非常担心他们的安危。”孙必干的讲话在电视上播出后,影响很大,许多伊拉克人也在焦虑中为中国公民的安全祈祷。
  孙必干讲完话后并没有直接回去,而是马不停蹄地在巴格达找人沟通,跟随他的武警时刻将孙必干围在中间。直到孙必干回来,席栓柱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复馆小组人员经过分析,认为中国人质获救的希望很大,这主要是中国没有参与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国人民一直同情伊拉克人民,希望伊拉克早日结束战争,重建美好家园,在这些方面,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做了最大的努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与伊拉克有着很深的传统友谊,人质事件发生后,官方、民间的各种渠道一直畅通。
  从得知中国公民被绑架开始,中国武警就和复馆小组成员一起展开了大营救,他们时刻保持高度警觉,随时做好使馆人员外出协调的保卫工作,承受的压力一点也不比使馆人员少,他们除了担心人质的生命安全外,还必须保证外交人员的生命安全。经过全方位的努力,长老会通知复馆小组,武装分子同意释放7名中国人质,并告诉中国复馆小组于第二天零点到巴格达郊区的乌姆古拉清真寺接人。清真寺离曼苏尔饭店有一个多小时的路,席栓柱他们都没有去过,环境完全陌生。路上要经过好几个危险地段,这些地段爆炸、枪杀不断,几乎每天都有案件发生。这些地段白天通过都要小心翼翼,晚上行车更加危险。复馆小组收到信息后,立即召开会议。会上决定按照对方要求接人。为了自身的安全,对方要求我方只能带少量武装。为了不节外生枝,席栓柱决定派李亚光和武好两人陪复馆小组成员卞志强和王双信一起去清真寺接人。席栓柱对李亚光和武好强调:“现在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这件事,这次人质能否顺利安全地回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形象,不能有任何闪失。”席栓柱亲自把他们送出驻地,临走时又检查了他们的武器,然后拍了拍李亚光和武好的肩膀。李亚光和武好郑重地敬了军礼后便随外交人员上车,席栓柱目送他们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才回到驻地。
  夜幕中的巴格达不时传来枪声、爆炸声,之后便是死一般的寂静。车上,李亚光和武好一言不发,彼此只用眼神交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清真寺终于出现在眼前。这座清真寺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在阿拉伯地区还是比较有名的。由于它远离巴格达,所以在伊拉克战争中并没有受到损坏。按照规定地点,李亚光和武好下车护卫着外交人员来到绑架人质的武装分子所在地。在一座大殿前,几个蒙面的武装分子挡住了去路,示意只让外交人员进去。在确定没有危险后,李亚光同意了他们的要求。李亚光和武好在门外屏住呼吸听着屋内的动静,双手紧握已打开保险的步枪,准备一旦情况有变,便在第一时间冲进去保护外交人员和人质的生命安全。在路上,他们就已经考虑了应付意外发生的方案。好在没有任何周折,伊拉克伊斯兰教长老会卜杜•库贝斯在大厅里与卞志强和王双信交谈后不久,就交还了人质。随着清真寺木门的轻轻开启,7位同胞走了出来,他们见到自己的亲人,心情格外激动,在热情的问候声中,有人流下了眼泪。库贝斯长老代表穆斯林长老会说:“自从费卢杰开始打仗以来,我从没有笑过,但是现在我笑了。”
  回来的路上,李亚光和武好两人仍然丝毫没有放松警惕,严密注视着周围的情况,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经过3个多小时的周折,他们终于把被劫持同胞全部接回到曼苏尔饭店。
  人质经过短暂休整后,由武警把他们送往医院检查,接着,按照国内的指示,又将他们护送到约伊边境,然后由中国驻约旦大使馆接到约旦,从约旦乘坐飞机回国。
  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解救了被劫持的人质,震动了世界,世界各大媒体都用显著的版面报道了这一新闻。美国一家影响很大的报纸在报道这件事后赞誉道:中国武警在整个事件中的出色表现和警卫可以说无可挑剔,他们可以说是真正的幕后英雄,他们是世界上最棒的警卫之一。
  2005年1月18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又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一个自称“伊斯兰抵抗运动努曼旅”的伊拉克武装组织宣布挟持了8名中国公民,要求中国政府必须在48小时内澄清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以及这批中国工人在伊拉克境内工作的目的,否则将把这8人处死。
  在证实这一消息后,使馆在第一时间里做了3件事:首先将此事报告国内,同时向伊拉克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情况,要求提供帮助;第二,组织力量,尽快核实这8人的身份;第三,召开使馆紧急会议,展开营救工作。
  经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确认,被挟持的8名中国人均为福建省平潭县自行前往伊拉克的个体务工人员。他们分别是林强、魏武、周孙琳、林斌、林忠、陈亲爱、周孙钦、林雄。
  此时,中国驻伊大使已更换为杨洪林。18日下午和晚上,杨洪林大使紧急动用一切外交和民间资源,呼请伊拉克各界朋友帮助营救中国被挟持人员。18日晚上,杨洪林联系影响较大、收视率较高的阿拉伯电视台、伊拉克电视台,以及当地报纸,接受采访,宣读使馆营救声明。
  中国公民被挟持一事牵动了国内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的心。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领导人对此极为关心,当即指示外交部和驻伊拉克使馆等有关方面,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全力解救被挟持人员。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也打电话给杨洪林,转达国家领导人对被挟持人员安全的关心,并要求使馆尽一切努力,在伊拉克各界朋友的帮助下,早日使被挟持人员恢复自由。
  同一天,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参赞卞志强与外交官孟瑞在武警的警卫下前往当地宗教团体,商讨解救问题。使馆当晚向伊拉克多家媒体发出声明,阐明中国一贯维护伊拉克和伊拉克人民利益的立场,要求挟持者尽快释放中国公民。与此同时,外交部发言人也在北京正式阐明中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席栓柱和其他战友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们随时待命等待护卫使馆人员外出协调,时刻准备应付突发事件。
  19日,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继续派专人与伊拉克有关方面就解救被挟持同胞展开进一步磋商。阿拉伯电视台当晚播放了杨洪林大使的讲话。中东地区另一家颇有影响的媒体半岛电视台也于同日播发了该台与中国外交部官员的对话。20日,随着武装人员规定的48小时期限的来临,8名同胞依然生死未卜,人们都焦急万分地等待着消息。中国外交部有关人员在接受半岛电视台连线采访时,呼吁挟持者从人道主义、伊斯兰教的宽容精神以及中国对伊拉克人民的友好感情出发,尽快释放被挟持人员。
  19日至20日,大使的办公桌上同时摆放了6部电话,以便及时和外界联系。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被劫持的人质终于有了消息。21日晚上,杨洪林大使的一个伊拉克朋友打电话告诉他,挟持者已经看到了他的两次电视讲话,考虑到伊拉克与中国友好关系,他们准备放人,并告诉他接人地点。杨洪林和外交部紧急派往伊拉克的翟隽司长以及席栓柱等人研究后决定亲自去接人。接人的地点离巴格达百余公里,要穿越危险重重的“死亡之路”。由于事关重大,情况不明,危险系数较大,为防止变故和其他意外情况发生,席栓柱决定随卫人员全副武装,带上了从未用过的班用轻机枪。一切准备就绪后,席栓柱他们警卫着杨洪林大使,顾不上吃饭,分别坐上两辆吉普车,悄悄地出发了。
  车快要开出巴格达时,杨洪林大使又接到了伊拉克好友的电话,好友告诉他,接人地点已核实,情况属实,但还没有看到人。
  席栓柱他们来到接人地点,护卫着杨洪林大使同武装分子见面,由于准备充分,有惊无险,武装分子将人质交给了杨大使。当地时间23日下午5点25分,8名获释同胞在中国武警的护卫下安全回到曼苏尔饭店。随着翟隽司长的一句“你们安全了”,惊魂未定的8名同胞脸上不约而同地露出难得的笑容。翟隽向他们转达了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和外交部领导的亲切慰问,并表示将尽快安排他们回国与家人团聚。获释后的8名同胞身体和精神状况良好,他们不停地向周围的外交人员和中国武警道谢。为使他们能够尽快与家人团聚,席栓柱与驻伊使馆在伊拉克安全形势恶化、飞机航班没有保证的情况下,全力克服诸多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他们离开伊拉克,启程回国。获救同胞林强激动地说:在国内对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有了这次在伊拉克命悬一线的经历后,才真正体会到“中国”这两个字的价值。
  由于在解救人质工作中中国使馆人员和中国武警的特殊表现,2005年2月6日,奉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以席栓柱为组长的6名官兵组成的警卫小组和使馆人员一起,被外交部、国家人事部联合授予“先进外交集体”荣誉称号,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其他文献
方志敏是我党早期著名革命家、军事家,他壮烈的革命生涯早为人们所熟悉,而他在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却较鲜为人知。    发愤读书 抵制日货    1919年,方志敏满怀“实业救国”的抱负,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江西弋阳考进了位于南昌的“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和当时许多爱国的热血青年的想法一样,他认为要使国家兴旺起来,就要振兴落后的民族工业。因此,学业出众的方志敏选择了有些枯燥的工业学校。
期刊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诞生了许多荡气回肠、意义深远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以其内容直白、旋律动听、朗朗上口等特点广为传唱,历久不衰,并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打动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民,而且还赢得了不少外国人的喜爱。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国际著名记者、波兰人爱泼斯坦就是其中之一,他早在中国革命的战火纷飞时,就与大家耳熟能详的《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歌曲结缘了。    最先报道《义勇军进行
期刊
李达是一个辅佐过11位著名将帅、担任过各级参谋长达33年的“参谋上将”,从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神头岭战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安阳战役,到解放战争期间著名的邯郸战役、上党战役、定陶战役、鲁西南战役以及渡江战役,无不体现着他的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可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战功卓著的战将,在爱情路上却演绎了一段不寻常的动人故事。    “马其诺防线”    说起李达上将与夫人张乃一的故事,还得先从张乃一说起。
期刊
2007年9月份,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组织下,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亲身感受半个多世纪前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艰苦环境,追寻那段不同寻常的岁月,心情格外激动。  革命圣地西柏坡三面环水,碧波荡漾,松柏苍翠,是我国五大革命纪念地之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进驻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在这里,我党胜利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期刊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粟裕大将从来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著名的常胜将军。而在悄无声息的情场上,粟将军却屡屡受挫,好在他情深似海,忠贞不贰,在挫折面前毫不气馁,终于赢得了意中人的芳心。    一    1938年4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召见粟裕,让他担任先遣支队司令员,率部先期进入苏南敌后,执行战略侦察任务。粟裕不负众望,很快就在南京韦岗地区打了一个伏击战,取得了骄人战绩。韦岗伏击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
期刊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幅锦幛,长2米,宽0.6米,上书“兴盛番族”4个大字,落款为“贺龙”。这幅锦幛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了,那曾经浓烈的鲜红色,如今已发暗褪色,而就是这幅锦幛见证了一段佳话。  1936年4月底,长征中的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并按原计划进军云南西北部的中甸地区。  中甸位于滇西北藏民聚居区,人烟稀少,贫穷落后,藏民笃信喇嘛教。中甸是这一地区的一座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荒僻山城
期刊
扬帆出海    l943年3月16日11时,一只五桅大木船从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盐河口(即新黄河口)扬帆出海。船上载着新四军第三师一批去延安学习深造的团以上干部和他们的警卫员及7名干部家属共51人。出发前,即3月8日,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召集了学习干部队队长、第三师参谋长彭雄,副队长、第三师第八旅旅长田守尧,党支部书记、第八旅政治部主任张亦民,第八旅供给部部长伍瑞卿等人开会,讲了当时的形势。黄克诚说:“鬼
期刊
四    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大使、小组成员卞志强一秘、杜顺义一秘、王双信一秘、蒋旭二秘、于海琳三秘、司机全锡钢;警卫队队长席栓柱中校,副队长李亚光中尉,战士苏军、武好、丁秀国、王志刚共13人,分乘5辆车驶上了约伊高速公路。  这是从安曼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一条高速公路。由于美英联军在伊拉克南北设立禁飞区,伊拉克已无民航可以连接其他国家,因此,约伊公路成为伊拉克唯一的进出通道。可战后,从约伊边境到巴
期刊
任弼时与陈琮英    1934年7月初,湘赣苏区的中心区域被国民党军占领,红六军团处境危险。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红六军团向西突围到湖南中部去创立新的苏区,同时命令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湘赣省委书记的任弼时,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与萧克、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率红六军团向湘中地区转移。8月,任弼时带着红六军团突围西征,当时在湘赣省委工作的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也一起随军行动。  在历时80多天的西征
期刊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出版界集中推出了一大批长征题材的图书。在这当中,不乏通,俗生动,以广大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精品力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部优秀读本。  相比那些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言的大部头著作,《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的故事》的确显得单薄了点。全书只有8万来字,163面,开本小巧,封面也朴素简单。当你不经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