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万温州人闯世界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fsfsdfsdf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州人向以精明经商著称,天南海北到处都有他们的踪影,“温州城”、“温州街”兴起在东西南北,最近两年温州人的“炒房团”更是闹得沸沸扬扬,人心慌慌。同时,有关温州人的还有一句话:“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温州人在巴黎。”言下之意,是说移居巴黎的温州人特别多。
  温州人去巴黎的多,已是海内外所公认的;而如今不仅是法国,在其他国家,温州人同样已形成气候,受到人们的注目。温州人走向世界渠道多
  上世纪20—50年代是温州移民的奠基时期,60—70年代是发展时期,如今,温州的第三代移民已形成了一股蓬勃的潮流。
  温州人出国的渠道多多,并有其地域特点。他们通过投亲靠友,通过涉外婚姻,通过留学进修,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越来越多的人移民海外,定居他国,变身为华侨华人。
  温州市政府侨务官员说,温州市目前移民海外的人数大约是40余万。这只是通过合法途径出国定居的华侨华人,并不包括那些在国内异地申请出国,以及非法离境的,旅游考察、劳务输出后一去不归的人。40余万人中,改革开放以后出去的,占了七八成。
  温州市移民热一直没有降温的趋势,进入21世纪后,移民人数继续增加。文成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近年来,这里每年申请出国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大部分移民是通过投亲靠友出去的。这其中,婚嫁出国的相当可观。当地民政部门统计,2000年涉外婚姻是794对,2001年是1121对,2002年达到1229对。在这里,通过婚嫁出国的,往往不是只出去新娘一个人,自身成为外国人之后,她们往往通过申请赡养、领养,还会把父母和至亲的子女带出国,后者再带他人出国,于是产生“滚雪球”效应。这种“滚雪球”效应,很有温州的地域特点,也是温州人能够大量出国的办法之一。
  温州人的出国渠道,除了婚嫁,还有其它方式,如投亲靠友,这包括了继承海外财产,因涉外婚姻而家庭团聚的,探亲出去而后定居的;劳务输出,比如做厨师,到外国华人餐馆炒菜、打工;企事业单位驻外人员,时间一久便谋到了定居身份。
  在温州,通过投亲靠友而移民出国的,占了大多数,不象其它地区,多数移民是先留学进修而后定居的。
  从地域上看,温州人分布极其广阔,他们的身影出现在世界上87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西欧和美国。法国、意大利、美国这三个温帅队所向往的国家,每个国家都大约有10万温州人。其他的温州1人,散落于世界各地,不仅大的国家有,就连在世界地图上极难找到、人们基本没有听说的国家,也有温州人存在,比如布基纳法索,是一个西非小国;比如苏里南,是一个南美洲的小国。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现在也基本可以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温州人。
  温州人在国外,从事餐馆业的居多,其次是服装皮革业,近年来他们又进入了国际贸易等新领域。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的温州人,在国际商场上锋芒颇锐。他们当中虽缺乏叱咤风云、左右世界商界潮流的大亨级人物,但他们却以人多势众、特色经营令其他族裔同行生畏,而不得不避其锋芒。巴黎近郊再掘起华商新城
  法国巴黎3区、13区和美丽城是华商聚居区,继此之后,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短短的几年时间,巴黎北部近郊欧拜赫维里耶市又兴起一座华人商城。在这里,温州人的进出口批发店一间挨一间,已达到近300家,想要迁入的还有很多家。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原来在欧拜赫维里耶的一些工厂先后搬离,精明的犹太人看中了这里,他们利用那些废弃的厂房做起了批发生意。到90年代初的时候,犹太人的批发生意已形成一定规模。
  温州人好象有意要与犹太人争地盘,他们在3区、11区等地一步步把犹太人挤出后,1992年起,温州商人又开始进驻欧拜赫维里耶。温州人夏尚忠先生在那里开了间眼镜店,开了华人在这里开店的先河。此后又有几位温州商人开店,到1998年,大批的温州商人开始成批进到这里,每年都新增几十家。到目前,除了几家实力雄厚的大型犹太人批发公司还在这里继续经营外,99%的店铺已都归了华人。这里的华商极少数祖籍广东、上海、福建等地,绝大多数来自温州,原来那个基本由犹太商人独踞天下的欧拜赫维里耶市场已经改换门庭,变成了温州人的商城。
  欧拜赫维里耶的温州人经营的批发生意包括许多品种,有钟表、眼镜、打火机、日用百货、礼品、床上用品等,最多的要数服装批发,占一半以上的数量。温州人的店面一般都在一二百平方米以上,其中最大的一家有680平米,其新买的仓库达7000平方米。   欧拜赫维里耶华人商人迅速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这里交通便利,紧临两条高速公路,城区内可进出大型货柜车辆,而且基本上不收停车费。另外,与巴黎市政府希望批发店迁出市区的政策相反,欧拜赫维里耶非常欢迎华商到来。前几年该区治安不好,有华人商家提出意见后,市政府特别在商业区内加派了警力,使治安大有好转。
  欧拜赫维里耶的温州商人没有满足目前的现状,他们计划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在现有的商业区外,再找个更大的地方,搞一个能够容纳更多批发商的超大规模的市场。创业触角伸向房地产
  温州人在海外创业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傅永乐夫妇在美国纽约开发房地产就是一例。
  1982年,傅永乐和妻子林敏芝来到美国,不谙英语的夫妇从车衣工和餐馆开始做起。1986年林敏芝投入房地产,10年后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创立华美地产公司,傅永乐则在曼哈顿从事进出口贸易。
  1997年12月,这对从温州来美国已经有15年的夫妇来到了纽约岛的河头镇。这里有平缓清澈的河水、茂密的树林,河上还有数十只白天鹅在嬉戏。不过,这对夫妇不是来旅游的,他们已经买下了这个镇上最大的一家旅馆。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小镇因为他们的到来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多年来,河头镇的这家旅馆由于经营不善而破败不堪,许多房间被流浪汉和野猫野狗占据,一些贩毒分子和妓女也常年在这里盘踞,搞得附近居民怨声载道。1997年12月7日,傅永乐和他的妻子林敏芝与银行签约,买下了这家臭气熏天的旅馆。当时,旅馆的地上到处都是流浪汉扔弃的烟头、酒瓶,以及瘾君子留下的针头和各种污秽不堪的东西。傅永乐夫妇花了1万美元,建了一个大铁门,将流浪汉挡在了门外,并清理了里面的“住户”。他们在申请了消防许可以后,开始焚毁肮脏不堪的家具和地毯等物品。起初,以欧洲移民后裔为主的小镇居民对傅永乐夫妇的一举一动一直采取漠然的观望态度,可是当他们看到旅馆空地上升起的浓烟时,他们明白了:这对中国夫妇在做他们许多年来一直想做可是没有做的事情。之后,傅永乐亲自带领装修队,将旅馆整修一新。工程历时18个月,耗资大约 100万美元。他们将装修一新的旅馆命名为“绿景旅馆”,旅馆的标志是一只白天鹅。
  从此,河头镇与附近的高尔夫球场、高档购物中心、水上观光乐园、葡萄园、酒窑以及水族馆等融为一体,成为了真正的高尚住宅区。当地报纸说,一对中国夫妇使这个小镇变得干净了,变得高尚了。
  2000年12月7日是博永乐夫妇买下河头镇的这座旅馆3周年日,镇长科萨凯维茨向傅永乐颁发了河头镇商业委员会的年度企业成就奖,表彰他们对该镇所做的贡献。2001年,中国驻纽约的总领事张宏喜夫妇亲自来到这个小镇,高度赞扬这对有传奇色彩的温州夫妇。
  2003年6月,傅永乐夫妇投资的综合性大楼“富林大厦”举行开幕典礼。富林大厦位于法拉盛缅街,楼高加地下室共五层,原来是“怡发家私”。开幕典礼当天,驻纽约中国领事馆副总领事黄惠康、州长柏德基等人主持剪彩,近百位政要和社区人士到现场观礼。典礼之日,大楼的过半数办公单位已经租出,显得旺气十足。
  当年,傅永乐夫妇是借钱飞翔机票来的美国,当时他们留在国内的两个年幼的孩子现已长大成人,儿子大学毕业,有时来帮忙打理生意,女儿拿到全奖在长岛私立大学深造。
  
  白手起家的老一代温州人
  移民纽约的老一代温州人一般都像傅永乐夫妇那样,在美国白手起家。“美国纽约温州同乡会”副会长叶兴隆先生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40多年前他刚来美国的时候,在外国人开的旅馆里当厨房小工,每个星期的工资只有75美元。但那时候,在美国只要能吃苦还是比较容易赚到钱的,不像现在因为有许多墨西哥移民与中国人竞争,钱不好赚了。叶先生说,那个时候,他看到有同乡花两三千美元买了汽车,非常羡慕,于是也下决心要混出个样来。他靠省吃俭用积累了第一笔创业资金,投资开了一家餐厅。这家餐厅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比较有钱的犹太人,生意一直不错,叶先生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汽车。后来他开始从事进出口生意。在开了20多年贸易公司以后,他像傅永乐夫妇一样涉足房地产。叶先生说,房地产是最好的投资方式,上世纪80年代,纽约的房地产价格5年就能升值一倍,好的时候3年就涨一倍。比如,他1983年花了40万美元买了政府拍卖的位于布鲁克林的一处面积达7万英尺的货仓,现在这个货仓已值1000万美元。他把1万英尺的地拿来建了一座庙,一方面为当地的华人提供一个上香祈福的场所,一方面也可以免交这1万英尺地的地产税,一年就省下了大约2万美元。其他6万英尺的地他都 租了出去,这样他只要坐收租金就行了。
  当然,也有很多温州人来美国很多年,虽然埋头苦干、省吃俭用,最终也没有发财,不过他们的生活仍然很充实。很多老一代温州人不是直接从祖国大陆来美国的,而往往是从香港、台湾以及欧洲国家辗转来到美国。瞿玉叶女士就是先到了香港,在那里给英国人当了几年保姆后,于1973年来到美国。她现在给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个新闻播音员当保姆,负责收拾她4层楼的房子,并给她作美味的中西餐。新一代移民发展迅速
  在美国,温州人的生意遍布到大如超市,小如地摊,他们刻苦耐劳、团结互助、深谙商机。
  纽约法拉盛人气最旺的超市,老板几乎是清一色的温州人。这些超市老板中,有的三四年前还是路边摆摊的小菜贩,他们经过自身的艰辛努力与凭着对商机的敏感,捉住机会一举成功。吸引最多各地客商光临的华埠坚尼路两旁的商店,有超过一半的业主是温州人。那些推着小车穿街走巷销售VCD的温州女移民,是警方感到头疼的“游击队”。人们对温州人这样的经营之会”,没有利息,完全是一种互助行为。还有一种“活会”,就是从建会那天开始的第三个月起,在每月的某一天,所有入会的人集中到会主家里,以招标的方式确定当月谁拿回入会款和相关利息,直到所有会员都拿回自己的本钱和利息为止。
  这种独特的融资方式把很多温州人推上了老板的位置。他们在“中国城”旁边的“小意大利”开了很多礼品店,“蚕食”周边的商业地区,还在与曼哈顿一河之隔的皇后区法拉盛开了很多大型超市,“鲸吞”韩国人的地盘。近几年来,在皇后区和布鲁克林等区,几乎所有新兴的大超级市场都是温州人开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很多温州人在经营超市,但他们相互之间非常团结,从没有发生过恶意竞争。2002年9、10月间,在法拉盛的“瓯江”、“中国城”不口“新中国”等几家大超市还联手举行了抽奖活动。
  温州号称“中国鞋都”,移民纽约的温州人自然也将这一特色带到了纽约。2002年元旦,奥康在纽约开了首家国外专卖店。之前的2001年,温州的康奈鞋业也在纽约开了海外第二家专卖店。另外,50多岁的温州人林先生甚至将触角伸向了娱乐业,他相信温州人在这一行里也能找到新天地。
  针对温州人在纽约逐步扩展商业地盘的形势,有人戏言,不久的将来,温州人移民纽约后“男人开餐馆,女人做衣裳”的情景会成为过去,而“北京人在纽约”的说法恐怕也应当改成“北京人和温州人在纽约”了。在国内还是去国外创业
  1984年出国的袁诚信已有很多成就了,当说到是出国创业还是在国内创业更好时,他说:“看你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从财富的角度看出国的人都是白手起家,人生地不熟,为了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花费了大量年月,而在国内则因为有相对较好的基础,起点高,容易致富。我现在回温州一看,亲友们里面,个人财产上比我多的,有的是。”
  从自身的提高来说,国外的文明可以使生活质量得到更大提高则是肯定的。
  袁诚信原在温州市歌舞团工作,受体制制约,歌舞团处于半瘫痪状态。做点小生意,没有满意的收获。他想到10多年前就在荷兰开餐馆的表姐,打定主意要出国。1984年,24岁的她好不容易办妥手续,以投亲靠友的方式出国了。
  从1984年到1992,她就象很多刚到国外的华人一样,扎进当地中餐馆打工,每天工作12小时,生活极为简单、机械,令她满意的是收入高,一个月1500荷兰盾,当时相当于1200元人民币,当时他在国内一个月的工资才35元。为了赚钱,为了生存,他一直在坚持不懈。
  1992年苦熬多年的袁诚信开起了自己的餐馆,自己当上了老板。在国外当老板不是在国内那样当甩手掌柜的,自己也要象雇工那样干活,甚至更忙更累,但这样他也高兴。
  同一年,他被批准加入荷兰籍。
  1995袁诚信年到荷兰的餐馆业渐趋饱和,便把餐馆交给随后出国的妻子打理,自己做起了中荷贸易。1997年,他又做起了花卉产业,开了荷兰华人种植花卉的先河,并回国投资,在温州和宁波买下百亩花木基地。
  国外放不下,国内舍不得,于是有的温州海外人便国内国外兼顾,往返于国外与国内之间做起了生意。
  80年代就去意大利闯天下的潘定桂,至今不愿加入意籍,宁愿长期持有该国的居留证。潘定桂刚去意大利时,从在餐馆打工,到自开餐馆,再到创办中国货商场、华侨饭店,一步步崛起于意大利华人圈,1996年成为威尼斯地区华侨总会会长。
  由于潘定桂事业成功,他经常受到访意的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高官接见。1998年,他作为侨领被邀请回北京参加国庆活动,这些都令他很骄傲。潘定桂说:“按条件,我完全可以入籍,但我愿意拿长期居留证。现在我在做意中贸易,经常国外国内两头跑,入了籍,回国护照签证有时间限制,很麻烦。居留证方便,自由来去。更重要的是,我有叶落归根思想,虽然意大利各方面条件都比国内好,但老了以后,总想回到温州定居。”
其他文献
到达北京首都二号机场时已经是晚上了,飞机上只有亚洲面孔的人戴着口罩,法国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都如以往一样,带着法国人的礼貌与矜持。他们似乎没受任何影响,也没有人戴口罩。吃饭的时候,我把口罩摘了,吃完饭,再戴上。N95口罩勒得我耳朵生疼,趁人不注意,我把它拉到下巴颏,用飞机上的毛毯盖住半张脸,呼吸终于顺畅起来了。这唯一的一只N95口罩,还是北京雾霾时我买的,当时顺手带了一个到国外,没想到现在用上了。等
期刊
蒋寻是艺术院校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今天为了完成摄影课上老师留的作业,不得不起个大早,而且这次作业的主题竟然还是《那年冬天的我们》。蒋寻心想,你不能因为这是冬天就让拍那年冬天啊,拍宿舍的冬天生活不挺好吗?12月的北京不是很冷,却寒风刺骨。蒋寻裹紧了身上的羽绒服,抓着已经跨在身上的相机包,这可是摄像学生的根儿啊,更何况这个相机还是那年……想到这,蒋寻摇了摇头,打起精神,准备走过天桥,选一个不错的街景应
期刊
当我提笔写下  四周的风云在高空凝聚  夜半沉寂的天空  没有风 仅有人群  从一辆辆闪着灯光的车里落下  嘈杂的音响被人打开  放出 X射线β射线α射线γ射线  无数的喊声从前后左右涌来  时间像偷了懒 难以挪动的身体  门前蜷缩着两三只小猫  眯着 半睁着 瞪大的双眼  无神 盯着前方阴暗之所  蝙蝠叫嚣着飞过  扑棱棱的 天空飘下雪花  清冷的大街挤满了残渣  上帝的头皮屑无人打扫  堆滿了
期刊
我和梨落是在日本重逢的。那年的春天,我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东京的大学,并同我的女友雪利一起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处两居室生活。其实当时多为避开国内一些厌倦又无可逃避之事。  我和梨落偶尔会见面,见面的地方,总是葛西。女友向来倚赖我,此次来到日本,更是直接辞去了工作陪同。为她心里的安全感,我总没有向她道明与梨落的见面。梨落对于和我的见面也并不甚热心,如此,偶尔断续,也不刻意。可是,我总是想见她。这十年间翻滚心
期刊
历来被称为“天下文枢”的南京,这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个世界“文学之都”的中国城市,在我们看来,既是对这座到处散发着文学气质的江南名城的肯定,也是对当下我国建设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指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已成过去;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又如影隨形,各种各样的神秘主义、宗教信仰和极端思潮又有可能重新出现。这在美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
期刊
游灵谷寺  灵谷寺的禅林道上  碰到一只松鼠,  和它对视时,尤不怯生  靠近并不退避  有孩子说,  “它刚跳到了人的身上。”  我走远,它仍伫立着  连同它转经筒一样的尾部。  一道光照着  我骇颤的心事  走到放生池  梵音不减  荷花低垂至水面  世间倾斜如荷叶,我往后一退  生怕心事落入水中藏地阿玛拉  有几样风景,我未曾见过  崖壁上的斑鸠巢  黑蝙蝠滑翔的山穴  老阿玛拉愈走愈远的冈
期刊
河  一条河,当它流过晚上九点半的伦敦时,它叫泰晤士河。当它从我的面前流过时,它仍然叫泰晤士河。我在离河岸很近的地方,但我却不在伦敦。具体地说,这条河流过了我的窗前,我的窗户却不是伦敦城里任意一扇窗户。  我在哪里与一条流动的河相比,一点也不重要。我在哪里重要的话,泰晤士河就不会在我面前流过,我也不能言之凿凿地说这条河所在地是伦敦。我可以说,一条河,当它流过晚上九点半的纽约时,它叫哈德逊河;当它流
期刊
布鲁诺·舒尔茨是那些寥寥无几的新晋大师之一——他曾经黯淡地存在于他的时代,在时间——这个伟大魔术师掸拂下,蒙尘的珍宝终于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艾·巴·辛格倾向于认为布鲁诺·舒尔茨有时像卡夫卡,有时像普鲁斯特。  1892年7月12日,布鲁诺·舒尔茨出生在波兰德罗霍贝奇(现在归属于乌克兰),一生没有离开过此地。父亲是名布料商人。他在当地一所学校担任美术教师,闲暇时间从事绘画和写作。1941年6月德国入侵
期刊
家在宜兴湖父的廿三湾脚下,紧邻涧河。静下心来看从廿三湾竹林深处流下的水,总觉得它很神秘。  家门前一条丈余宽的村道通向对岸的村道,途经涧河时,没建桥梁,而是用块石、混凝土浇筑了一条大坝。坝的上游已被山间冲刷下来的卵石填平了,而下游则被溪水冲出了一汪碧潭。据说,那坝也上了年纪,是在“农业学大寨”时造的。这坝平时是路,但村子里的人到对岸山上砍竹、挖笋、侍弄自留地时,总要赤脚蹚水而过。这坝给我留下了太多
期刊
幻灭从来是一个沉重的主题。当幻灭的故事,事涉青春的失落与绝望时,就更令人沉痛了。在当代许多与校园相关的故事中,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2017)与胡迁《大裂》(2017)是两本尤为引人关注的小说。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部台湾小说,讲述了少女房思琪遭受补习学校语文教师李国华性侵而精神分裂的悲剧故事。房思琪有一个俄罗斯套娃般的大姐姐许伊雯,她们遭受了不同的苦痛,也有不同的归宿——许伊雯承受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