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侣行II》签名售书的现场,张昕宇和梁红被人群淹没了,270斤的标志性体重和1米75的大高个,都没那么显眼。他俩太像我们身边每一个熟悉的普通人,又的确干了一些不太普通的事儿——自行探访索马里、切尔诺贝利,在极寒的奥伊米亚康求婚,又成为第一对驾驶帆船去南极结婚的中国人。
12月14日,“侣行者”来到南京举行分享会。当天室外接近零度,梁红穿着大红色的冲锋衣,背着双肩包,素面朝天,和丈夫张昕宇准时出现在升龙天汇的售楼处,仿佛是从那条开往南极的“北京号”帆船上刚刚走下来,就来到活动现场。
从小有成就的生意人,到全心全意的“侣行者”,张昕宇和梁红用3天时间做了这个决定。两人的环球旅行在优酷播出后,成为新的“全民偶像”。“这是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他们说:“毕竟,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一场‘侣行’,但不是人人都能负担一场‘侣行’。我相信你们在路上的微笑和眼泪都是真的,但脱离了当时的情境,回到了现实生活里,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又是如何面对心灵的纯洁,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在活动现场,这个有点“哲学”意味的问题,被一个女大学生抛了出来。这大概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这对获得了4.2亿次视频点击量的“侣行者”,究竟是如何走了那么远的路,做了很多人想做却又没能做到的事。
在过去2年的时间里,张昕宇和梁红,先后前往索马里探访难民营,去切尔诺贝利感受核辐射,在奥伊米亚康零下53度的天气里露营,在马鲁姆火山里垂降靠近岩浆,当然,还有开着帆船从中国出发,途径数十个国家,直到抵达南极,举行婚礼。
就像是刚从船上走下来的一样,张昕宇带着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时的微笑和诚恳,回答现场的每一个问题,即便是面对开销、困难这类严肃的问题,他也有着北京人抖包袱侃大山的“贫”。紧跟在他身边的梁红,在大多数时间都微笑而安静,只在张昕宇回答完问题后,才轻声地进行补充。
张昕宇并不隐瞒这一路的高额开支:“从计划出行到现在,已经花费了3000万元。”这其中包括他那条著名的“北京号”帆船。作为目前全球21条配置最高速度最快的帆船之一,即便是二手身价,“北京号”也超过了1000万元。
张昕宇也有遗憾。长达10年的“侣行”计划整体预算高达9000万元,但他依然有很多东西买不起。比如在马鲁姆火山想测量物理数据和化学分析,但带去的设备太次,还没打开就坏了。再比如想测量百慕大地球物理和声纳数据,但设备实在太贵:“几乎每一步都有取舍和选择。”
他一再强调,旅行的路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玩的。”张昕宇开玩笑,6岁时认识4岁的梁红,兜里揣5分钱买冰棍酸梅粉,俩人也会在幼儿园附近转悠,那就是“侣行”的开始: “我俩每个月只有二、三百块钱的时候,也会骑着小摩托到处旅行。”
他们也有过很“有钱任性”的玩法。按照张昕宇的话说,“侣行”之前,他们已经把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玩了个遍,“旅游”所能去的地方都去过了,:
从四川回来之后,他俩用3天的时间,决定改变生活状态,实现旅行的梦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专门去度假胜地,住特色酒店,比如这个因为酒店洗衣服的特殊味道,那个是客房服务,下一个是因为再次入住能叫出我的名字。”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长达8个月的航海旅程中,没有住过一次酒店。《侣行II》的书中写道,在从白令海到荷兰港长达2个月的旅途中,因为缺乏淡水无法洗衣服洗澡,包括梁红在内的所有船员,不断把之前的脏衣服颠来倒去的穿,“整条船上都弥漫着一股味儿”。
时间和经历在女性身上留下的痕迹似乎更加明显。和2013年年初《侣行》第一季在索马里时相比,经历了8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和9个月的陆上旅途后,梁红除了头发长长,皮肤变得黝黑,眼角的鱼尾纹在镜头前,也变得更加明显。
这并不是他们付出的唯一代价。为了这场侣行,张昕宇和梁红倾其所有,破釜沉舟。
旅行不是“说走就走”
“2004年到2007年之间,要是一年没挣到一千万,我这一年就算白干了。”这是张昕宇和梁红2008年之前的生活状态。1996年,拿着退伍发的2万元,张昕宇开始了自主创业。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们造过豆腐机,卖过羊肉串,摆过地摊……他们最终定格的职业是珠宝加盟商。根据《侣行》节目的介绍,这是他们保持至今的工作身份。
像无数次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2008年对他们而言,是一个转折年。因为亲赴汶川地震救灾,张昕宇和梁红受到强烈的刺激,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从四川回来之后,他俩用3天的时间,决定改变生活状态,实现旅行的梦想。
现实的物质基础是孕育“侣行”的土壤,但同时也是羁绊。“毕竟很多员工跟了我们多年,不能因为我们去实现梦想,就让人家丢了饭碗。”他俩随后将多家公司收缩、关闭、打包出售:“现在只留下一家公司,找了个靠谱的合伙人。”张昕宇打了个比方:“如果以前能挣10块钱,现在就挣3块钱。但这就是看愿意为这事儿,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他们不赞同很多人因为被房子、车子、工作捆绑而无法远行的说法。“这是借口。”张昕宇认为旅行有很多种,未必卖房卖车才能做到,也未必非要做到他们这样:“但愿意守着这些,只能说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这些更被看重。
他们也不认为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们看到的节目时长是2年,但从2008年计划侣行至今,已经有7年。”为了能够安全实现侣行的梦想,张昕宇和梁红先用5年的时间,进行各种准备,包括掌握各类交通工具的驾驶技巧,潜水技能的训练,以及各类知识的储备。连买船这件事儿,张昕宇都是先从造船开始学:“得先了解船,了解目的地的海况地貌,才能知道买什么船。”张昕宇笑称,现在除了“神舟”不会开,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交通工具,他全都学了个遍。 尽管已经花了3000万元,被很多网友艳羡地称为“土豪”玩法,但张昕宇和梁红认为自己还是在“穷游”:“把钱用在哪儿,也是一种选择。有的人选择把钱花在住宿、享受和消费上,我们选择把钱用在安全保障上。”
途径全球100多个国家,其中不乏一些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但最终整个团队都完好无损地返程,张昕宇和梁红承认,也许的确有幸运之神在眷顾他们,但这也是他们做了极度细致而精确地准备之后的回报。
在索马里摩加迪沙的探访过程中,他们配备了一挺重机枪和五支AK47,以及13个当地安保的终极配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Hillbrow的上海楼里,他们预先算好了毒贩外出甚至起床的时间,带着预备役警官,在楼里逗留了12分钟,几乎精确到秒,才能全身而退。
“后来有人看了节目,冒冒失失进了楼,不出意外地被抢得连内裤都不剩。”张昕宇说,对侣行中危险代价的计算,和拥有庞大知识储备,才能将危险降到最低: “就像在摩加迪沙,只有高配置的枪支和安保,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因为想袭击的人,同样会计算代价。”
不过,他们甚至想得更远,也更加严重。除了把公司的预期收益都算在了侣行计划内,还预留了一笔150万美元的赎金。“就是给万一遭遇绑架留着的。”要是超过这个数呢?“那就撕票吧!”张昕宇不忘耍贫。
谈及路途中可能面临的生死关口,即便做了万全准备的梁红,也没有直接回答: “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要承受相应的代价。”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由于是侣行团队中唯一的女性,虽然在大多数时间里,梁红不需要承担太多重体力活,但因为身体素质的差异,她也许是团队中最受折磨的一个。在8个月的航海旅途中,梁红始终饱受晕海、晕船的困扰。连张昕宇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都不得不承认,仅有的两次想要放弃,都是因为梁红:“一次是在北太平洋风暴带,修补好受损船只后,我看见她躺在地板上,被来回颠簸的船撞得东倒西歪。”另一次,是在从南极出来之后,遇上的“杀人西风带”:“她从甲板掉进舱内地板,一直输着葡萄糖,处于半昏迷。”
有些挑战则是无形的。由于2012年前往切尔诺贝利受到了核辐射,这对今年刚刚在南极完婚的新婚夫妇,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都不能生育。直到2017年,那也是他们10年侣行计划的终点。到那时,已经38岁的梁红,要面临成为高龄产妇的风险。
“做任何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要看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了。”梁红说这话时,语气平静而缓和。
当然,这一路,除了代价,还有收获。不仅收获了一路的风土人情,还有心态上的变化。“最大的改变,是心态变得平和,不那么较劲了。”
他们不断提起在索马里遇到的一个男孩。因为遭遇了一场爆炸,男孩的家人全部丧生,他自己的腿部也被炸伤。当张昕宇和梁红遇见他时,男孩受伤的腿已经爬满了蛆虫和蚊蝇。然而他依旧冲着张昕宇和梁红微笑,这让他俩大为不解。
“至少我还活着。”男孩说。这句话,被他俩记在了心里。
按张听宇的话说,自己做生意时还经常容易发脾气,暴躁易怒,这和如今能在活动现场一直平静作答,并且时常主动缓和气氛的他判若两人: “很多事一下就看更清楚了,也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他说,梁红总有一句话挂在嘴边:“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他们也不再提“征服自然”这样的话。前往南极之前,在制作的小宣传片里,还嚷嚷着要挑战大海,征服大海。走了一路之后,自然的力量,一度让船员们畏惧,甚至退缩。担任摄影和船员工作的曾乔说,对自然的力量感受得越多,才越知道什么是害怕,懂得要去敬畏自然。“所谓的征服和挑战,都只能对自己。”
改变的还有他们的家人。“侣行”的开始,除了一心一意跟着他的梁红,张昕宇遭遇了家人的反对和不理解;除了不理解“为什么放弃好好的生意不做开始到处玩”,还有对两人安危的担忧。“直到他们看着我们做各种准备,知道我们不是拿自己开玩笑,才慢慢变成理解,支持,甚至参与。”在进行后两季的侣行计划时,张昕宇的母亲甚至主动提供意见,参谋撤离路线。
在进行了各种“极地”探险后,下一步,侣行会去哪里?
“第三季我们会探寻阿拉伯世界,寻访16个阿拉伯国家,从中国出发,西行到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结束。”选择这条路线的原因,是张昕宇“好奇每天出现在新闻里的阿拉伯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在此之前,2014年的12月底,张昕宇和梁红会先返回帆船停靠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继续航海旅行。张昕宇说:“可能去大西洋,也可能去百慕大。梁红说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
12月14日,“侣行者”来到南京举行分享会。当天室外接近零度,梁红穿着大红色的冲锋衣,背着双肩包,素面朝天,和丈夫张昕宇准时出现在升龙天汇的售楼处,仿佛是从那条开往南极的“北京号”帆船上刚刚走下来,就来到活动现场。
从小有成就的生意人,到全心全意的“侣行者”,张昕宇和梁红用3天时间做了这个决定。两人的环球旅行在优酷播出后,成为新的“全民偶像”。“这是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他们说:“毕竟,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
“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一场‘侣行’,但不是人人都能负担一场‘侣行’。我相信你们在路上的微笑和眼泪都是真的,但脱离了当时的情境,回到了现实生活里,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又是如何面对心灵的纯洁,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在活动现场,这个有点“哲学”意味的问题,被一个女大学生抛了出来。这大概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这对获得了4.2亿次视频点击量的“侣行者”,究竟是如何走了那么远的路,做了很多人想做却又没能做到的事。
在过去2年的时间里,张昕宇和梁红,先后前往索马里探访难民营,去切尔诺贝利感受核辐射,在奥伊米亚康零下53度的天气里露营,在马鲁姆火山里垂降靠近岩浆,当然,还有开着帆船从中国出发,途径数十个国家,直到抵达南极,举行婚礼。
就像是刚从船上走下来的一样,张昕宇带着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时的微笑和诚恳,回答现场的每一个问题,即便是面对开销、困难这类严肃的问题,他也有着北京人抖包袱侃大山的“贫”。紧跟在他身边的梁红,在大多数时间都微笑而安静,只在张昕宇回答完问题后,才轻声地进行补充。
张昕宇并不隐瞒这一路的高额开支:“从计划出行到现在,已经花费了3000万元。”这其中包括他那条著名的“北京号”帆船。作为目前全球21条配置最高速度最快的帆船之一,即便是二手身价,“北京号”也超过了1000万元。
张昕宇也有遗憾。长达10年的“侣行”计划整体预算高达9000万元,但他依然有很多东西买不起。比如在马鲁姆火山想测量物理数据和化学分析,但带去的设备太次,还没打开就坏了。再比如想测量百慕大地球物理和声纳数据,但设备实在太贵:“几乎每一步都有取舍和选择。”
他一再强调,旅行的路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儿”。“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玩的。”张昕宇开玩笑,6岁时认识4岁的梁红,兜里揣5分钱买冰棍酸梅粉,俩人也会在幼儿园附近转悠,那就是“侣行”的开始: “我俩每个月只有二、三百块钱的时候,也会骑着小摩托到处旅行。”
他们也有过很“有钱任性”的玩法。按照张昕宇的话说,“侣行”之前,他们已经把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玩了个遍,“旅游”所能去的地方都去过了,:
从四川回来之后,他俩用3天的时间,决定改变生活状态,实现旅行的梦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专门去度假胜地,住特色酒店,比如这个因为酒店洗衣服的特殊味道,那个是客房服务,下一个是因为再次入住能叫出我的名字。”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长达8个月的航海旅程中,没有住过一次酒店。《侣行II》的书中写道,在从白令海到荷兰港长达2个月的旅途中,因为缺乏淡水无法洗衣服洗澡,包括梁红在内的所有船员,不断把之前的脏衣服颠来倒去的穿,“整条船上都弥漫着一股味儿”。
时间和经历在女性身上留下的痕迹似乎更加明显。和2013年年初《侣行》第一季在索马里时相比,经历了8个多月的海上航行和9个月的陆上旅途后,梁红除了头发长长,皮肤变得黝黑,眼角的鱼尾纹在镜头前,也变得更加明显。
这并不是他们付出的唯一代价。为了这场侣行,张昕宇和梁红倾其所有,破釜沉舟。
旅行不是“说走就走”
“2004年到2007年之间,要是一年没挣到一千万,我这一年就算白干了。”这是张昕宇和梁红2008年之前的生活状态。1996年,拿着退伍发的2万元,张昕宇开始了自主创业。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们造过豆腐机,卖过羊肉串,摆过地摊……他们最终定格的职业是珠宝加盟商。根据《侣行》节目的介绍,这是他们保持至今的工作身份。
像无数次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2008年对他们而言,是一个转折年。因为亲赴汶川地震救灾,张昕宇和梁红受到强烈的刺激,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从四川回来之后,他俩用3天的时间,决定改变生活状态,实现旅行的梦想。
现实的物质基础是孕育“侣行”的土壤,但同时也是羁绊。“毕竟很多员工跟了我们多年,不能因为我们去实现梦想,就让人家丢了饭碗。”他俩随后将多家公司收缩、关闭、打包出售:“现在只留下一家公司,找了个靠谱的合伙人。”张昕宇打了个比方:“如果以前能挣10块钱,现在就挣3块钱。但这就是看愿意为这事儿,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他们不赞同很多人因为被房子、车子、工作捆绑而无法远行的说法。“这是借口。”张昕宇认为旅行有很多种,未必卖房卖车才能做到,也未必非要做到他们这样:“但愿意守着这些,只能说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这些更被看重。
他们也不认为这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们看到的节目时长是2年,但从2008年计划侣行至今,已经有7年。”为了能够安全实现侣行的梦想,张昕宇和梁红先用5年的时间,进行各种准备,包括掌握各类交通工具的驾驶技巧,潜水技能的训练,以及各类知识的储备。连买船这件事儿,张昕宇都是先从造船开始学:“得先了解船,了解目的地的海况地貌,才能知道买什么船。”张昕宇笑称,现在除了“神舟”不会开,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交通工具,他全都学了个遍。 尽管已经花了3000万元,被很多网友艳羡地称为“土豪”玩法,但张昕宇和梁红认为自己还是在“穷游”:“把钱用在哪儿,也是一种选择。有的人选择把钱花在住宿、享受和消费上,我们选择把钱用在安全保障上。”
途径全球100多个国家,其中不乏一些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但最终整个团队都完好无损地返程,张昕宇和梁红承认,也许的确有幸运之神在眷顾他们,但这也是他们做了极度细致而精确地准备之后的回报。
在索马里摩加迪沙的探访过程中,他们配备了一挺重机枪和五支AK47,以及13个当地安保的终极配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Hillbrow的上海楼里,他们预先算好了毒贩外出甚至起床的时间,带着预备役警官,在楼里逗留了12分钟,几乎精确到秒,才能全身而退。
“后来有人看了节目,冒冒失失进了楼,不出意外地被抢得连内裤都不剩。”张昕宇说,对侣行中危险代价的计算,和拥有庞大知识储备,才能将危险降到最低: “就像在摩加迪沙,只有高配置的枪支和安保,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因为想袭击的人,同样会计算代价。”
不过,他们甚至想得更远,也更加严重。除了把公司的预期收益都算在了侣行计划内,还预留了一笔150万美元的赎金。“就是给万一遭遇绑架留着的。”要是超过这个数呢?“那就撕票吧!”张昕宇不忘耍贫。
谈及路途中可能面临的生死关口,即便做了万全准备的梁红,也没有直接回答: “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要承受相应的代价。”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由于是侣行团队中唯一的女性,虽然在大多数时间里,梁红不需要承担太多重体力活,但因为身体素质的差异,她也许是团队中最受折磨的一个。在8个月的航海旅途中,梁红始终饱受晕海、晕船的困扰。连张昕宇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都不得不承认,仅有的两次想要放弃,都是因为梁红:“一次是在北太平洋风暴带,修补好受损船只后,我看见她躺在地板上,被来回颠簸的船撞得东倒西歪。”另一次,是在从南极出来之后,遇上的“杀人西风带”:“她从甲板掉进舱内地板,一直输着葡萄糖,处于半昏迷。”
有些挑战则是无形的。由于2012年前往切尔诺贝利受到了核辐射,这对今年刚刚在南极完婚的新婚夫妇,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都不能生育。直到2017年,那也是他们10年侣行计划的终点。到那时,已经38岁的梁红,要面临成为高龄产妇的风险。
“做任何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要看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了。”梁红说这话时,语气平静而缓和。
当然,这一路,除了代价,还有收获。不仅收获了一路的风土人情,还有心态上的变化。“最大的改变,是心态变得平和,不那么较劲了。”
他们不断提起在索马里遇到的一个男孩。因为遭遇了一场爆炸,男孩的家人全部丧生,他自己的腿部也被炸伤。当张昕宇和梁红遇见他时,男孩受伤的腿已经爬满了蛆虫和蚊蝇。然而他依旧冲着张昕宇和梁红微笑,这让他俩大为不解。
“至少我还活着。”男孩说。这句话,被他俩记在了心里。
按张听宇的话说,自己做生意时还经常容易发脾气,暴躁易怒,这和如今能在活动现场一直平静作答,并且时常主动缓和气氛的他判若两人: “很多事一下就看更清楚了,也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他说,梁红总有一句话挂在嘴边:“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他们也不再提“征服自然”这样的话。前往南极之前,在制作的小宣传片里,还嚷嚷着要挑战大海,征服大海。走了一路之后,自然的力量,一度让船员们畏惧,甚至退缩。担任摄影和船员工作的曾乔说,对自然的力量感受得越多,才越知道什么是害怕,懂得要去敬畏自然。“所谓的征服和挑战,都只能对自己。”
改变的还有他们的家人。“侣行”的开始,除了一心一意跟着他的梁红,张昕宇遭遇了家人的反对和不理解;除了不理解“为什么放弃好好的生意不做开始到处玩”,还有对两人安危的担忧。“直到他们看着我们做各种准备,知道我们不是拿自己开玩笑,才慢慢变成理解,支持,甚至参与。”在进行后两季的侣行计划时,张昕宇的母亲甚至主动提供意见,参谋撤离路线。
在进行了各种“极地”探险后,下一步,侣行会去哪里?
“第三季我们会探寻阿拉伯世界,寻访16个阿拉伯国家,从中国出发,西行到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结束。”选择这条路线的原因,是张昕宇“好奇每天出现在新闻里的阿拉伯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在此之前,2014年的12月底,张昕宇和梁红会先返回帆船停靠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继续航海旅行。张昕宇说:“可能去大西洋,也可能去百慕大。梁红说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