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为宝贵的财富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犹如给了学生一把智慧的钥匙,能使他们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进发出智慧的火花,而兴趣是创新的先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用兴趣的磁铁来吸引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育,对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要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其次,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爱因斯坦说过:“热爱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聪明才智和潜在意识”。只有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他们才会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积极去追求、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课堂教学首先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2,培养学生创造性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1)、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受到各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性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进行突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具有拼搏、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并在实践中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我们把握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就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学校中多一份创造性学习,学生进入社会就多一份创新能力;学校中多一个创新型学生,进入社会就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才。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应结合听说读写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小组讨论,作文互改等,都是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第三、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聪明才智。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关键在教育机制,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
  第四、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了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因此,创造型学习要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第五、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以及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有机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们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面临经济时代的来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而语文课堂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壮大,有极其重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当然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略了“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做到真正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 人文素质    我国的学生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审美教育。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目前的初中物理课程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写作原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是一种倾诉,是一种交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抒写。而在考试作文中常见学生绞尽脑汁费劲心思才挤出一篇空洞乏味平淡无奇的文章来。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和学校里,接触面窄,对社会缺乏认识,觉得没什么东西可写,二是学生不善于捕捉自己现有生活中的浪花,有些有意义的事情当时没有记录下来就成了过眼云烟,等到作文时再回顾起来就有些模糊不清,叙述不详了。因此学生在考场上“巧妇难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对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怎样让学生在品读中有所思考,在感悟所收获?教师应能够引领学生发现文字的细节之处,沙里淘金,找准切入点,或读中思考,或读中感悟,或读中想象,或读中体验。给学生顿悟和惊喜,让其领略和享受母语的精妙无限与魅力无穷。    一、重点字词处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被称为“锻炼人的思维体操”。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启迪学生的思维去积极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分强调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思维训练,较少考虑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性,不利于作为人整体和经验,更要有必要的外部剌激与学生内部条件形成恰当差距,使其产生“空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
刚参加工作时,我指导学生作文总离不开辅导资料上的例文;为应付考试,甚至自编几篇“范文”,以便学生在考场上灵活裁剪;只顾着语言形式如何华丽,不太管文章内容是不是老调重弹。我那时还教小学,学生一写《上学》,基本上都这样开头:天空瓦蓝瓦蓝的,万里无云,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花儿向我点头,禾苗向我招手(其实我们这没水稻的)。要是写“好人好事”,一般都是这样的情节:放学路上,有一位老奶奶过马路,一不小心
学困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是学校和班主任最头痛的大事。学困生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学校及班级工作的好与坏,更关系到班级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和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于本县第一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兼班主任共同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现谈几点体会,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尊重学困生,保护自尊心    学困生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高中学科教师德育功能发挥的必要性进行简要梳理,然后提出高中学科教师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途径。  [关键词]墒中学科教师 德育功能 发挥    德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教育话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高中阶段的德育实践时,却常常对其结果有诸多的不满与遗憾。无庸置疑,我们国家对中学的德育工作是重视的,从德育目标的确立到德育内容的规范,从课程的设置到德育队伍建设,但与如此巨大的投入相比较,
当前,在中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学习无兴趣的现象,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思进取;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有的甚至视学习为沉重沉重的负担,认为是家长或教师逼迫自己进行学习,在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对抗心理。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自信,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树立自信、自尊和自立的学习品质呢?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加强与学校德育
【摘要】外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外语教学法中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很多,课堂的效果如何是外语学习和教学的核心。本文主要通过对相关外语教学法的分析,就外语教学中如何处理“显性”和“隐性”教学关系,更好的提高课堂学习和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显性;酶性;课堂教学    引言    对语言和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形成。结构主义把语言看作是由结构上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