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站台

来源 :散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qi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车站离我们村直线距离也就一里多,如果不是梁顶土丘遮挡,一眼就能看见。火车站是村庄的一部分,和自己的腿一样, 我们与外面的世界一下变得很近了。外地人若问:你是哪个村的?村人生怕别人记不住:火车站火车站,和俺村紧挨着!问的人呀一声,眼里异光闪烁,而村人一得意就忘了告人家村名。三舅那年相亲,第一句话就说,俺在火车站当装卸工!这话是姥娘教的。不多日,三舅就把三妗娶回家了。
  家了。长长的站台,大块的水泥板上都有菱形图案。数学老师讲几何图形时,我觉得菱形特别好,直来直去,有棱有角,不像圆呀椭圆呀油头滑脑。绿色的铁皮火车咣当咣当停靠在站台边上了,车门的踏板正好与站台齐在一个平面,布鞋、军用球鞋、很少的皮鞋、极少数的高跟鞋,轻松踏上布满菱形图案的水泥站台,好像格外踏实。
  从车厢出来,隔十几步远,迎面石砌高墙怀着十三级台阶,五六个人一字并行也互不磕碰。上去又是一个平台,平台上也铺着菱形图案的水泥板,候车室就端坐在上面。候车室比村里拆了的龙王庙宽大多了,大门大窗,墙面喷成了土黄色。屋顶中间的三角形女儿墙,刻着鲜红的人民铁路路徽,十分耀眼。村干部觉得候车室的女儿墙雄伟壮丽得不行,革委会屋顶也照着仿做了,可上下左右,瞅来瞧去,怎么瞅也不雄伟,怎么瞧也不壮丽。比例不协调也就罢了,三角形女儿墙光秃秃、空落落的,像丢了魂似的。刻不来什么徽,刻个五角形总该可以吧? 但就是什么也没刻,这实在是一个严重的疏忽。
  对我而言,候车室门口四姑娘卖的瓜子最具吸引力,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香的瓜子。我能吃出的味道也就茴香、花椒、大料等三五种, 然而这瓜子号称“十三香”,其余的滋味竟一直未能品尝出来。或许因为这十三香瓜子名气太大, 就敢欺客,卖时从不用秤,一个硬纸糊得形似粮仓的容器,一粮仓要一毛钱。瓜子相互支架着,她才不给你摇一摇呢。好不容易满仓了,四姑娘又硬是用食指肚将尖出的部分抹平了。瓜子唰一声倒在我们衣襟上,又发现粮仓里还垫着厚厚的硬纸板。若掌心的钢镚不足一毛, 她就大量往出倾倒,那情景实在惨不忍睹。每当这时,我们会瞅见她皮肉松弛的腕上戴着碧绿的玉手镯,就觉得应该叫她四老太,就怀疑她一定是地主资本家的姨太太。后来形势紧了,镇里的基干民兵将她赶回县城,当资本主义尾巴割了。上中学路过火车站,嘴里不由得会生出满口的津液,看到候车室门口总是空空荡荡的,也就尽量想四姑娘的好, 有几次她好像也多抓了一小把,那纸壳容器也尖尖的成为过真正的粮仓。
  候车室里还有一个小卖部,糖果烟酒与县城的种类和价钱差不多,唯有三尖既便宜又好。不仅面积大一圈,而且糖多油大,又全是白面,不像县城的总掺玉米面。焦黄焦黄的表皮上,浅浅的凹下去几道白线,构成了我喜欢的菱形。我总是顺着斜线掰,其中几个完整的菱形,这块是姥娘的,那块是妈的,另两块是大舅和三舅的。这样,既不偏三也不向四,剩下的边边角角虽统归我了,也不显得多贪多占。至今我都坚信,三尖上那些浅浅的斜线,就是用来使分吃时可轻易做到公道。也许正是因为这些, 大人孩子一旦攒了几个闲钱,都会到火车站来买。但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你得有全国通用粮票。又比如,每次从火车上抬下来的三尖就那么一小纸箱, 所以必须把握好客车到站的时间,你倒是提早排队等了,圆下巴小眼睛的王师傅却说,散了吧散了吧,今天没接上货,一脸幸灾乐祸的样子。
  老舅见过很大的世面,他在绥远甚至俄罗斯做过生意, 曾经十分花天酒地,自然能品出烧酒的好赖。他咂咂嘴说,磨脑白那酒,糟味太重,小沱,你给老舅到火车站去打了来。老舅一直认为那酒是从火车上运过来的,当然会好。老舅的票票总是新新的,他常趴在村供销点的柜台等着换新票票, 好像新票票比旧票票值钱似的。有人捉他大头, 换一块的新钱多要他五分,他也会摇摇头认了。他边说边从怀里掏出一把锡质的扁壶,上面刻着奇奇怪怪的洋字。我把扁壶和六毛钱举给王师傅,硬声硬气道:买四颗水果糖,其余打酒! 王师傅的小眼睛对着我们眨几下,终于抄起酒提子,开始抱怨老舅,这壶嘴小他妈的!上次老舅摇了摇锡壶, 觉得分量不够,我实说了,给你跑腿还挣不来两颗糖? 这次因为和牛牛两个人去的,自然需要多买两颗, 锡壶里晃荡的声音就明显比上次剧烈。牛牛说,这还不好办?就对准壶口滋了一小股尿。老舅晃晃,动静不大,眯着眼细品,咂咂嘴,这世风日下的,火车运来的酒还掺水?
  村里大人小孩,都把绿铁皮的客车叫菜花蛇,拖着黑车皮的货车叫黑乌蛇。孩子们鼻子灵,黑乌蛇擦着村边驰过,有时会撒下一路异香,大家就跟着村里的装卸工往火车站跑。黑乌蛇停在货场,十几节煤车的后面挂着几节闷罐子货车,浓稠的异香就是从那儿散布出来的。铁车门哗啦一声撕开,里面一层一层,挨挨挤挤,全是柳条篓。有人说是苹果,有人说是梨,也有人说是香瓜,猜后一种的受到了众人的耻笑———他忘了季节,天都有些凉了。 装卸工的任务是要将其中一节闷罐车里的果篓, 搬到另一道铁路上停着的空闷罐车上,随后发往不知是哪里的地方。开始,装卸工只是将掉到地上的苹果给孩子们解馋,实在不够分时,才从篓子里掏几个出来,尽量做到公平分配,但看到孩子们黄嘴鸭似的张着的小嘴和鸡爪似的高举着的小手,不知谁就动了恻隐之心,失手将肩上的果篓真的就砸在地上。哇哇一阵乱叫,所有的屁股顷刻间就覆盖了四处乱滚的苹果,口袋、兜肚都沉甸甸的了,地上的烂果也全吃光了。那一天,全村的房舍中都填满了奇异的果香。
  填满了奇异的果香。我还记得候车室北面有几排平板房,有一个穿白连衣裙的小姑娘,会从那儿飞成洁白的蝴蝶。轻巧的白色凉鞋总是腾挪在一根铁轨上,永远也不会掉下来。裙上黄色的碎花, 清新得像河滩上的蒲公英,就那样含珠带露,盛开在我们村学校的小操场上。她是学校唯一穿裙子的女生,尽管她父亲不一定高举信号灯或扳道岔,她也从没穿过打补丁的红棉袄,但我们却一致把她当成了铁梅。男生厕所的墙上写满了铁梅,还画着一些图案,打了许多。
  候车室经常放映电影, 里面阔大无比,人们一说话,嗡嗡嗡的,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像描了厚厚的毛边。不用挂幕布,放映机直接将画面打到侧面没窗户的白墙上,人的头发丝清楚得一根是一根。记得一个罗马尼亚的电影, 其中有个场景,一个男的头痛了,弱弱地问另一个年龄稍大点的阶级兄弟,你有阿司匹林吗? 想不到这位阶级兄弟却恶狠狠地说,回家找你老婆去取吧!男生们总拿这两句台词对着铁梅阴阳怪气地模仿,当说到“老婆”这两个字时,都把眼光齐齐聚到铁梅身上,窃窃坏笑一阵,终于耐不住,哄一声就鸟兽散了。
  最后一次见铁梅是二十多年以后了。她一手提着拉杆箱,另一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起大腿侧的黑色长裙,正从火车站的台阶上往下走,我看见她脚踝处有一只蓝色的蝴蝶刺青。恢复高考后,她连个中专也没考上,同学聚会也从不参加。从同学间传递的消息得知,她曾在省城火车站给人照相,结识了一个男孩,那年严打,男孩被抓,公安人员在她的住处搜出了一些赃物,作为窝藏犯她也被判了刑。我和她在站台上相对而立,突然觉得脚下那菱形图案变得像刀片一样锋利。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题打破沉默,就问了句:还记得“你有阿司匹林吗”? 想由此破开话题,好接下来和她道声歉。意外的是,她突然朗声大笑:“回家找你老婆去取吧! ”我也哈哈笑了起來,和她的笑声缠绕在一起,压住了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和她道歉显然是多余了,她并不需要。貌似恶狠狠地耍流氓,其实并没有什么恶意,喜欢极了才背地里比着下流。女生不也骂男生死呀什么的,这里面其实也暗含着喜欢的意思,至少也是不怎么讨厌吧。
  么讨厌吧。车窗里她挥动的手臂渐渐模糊,火车很快融入了远方的浓雾之中。等我再回到故乡的时候,我不知道她,儿时的铁梅,又往何处去了。
其他文献
无畏  “不是我的功劳,”说这话的人,那天夜里爬上杰瑞街的消防梯,拿走了一枚延时炸弹,“我只是碰巧不怕而已。神经大条吧,大概。”不过,地方行政官没有为他请赏,反而坚称身为平民私自挪动一枚延时炸弹,实属违法——炸弹有可能爆炸,遂对他处以一百镑罚款。“我本想把那该死的东西扔进圣詹姆斯公园,”此人解释道,“我把它放在一座已然损毁的教堂后面。我认为那儿是最安全的地方——避开了人家的住宅。”然而,战争期间动
期刊
草坪上零星的橡树撑起一个个巨大的绿伞。绿意低沉的橡树叶,像极人的手掌,叶脉也酷似掌纹。数只麻雀从树冠中钻出,射向草坪。叽叽喳喳的麻雀像在交流、激辩和争吵,虽然急切,仍不忘在草间一顿一扬地啄食。麻雀蹦蹦跳跳,搞餐间娱乐,偶尔奓起羽毛,搞成毛茸茸的球状。麻雀是辽西常见的留鸟,它熟悉与人类交往的窍门。我试图接近它们,想看一看草坪里究竟有什么美味,但也只是把这个念头停留在意识中,没有付诸实践。麻雀会在你无
期刊
关于猫的一个传奇  朋友M君急火火地跟我说:“真的,大虎肯定是飞走了,它怎么就能飞呢?你不说有啥奇事告诉你吗,这事够奇的吧。”  大虎是M君养的一只猫,今年十七岁了,按猫的寿限已到了耄耋之年。最近几天不吃不喝,M君非常难过,养了大虎十七年,早就把它当家里成员了。孩子们回来先不问她怎么样,放下包就去找大虎玩。大虎也着实可爱,只要是家里人一回来,它必定跑出来玩耍一阵,用各种欢快的动作来传递内心的喜悦。
期刊
谷羽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轻盈的小小一册,《白夜》。  读它,有一种身负中年但却误撞年轻梦的错觉。  美好又惆怅,惆怅又美好。  某些奇妙的夜晚,大约只有年轻的时候才能遇到。  某些作品,大约也只有年轻的时候才能写就,因为一颗心还没有为要抵御现实被迫长出深刻的厚茧,从而还保持着最初的稚拙敏感、最初的单纯脆弱、最初的鸿蒙天真。  极少数高于体温微微发烫的作品,如同精美易碎的青瓷,就这么小心翼翼地降
期刊
父亲第一次解放,才十六岁。那一年他成亲了。  父亲成亲是小事。这一年,却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一年,1949年。时间或者历史,一分两段。那些时时出现且无法替代的大词,都是从这一年算起的。  父亲是在这个叫赵庄的村庄给地主放牛,在地主家里成的亲。新媳妇是他姨家的闺女,大他三岁。解放(这里人都说“土改”)的时候,父亲就在这里分了土地和房屋。他的爹娘、哥姐都在百里外的潢川县种人家的地,父亲说是“帮人家”,也
期刊
故园  早春二月,江南大地上有一些地方乍暖还寒,残雪未消,罗店镇郊外的河畔,柳树已经萌发出了淡淡的黄芽,柳枝在春风里变得那么柔软,每一阵春风吹来,所有的枝条都会随风起舞。桑田里那些安安静静的桑树,也迫不及待地扬起一只只小小的“桑拳”,迎接那沿着小河赤足走来的春天。  1925年春天,刚满二十岁的乡村小学教员陈伯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自己苦心经营了数年的朱家宅国民小学,提着简易的行囊,走进了宝山县立第
期刊
陈皮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代药的食品,更是馋嘴的零食。潮汕人对陈皮的推崇,与广府不同,潮汕的陈皮跟新会的可以说完全不同。且搁置新会陈皮,我来侃一侃潮汕的出产。潮汕人一向藐视非本地出产——即使它名满天下,即使它有诸多优势,我们依然认为万般皆下品,只有自家高。我们能罗列的潮汕出产多了去了,陈皮只是其中一个不那么起眼的角色,而要说起来,它又是体现传统制法的药品,我们打心眼里就认为潮汕的做得好。  本地的陈皮做
期刊
桂花香门  桂花全落了。这是落完了桂花的香门。无香。无影。无,才是我今天要到达的境界,包括昨天,包括无数个逝去的昨天,无。一个古墓,阳光让主人醒来,动物们睡去,酣睡在落完花的枯枝败叶里,但愿它永安。可我还要来,还要追求她的芬芳,像我第一次来到绍兴,1992年的春天,是的,大学春假,从杭州出发坐绿皮火车来到绍兴。回来后我写了篇小说《以诗为证》,发在1996年的《箫台》上,小说以绍兴为背景,讲述了一对
期刊
菜地里的荠菜  野菜王国里,荠菜算是明星了,没有不知道荠菜的,也很少有人不喜欢荠菜的味道。尤其是文人,比如汪曾祺、周作人、张洁,对荠菜的喜爱几乎成了一种情结,隐藏着童年的味觉与经历。这种喜爱渗透到他们的文章里,就成了发酵剂,使读到文章的人毫无抵抗力,皆被荠菜的味道诱惑。  生活在城里的人,大多是通过文章的阅读认识荠菜,之后才品尝到荠菜的味道。这样就容易生出误解,以为荠菜是春天的野菜,只有春暖花开时
期刊
牛和羊吃草的时候,总是吃几口,就将头抬起来,目光注视远方,仿佛在我们看不见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值得它们感激的人,是他将一场草的盛筵,赐予了饥饿中的牛羊。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人存在,那他一定是满怀慈悲与怜悯的草木之神,他用草木拯救了牛羊的世界。  在我的印象中,牛吃草几乎不挑剔。舌头贴近地面,娴熟地一卷,那些贴地生长的草木,比如马背筋草,比如黄花菜,就只剩下半截身子在风中瑟缩了。如果是农忙时节,往往要到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