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段的古诗教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ol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一篇篇孤立地出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导致学生较少在审美和鉴赏一类诗歌上有收获。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常忽略学习者认知上的差异,也就是“学段意识”的缺失。古诗教学需要融入“学段意识”。教师要将一首诗的学习放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是学生的整个古诗学习历程中进行考量。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段意识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古诗100余首,相较人教版增幅达约30%。但古诗应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文化“基因”,困扰着一线教师。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固化模式:了解诗人生平、理解诗意、背诵诗歌、感受情感。诗歌一篇篇孤立地出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导致学生较少在审美和鉴赏一类诗歌上有收获。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常忽略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差异,也就是“学段意识”的缺失。何谓学段意识?一则在于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从而能够针对这一差异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设置适切的教学目标;二则要认识到小学阶段诗歌教学的连续性,将同一题材的诗歌置于“整体”中去考量,目标设置需螺旋上升。本文以咏物诗为例,探寻基于学段的古詩教学策略。
  所谓咏物诗,是指借助平常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其特质与人的个性高度契合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手法,或呈现诗人自我品性,或赞颂某一类人群高贵品质的一类古诗。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各个学段都有咏物诗,如《咏柳》出现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墨梅》出现在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竹石》出现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下面的论述,围绕这三首咏物诗展开。
  一、古诗教学呼唤“学段意识”的回归
  (一)课标理解的浅表化导致“学段意识”的缺失
  仔细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教学要求,不难看出,诵读贯穿古诗教学的始终。除了这个共同点外,三个学段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分别如下: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初看,三个学段的要求差不多,细细揣摩,其实各有侧重。第一学段中用的词语是“感受”,第二学段是“领悟”,第三学段则是“体味”。感受,多指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领悟,就是领会、理解;体味,则是仔细体会的意思。
  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对每个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第一学段的学生只需要在诵读时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第二学段的学生必须对诗意有一定理解,能够相对具体地描绘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第三学段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还要带着对作者、诗歌创作时代的了解,读懂诗句背后的含义。
  (二)“学段意识”的缺失造成教学目标的模糊化
  以三位教师设计的《咏柳》《墨梅》《竹石》教学目标为例加以说明。
  《咏柳》的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3)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品悟“咏物抒情”。
  《墨梅》的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积累;(3)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阅读”感悟诗人如何借助“梅花”意象表达情感;(4)积累咏物诗,能发现并归纳咏物诗的特点。
  《竹石》的教学目标:(1)自主识字认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积累;(3)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4)通过“比较阅读”,发现咏物诗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几堂课的教学都没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分析发现,执教《咏柳》和《墨梅》的两位教师显然高估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如此“云端上的课堂”,会让学生有“云里雾里”之感;而执教《竹石》的教师则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难度、没有挑战的学习内容,会让学生失去探究学习的热情。这种或“拔高”或“低就”的教学目标并不鲜见,反映了“学段意识”的缺失。
  二、古诗教学融入“学段意识”的实践
  这里,仍以《咏柳》《墨梅》《竹石》三首咏物诗为例,探讨在古诗教学中融入“学段意识”的实践。
  同样是咏物诗,因为学段的不同,教学目标应该有所不同。结合课标要求,《咏柳》一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积累“柳”“妆”等生字拓展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墨梅》一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4)在比较中初步感受咏物诗在内容与写法上的共同点。
  《竹石》一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2)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加深对古诗的理解;(3)诵读品悟,感受竹子的特点与品质,理解诗人的可贵志向,体会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初次接触咏物诗,贺知章的《咏柳》语言浅显,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柳树的颜色美、形态美勾勒出来。这首诗与其另一首非常出名的《回乡偶书》感情基调完全不同:创作《回乡偶书》时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创作《咏柳》时,时值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贺知章借柳抒情。了解了这一背景,学生可能会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然而,这一背景知识在该学段渗透是不大合适的。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达的年龄段,如果非要跳出拟物本身将之抽象化,反而会影响咏物诗的审美。这个学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咏物诗描摹状物的优势,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对诗句的理解,不要字斟句酌,大致了解即可,甚至也可以用绘画的形式,画出他们脑海中的柳树、春天。总而言之,只需要学生想象出画面,初步感受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到了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提升,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古诗学习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理解诗词大意,通过关键词语的品读,想象并能相对具体地描绘诗句所呈现的画面,对诗人的情感也能有一定的体会。
  《墨梅》一课的教学,教师不妨抓住“淡墨痕”“满乾坤”展开——
  师能说说王冕笔下的梅花吗?和我们平时生活中见到的梅花一样吗?
  生生活中的梅花,在萧瑟的冬日或乍暖还寒的早春,或黄或红的色彩,显得十分艳丽;而王冕笔下的梅花,用水墨绘成,没有了颜色,是“淡墨痕”。
  師你抓住了“淡墨痕”,特别细心。
  生我从“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诗里,读出了淡淡的梅花香,沁人心脾。
  师说得真好,淡墨色的梅花,在王冕的笔下,绽放于宣纸之上。那淡淡的梅花香,似乎随着淡淡的墨香,一起飘散于这天地之间,令人向往。诗人歌咏的是生活中的梅花,是这画中的梅花,他还想表达什么、抒发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并结合王冕的生平,静心想一想。
  生我感觉王冕是在写梅花,也是在写自己。他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不愿巴结权贵的王冕,最终选择归隐深林,以画画谋生。他笔下的墨梅,同样不愿意用美丽的颜色去吸引人、讨好人,只是让自己的香气弥漫在天地间。
  生我想到了王安石的《梅花》,感觉也有点这样的意思。
  师你们真的太会读诗了!像这种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或愿望,这样的诗就是咏物诗。课后,还可以去找一找,你们会发现有不少这样的咏物诗呢!
  如此,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梅花的姿态、香气。同时,结合《墨梅》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感受人物的品质”,并基于学生对咏物诗已有的初步了解,可以让他们尝试将学过的咏物诗进行简单的对比,形成对咏物诗相对完整的概念,由一首诗的学习,走向一组诗的学习。
  《竹石》作为六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安排在“革命主题”单元。本单元的选文着重体现着文天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内涵。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竹石》与另外两首咏物诗《马诗》《石灰吟》一同选在这个单元的《古诗三首》中,加上之前学生学习积累过的咏物诗,教师在教学这首诗时,不必拘泥于一首诗,而可以由一首拓展到一组甚至一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并归纳出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竹石》,一首赞美竹子的题画诗,全诗每一句诗人都在着力表现竹子顽强执着的品性。在了解郑燮其人后,学生会发现这坚韧、刚直、不屈的竹子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呢!当渐渐明晰诗人所描绘的对象及其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志向之间的关联后,学生对咏物诗的了解可谓基本完成。
  如此,咏物诗的学习在小学三个学段实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将一首诗的学习放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是学生的整个古诗学习历程中进行考量——以课标为理论依据,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让学习真正指向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形成。
其他文献
摘要:改造“词汇类桌游”,使之能够运用于词语教学,具体做法有:融入“词汇类桌游”的玩法,在游戏卡牌与词语间搭建联系,运用游戏卡牌打通场景与体验间的屏障,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优化“词汇类桌游”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猜词游戏丰富解词方法,在连词成段游戏中巩固词语,灵活运用词语。  关键词:词汇类桌游 词语教学 猜词游戏 连词成段  “词汇类桌游”强调根据文本提供的词汇,让参与者通过词汇的组合、建构与积累,完
期刊
【编者按】接着2019年第8期、第11期、第12期,本期《热点透视》栏目继续呈现南京师范大学徐文彬教授团队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成果。  摘要:在世界范围的数学教育改革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强调“数据分析”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相应地,统计和概率内容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需进一步明晰“数据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可能性》一课的教学要体现统计(数据分析)的价值与意义;小学
期刊
摘要: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灵活使用桌游卡牌,已成为行之有效、富有创意、契合学理的方式。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桌游卡牌,基本步骤有:导入阶段,以变量为引,让学生领会交际规则;提升阶段,运用卡牌,让学生习得交际方法;强化阶段,变换卡牌,让学生学会迁移表达。  关键词:桌游卡牌 语文教学 角色 口语交际  桌游卡牌的类型众多,包括角色牌、道具牌、条件牌、策略牌、事件牌等。不同的桌游卡牌分别指向不同的变量,其叠
期刊
摘要: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主线,以发展教师素养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督导,克服薄弱环节,全面推进数学教研组建设。紧扣“练、展、研、走”四字方针,提升教师素养,同时以民主的常规督查、刚性的制度执行为底色,落实建设力度。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跨界整合,共筑“大成”。  关键词:教研组建设跨界大成教育  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如师附小”)是一所百年名校,它不仅见证了一代代
期刊
摘要:荷兰学者范希尔夫妇将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水平是不连续的,但却是顺次的。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某一水平学习之前,必须掌握之前水平的大部分内容;或者说没有一种教学法能让学生跳过低的水平层次,而直接进入高的水平层次。据此,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对话明晰“前层次”,通过想象表征固化、丰盈已有层次,通过归纳运用提升、突破到下一层次。
期刊
摘要:“快乐读书吧”板块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意在实现课外阅读的课程化。将“快乐读书吧”板块看成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绘制“经”“纬”图,要做到:通过文体推进和策略推进,实现“经”度推进;通过与本册教材相关栏目内容的融合、与教材其他内容的融合,实现“经”“纬”融合教学。  关键词:“经”“纬”融合 快乐读书吧 “经”度推进  统编语文教材被称作“专治少读书,不读书”。为此,教材编者不仅倡导
期刊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正式教学。引导低年级学生阅读整本书,可遵循的路径为:导读课,略读浏览,初识故事;研读课,梳理情节,复现故事;探讨课,赏析语言,体悟情感;延伸课:课外迁移,绘制阅读地图,让学生爱上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低年级绘本阅读课四部曲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将整本书阅读纳入正式教学,意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读,和大人一起读,主动读,用
期刊
摘要:具身的课堂关乎“身”与“心”,而“身”与“心”又正好和“做”与“思”相对应。由此,提出科学教学主张——具身理念下的“做思共生”,以及建构相应的教学范式与模型。具身理念下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是儿童科学学习中“动手做”的外显性与“动脑思”的内隐性的融合,是对儿童的认知改观与思维变换更为形象地化为“做”与“思”的反馈,最终尝试建构一种身体活动、大脑思维、心境参与的多维学习的科学活动形态。  关
期刊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安排了4次综合性学习。将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学习内容设计成适切、多元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延展学生语文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尝试的策略有:分析教材和学情,发现“问题”;盘点资源,构建情境;重组学习素材,设计“活动链”;细化学习任务,明确细则。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问题情境活动链评价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综合性学习内容
期刊
摘要:从考查数学史以及评估学习效果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利用历史上智力突破的路径和学生理解的水平层次,助力学生思维破局:从“一个数”走向“任意数”。分四个环节设计教学活动:突出“代”,凸显“系”,解析“值”,感悟“变”。以此实现“用字母表示数”的教育价值:培养符号意识,启蒙代数思维。  关键词:用字母表示数 认知困难 符号意识 代数思维  “用字母表示数”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