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融洽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一扫传统的刻板、沉闷,变得鲜活起来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当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重个体的个性发展,轻全体的共性培养
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生为本。人本教育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课改的要求。基于以上认识,教师都比较注重创设民主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的表现欲望,张扬学生的个性。然而,有的教师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教学的统一要求,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的共性培养。
在本校教学交流活动中,听过这样的一节课:一位教师正在给学生上《平平搭积木》这篇课文,教师启发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一学生回答:“平平只有四间房,除了给爷爷、爸爸妈妈、自己和奶奶住外,把剩下的一间房给穷人住,他真好!”另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积木做的房子哪里能住,这是假的。还有,我爸说,深圳没有一个穷人。街上很多讨钱的人都是装穷的,是骗人的!”老师启发:“你说的有些也许是真的。但这世界大得很,确实还有许许多多的穷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多需要人们的帮助啊!”这孩子又争辨说:“要是真的房子,平平才舍不得给穷人住呢!”老师微微一笑,问同学们:“这位同学说得对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不对,平平一定会给的!”同桌的一位同学还说:“上次捐款,我都捐了十块钱呢!”那位同学似乎觉得很没面子,就和同桌争吵起来:“我又没说捐钱!”老师赶紧说:“其实你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一定也会乐意帮助有困难的人的。”一听这话,也不知是感动还是委屈,他就趴在桌上“呜呜”哭起来。老师不知所措,费了好大的劲才让他止住哭声。但下课时间也到了,一节课就这样草草收场。
在这个事例中,教师的注意力只指向了个体的学生,并没有面向全体。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教师应该纠正理念认识上的偏差,发展个性并非只发展某个学生的个性,而是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轻道德养成教育
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个性的改扬,必然带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严格的纪律教育被一些教师认为是束缚学生创造力,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为保护学生的个性、天性而淡化对学生的纪律要求,有的甚至干脆忽略纪律要求。学生个性凸显,自我为中心,不守规则、秩序,课堂失控的问题也屡见不鲜。
一年级的学生正在上语文课,学生正在分组讨论“影子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这个问题,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一学生回答:“太阳刚刚升起时,影子就长;太阳越升越高,影子就越来越短;到中午时,影子就成了一个点;中午过后,影子又慢慢变长。”老师笑着点头,表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看到这种情形,另一个同学就把手举得高高,也把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重复了一遍,老师点点头:“你的回答跟他的一样。”这位同学很不服气;“我早就想到了,你刚才为什么不先叫我!”老师点头:“我相信你。”并示意他不要再说。他似乎不大满意,回过头跟后面的同学讲话。老师提醒他,他蛮有道理地说:“我们在讨论问题呢!”老师平心静气地说:“讨论已经结束了!”“那你刚才为什么不先叫我回答?”老师还是耐心地开导:“全班几十个人,老师可能个个都先叫吗?”“那你为什么先叫他?”老师哭笑不得,只好哄他:“好!好!下次就先叫你!”
上述事例中的学生,无疑是自我中心的极端。但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不能因保护学生的个性而忽视对课堂的调控,而应当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课堂秩序与规则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道德教育。
责任编辑 邱丽
一、重个体的个性发展,轻全体的共性培养
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生为本。人本教育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课改的要求。基于以上认识,教师都比较注重创设民主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的表现欲望,张扬学生的个性。然而,有的教师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教学的统一要求,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的共性培养。
在本校教学交流活动中,听过这样的一节课:一位教师正在给学生上《平平搭积木》这篇课文,教师启发学生:“你想到了什么?”一学生回答:“平平只有四间房,除了给爷爷、爸爸妈妈、自己和奶奶住外,把剩下的一间房给穷人住,他真好!”另一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积木做的房子哪里能住,这是假的。还有,我爸说,深圳没有一个穷人。街上很多讨钱的人都是装穷的,是骗人的!”老师启发:“你说的有些也许是真的。但这世界大得很,确实还有许许多多的穷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多需要人们的帮助啊!”这孩子又争辨说:“要是真的房子,平平才舍不得给穷人住呢!”老师微微一笑,问同学们:“这位同学说得对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不对,平平一定会给的!”同桌的一位同学还说:“上次捐款,我都捐了十块钱呢!”那位同学似乎觉得很没面子,就和同桌争吵起来:“我又没说捐钱!”老师赶紧说:“其实你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一定也会乐意帮助有困难的人的。”一听这话,也不知是感动还是委屈,他就趴在桌上“呜呜”哭起来。老师不知所措,费了好大的劲才让他止住哭声。但下课时间也到了,一节课就这样草草收场。
在这个事例中,教师的注意力只指向了个体的学生,并没有面向全体。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教师应该纠正理念认识上的偏差,发展个性并非只发展某个学生的个性,而是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轻道德养成教育
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而个性的改扬,必然带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严格的纪律教育被一些教师认为是束缚学生创造力,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为保护学生的个性、天性而淡化对学生的纪律要求,有的甚至干脆忽略纪律要求。学生个性凸显,自我为中心,不守规则、秩序,课堂失控的问题也屡见不鲜。
一年级的学生正在上语文课,学生正在分组讨论“影子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这个问题,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老师请同学们汇报。一学生回答:“太阳刚刚升起时,影子就长;太阳越升越高,影子就越来越短;到中午时,影子就成了一个点;中午过后,影子又慢慢变长。”老师笑着点头,表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看到这种情形,另一个同学就把手举得高高,也把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重复了一遍,老师点点头:“你的回答跟他的一样。”这位同学很不服气;“我早就想到了,你刚才为什么不先叫我!”老师点头:“我相信你。”并示意他不要再说。他似乎不大满意,回过头跟后面的同学讲话。老师提醒他,他蛮有道理地说:“我们在讨论问题呢!”老师平心静气地说:“讨论已经结束了!”“那你刚才为什么不先叫我回答?”老师还是耐心地开导:“全班几十个人,老师可能个个都先叫吗?”“那你为什么先叫他?”老师哭笑不得,只好哄他:“好!好!下次就先叫你!”
上述事例中的学生,无疑是自我中心的极端。但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不能因保护学生的个性而忽视对课堂的调控,而应当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课堂秩序与规则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道德教育。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