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nlucif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球空间单元的概念是在一次次的观察和建模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而脚踏实地地观察和记录,是进行一系列建模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兴趣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教学难点的突破为出发点,在积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裹挟着学生一起脚踏实地地观察,在拥有更多直观、深刻印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观察;记录;模拟;概念
  一、一堂学生自己上的宇宙课
  学生的关注点包括:
  1.关于月球(包括月球环形山、月球表面温度、没有空气及与地球关系等)
  2.关于太阳系(包括火星、金星、木星、土星、冥王星等,不包括太阳和地球,但是讲到流星)
  3.关于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银河系特点等)
  4.关于宇宙(包括宇宙大爆炸、光年、星座、北极星、黑洞、白洞、虫洞等)
  这一课,学生没有关注的点为:月相形成原因、太阳特点、地球的特点、日地月三者的关系等。
  地球空间单元的概念就是在一次次的观察和建模中逐渐清晰起来的,而脚踏实地地观察和记录,是进行一系列建模的基础,同时对学生兴趣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全面体验观月,感知天文
  1.引领学生长期观察月相变化
  学期伊始,教师就确定本学期的重点观察对象为星空,同时,提前学会使用星座图,学会利用星座图观察星空,确定星座位置。
  我把学生按照兴趣分成几个观察小组(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邻居等),每天早晨或傍晚7:00,观察并记录月相的形状、相对建筑物的位置(提醒学生,按照农历的日期记录),用简图画下来或拍下来,并在每节科学课上展示,教师及时进行奖励。连续观察两个月以上(以防天气变化,连续几天看不到月相),直到上“月相”一课集中展示。
  2.及时解决观月中遇到的问题
  收集学生在观察中遇到的问题,用即时贴的方式征集答案,预热对月相形成的思考,教师也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引领学生思考。
  古诗中描述的月相是农历什么时候的月相?
  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是多少?
  为什么有时候能在白天看到月亮?
  你看到连续几天的月相亮面有什么特点?
  在实际操作中,我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2015年春天连续一个多月的阴雨使第一个月的月相观察成为泡影,偶尔一天晴朗,我立即让学生观察记录,但还是没法形成规律:3月11日~13日(农历二月十九~二十一)天晴,接近下弦月,没有看到朔。3月24日~28日(农历三月初三~初七)接近上弦月。4月6日(农历三月十六)上“月相”新课。
  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调整了记录方法:全班每个人都去查找自己农历生日的月相,并剪下来,在教师的帮助下贴到观察图上,结果我们就有了一张比较完整的月相图。
  3.充分暴露前概念,提供新的证据
  在学生没有充分认知月相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描述月相?我还是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点——自己生日的月相入手。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月相排列在黑板上,但是,无论是形状还是亮面朝向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恰恰也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
  这时,我把一张全月月相图投影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对照,重新排列,并提醒学生说出他们调整的依据: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上半月的月相亮面朝西,并逐渐变大变圆,下半月的月相刚好相反,亮面朝东,逐渐变小变缺,直到朔日看不到月相。
  同时,教师还需要提供新的证据:每天同一时间观察月相,月亮的位置每天都会往东移一点点,周而复始。进一步提问:这说明了什么?你能试着解释一下吗?
  在学生初步提出猜想“月相的形成与月亮绕地球逆时针运行有关,并且月亮是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后,利用动画再现学生的猜想,并请学生思考:你看到所有月相的变化形成了吗?月球和地球、太阳的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月球怎样才能发亮?
  三、指导建立模型,深化概念
  要建构学生宇宙单元的概念,不能停留在教学知识和概念上,要充分利用模型来模拟天体星系等的运动,这是由地球空间单元的特殊性决定的。本单元,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证据来模拟天体的运动,建立天体运动模型,从而建构概念。
  1.月相形成模型
  在充分认知和猜想的基础上,教师提供黑白半球教具,要求学生和同伴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月相变化。在建模前,教师先和一位学生进行互动,其他学生对照动画进行修正,如月亮的亮面始终朝向太阳,并围绕地球逆时针转动,观察者面向月亮等,这样就为模拟实验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教师进行指导。各小组完成模拟以后,我们又改用两位学生的脑袋模拟月相变化过程(脸的半个球面为亮面,头发的半个球面为暗面),其他同学判断四个特殊的点,会出现什么月相(朔、上弦、望、下弦),这样新的概念就形成了。
  2.日食、月食模型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是一次全面普及日食的好机会,我本人也是当时迷上天文的。于是,在制作PPT时,我把那时的记忆重现在学生面前,精美的日食全图、十八般兵器观日食等勾起了学生美好而深刻的回忆,同时,日食观察的注意点、日月食的类型等知识也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日食或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利用模型模拟日食、月食形成,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只要提供合适的材料(手电筒、地球仪和小球),放手让学生探究,他们一般都能自主设计、分工合作,通过建立模型、交流讨论等活动自主得出结论。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概念和经验,又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3.太阳系模型
  太阳系的概念是在建立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建模前,辅以简单的动画演示,可以看到太阳系的整体运行状况,初步形成学生对太阳这个天体系统的概念。但是,无论是动画还是教材中的太阳系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太阳系的存在状态,那么怎样完善学生对太阳的概念呢?
  建立一个太阳系模型,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我们按比例缩小了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把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八大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單位:厘米)0.05,0.12,0.13,0.07,1.43,1.20,0.51和0.49(可用材料袋里的材料),而他们与太阳的距离为(单位:米):5.8,10.8,15,22.8,77.8,142.9,287.1和450.4,显然无法在操场上完成这个模型的构建。在这样的构建模型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在头脑中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地球更是宇宙中一颗渺小而特别的星球。
  4.宇宙模型
  有了前面建立星座模型的经验,学生对于光年的认知已经初步形成,因此宇宙概念的形成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几光年或者几十万光年、100亿和1000亿等庞大的数据已经超越了学生能直观感受的程度,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视频、动画等,让学生了解宇宙正在膨胀着、不断运动变化着,还要尽可能科学地解释教材中恒星的一生,渐渐地,在学生头脑中建构一个较完整的、发展的宇宙观。
  我们可以利用电脑软件降低“宇宙”单元的学习难度,比如通过在电脑中安装“模拟星空”软件和“Google earth”软件来辅助教学。只要在模拟星空软件中输入当地的坐标、观察的时间和季节就可以显示出星空的景象,并且在主要星座和恒星上作标记,这样便于学生认星。这些三维的动态软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赵彦美.论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吉林市五所小学为例,研究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可以为本地区积极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利于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5月2日,以“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共有7条结果,研究者主要来自江苏、湖南、山东等地,主要关注农村小学
摘 要:常规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是上校内公开课。由于受到缺乏“龙头”教师等因素的影响,常常效果不大。基于名师录像的农村小学校本教研通过拜“名师录像课”为师,采用“对照课”“摹课”“专项研究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学校;名师录像;校本教研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校对校本教研都越来越重视。不论城市农村,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了校本教研,主要的形式是上校内公开课。在实行了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与经验,以《桂林山水》为例总结出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应进行“四读”教学,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寓教于读;读中有教;四读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曲调起伏优美,语言整齐有韵,读着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很适合寓教于“读”,以读促“教”。我多次执教此文,每次教学都有个同感,那就是自己读来感觉很好,可是让学生
摘 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其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就是责任意识,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责任意识,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都非常溺爱孩子,导致他们形成了依赖心理,不会去承担责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就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例来研究一下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怎样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
快乐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他会使一个人变得开心,寻求快乐是学生的天性之一。只有拥有了快乐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引导,思维才会得到发展,智慧才能得到延伸,才能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内心世界。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文课本身就应该是快乐的载体,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境,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使整节语文课中学生都能拥有这种快乐的心境,并使之得以无限的延长,这样的语文课学习就由枯燥变为有趣,把要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活动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说课不仅要说清“怎样教”,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它具有简便、明快、高效、省时、易于安排和控制的特点。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做出科学的分析
摘 要:小小说作为一种文体,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短句的运用、故事情节简单却一波三折、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然而长期以来,小小说却处于被忽视状态,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等现象严重。对于小小说教学的探索刻不容缓。在小小说文本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做到:语言训练,立足于学生主体;语言训练,着力于表达形式。  关键词:小小说;言语实践;表达形式;学生主体  一、
摘 要: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新形式,它是由传统的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立足学情,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并从语言积累、写作特点的角度细研文本,同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教课
摘 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阐述校内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根据自身特点,挖掘教师的能力资源;关注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课堂;开发利用;实效  在实际的教学中,品德学科大多没有配备
摘 要:醉美的音乐会使人心驰神迷,优美的音乐会让人浮想联翩,激昂的音乐会催人奋进,柔美的音乐会使人愉悦……音乐是表现美、歌颂美的重要形式。实践证明,音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幼儿聆听音乐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陶冶幼儿高尚的情操。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简单地阐述了音乐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促进;幼儿发展;作用  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