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与经验,以《桂林山水》为例总结出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应进行“四读”教学,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寓教于读;读中有教;四读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曲调起伏优美,语言整齐有韵,读着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很适合寓教于“读”,以读促“教”。我多次执教此文,每次教学都有个同感,那就是自己读来感觉很好,可是让学生一读,总是不理想,那种美感被搞得支离破碎。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入情入境地朗读,成为我此次备课的重点,文章第三自然段很有特点,抓住此段可作为全文朗读教学的突破口。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这么一个排比句:“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艳,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针对此段的语言特点,我设计了“四读”朗读教学指导:
一读,初步感知,理解句意
将这个排比句的三个分句拆开,打乱顺序后让学生读,读后准确对读。这时候的读,学生要边读边思考每一个分散句子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这让学生的读有了明确的任务。而以往我是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每个分句的意思,尽管要求明确,可学生的思考也可能在每个分句的前半句上一带而过,轻而易举地得出三个分句分别写了“奇”“秀”“险”的特点,但对后半句具体写出这三个特点的语言文字却不会多作关注,思维的含量轻了,自然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也轻了,这样读句子结果当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现在的读则是在学生自由轻声读的平静表面下的精神的积极活动和紧张运作,是有效的读。
二读,咬文嚼字,感受形象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看谁能读出山峰的特点”,学生在练读时就要努力通过声音去诠释山峰的特点。再让学生逐句交流读,第一个分句边读边评,引导学生读出山峰的不同形态,并通过听读去感受山峰的不同形态;第二个分句让学生边听边在心中与同学“比较”着读,比较读法,实质是比较各自不同的理解;第三个分句选学生代表各自读出自己的个性,再针对性地评评议议,“险”的感觉就被大家一個词一个词地读出来、表现出来了。对于各种读法的教学,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析句中的每个词语,咬文嚼字,精细地感受词语的内涵,让每个词乃至标点都与学生的精神相连。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读中感悟形象,读中产生美感。
三读,以声入情,换词赏析
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某个特点的喜爱之情去读语句,且放开声音尽情读,还可以根据情感需要改换课文中的个别字词,如文中出现三次“桂林的山真……”的句式,学生总是将三个“真”读成一个腔调,这时让学生尝试换词:“‘真’字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脱口而出:“桂林的山多秀啊……桂林的山好险啊……”这时再顺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真”字来贯穿始终呢?学生自然也就品读出了三个“真”字不同的味道,这时再读就读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不同特点。这种换词改读的方式在朗读悟情、以读传情的过程中是较常见、有效的,因为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语言,就能很快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文中的语言也就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自然入情入境。
四读,熟读成诵,享受语言
经过前几个反复读书的环节,学生已经自然熟读成诵了。教师要求与学生合作诵读,就是一种美的展示,心灵的升华。这时候的读,是一种脱离了文本束缚的无拘无束的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尽情放飞自己情感的读,是真正入情入境的读!
纵观这一片段的教学,效果比以往要好,比备课时多了对学生的真正关注,根据文本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通过朗读来突破教学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教师能平心静气逐步分层指导,让读贯穿始终,同时不断变化读的功能。反复诵读,由浅入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促进尚未沟通关联的语言和精神因素不断勾联,书读到一定程度,课文语言和精神营养就会转化为学生心灵的有机组成部分了,朗读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薛振华.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方法[J].考试与评价,2014(08).
[2]马旭.渗入情感让语文朗读更有味[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作者简介:杨爱云,女,1971年7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培黎小学,致力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寓教于读;读中有教;四读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曲调起伏优美,语言整齐有韵,读着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很适合寓教于“读”,以读促“教”。我多次执教此文,每次教学都有个同感,那就是自己读来感觉很好,可是让学生一读,总是不理想,那种美感被搞得支离破碎。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入情入境地朗读,成为我此次备课的重点,文章第三自然段很有特点,抓住此段可作为全文朗读教学的突破口。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这么一个排比句:“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艳,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针对此段的语言特点,我设计了“四读”朗读教学指导:
一读,初步感知,理解句意
将这个排比句的三个分句拆开,打乱顺序后让学生读,读后准确对读。这时候的读,学生要边读边思考每一个分散句子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这让学生的读有了明确的任务。而以往我是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每个分句的意思,尽管要求明确,可学生的思考也可能在每个分句的前半句上一带而过,轻而易举地得出三个分句分别写了“奇”“秀”“险”的特点,但对后半句具体写出这三个特点的语言文字却不会多作关注,思维的含量轻了,自然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也轻了,这样读句子结果当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现在的读则是在学生自由轻声读的平静表面下的精神的积极活动和紧张运作,是有效的读。
二读,咬文嚼字,感受形象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由练读,“看谁能读出山峰的特点”,学生在练读时就要努力通过声音去诠释山峰的特点。再让学生逐句交流读,第一个分句边读边评,引导学生读出山峰的不同形态,并通过听读去感受山峰的不同形态;第二个分句让学生边听边在心中与同学“比较”着读,比较读法,实质是比较各自不同的理解;第三个分句选学生代表各自读出自己的个性,再针对性地评评议议,“险”的感觉就被大家一個词一个词地读出来、表现出来了。对于各种读法的教学,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析句中的每个词语,咬文嚼字,精细地感受词语的内涵,让每个词乃至标点都与学生的精神相连。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读中感悟形象,读中产生美感。
三读,以声入情,换词赏析
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某个特点的喜爱之情去读语句,且放开声音尽情读,还可以根据情感需要改换课文中的个别字词,如文中出现三次“桂林的山真……”的句式,学生总是将三个“真”读成一个腔调,这时让学生尝试换词:“‘真’字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脱口而出:“桂林的山多秀啊……桂林的山好险啊……”这时再顺势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真”字来贯穿始终呢?学生自然也就品读出了三个“真”字不同的味道,这时再读就读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不同特点。这种换词改读的方式在朗读悟情、以读传情的过程中是较常见、有效的,因为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语言,就能很快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文中的语言也就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自然入情入境。
四读,熟读成诵,享受语言
经过前几个反复读书的环节,学生已经自然熟读成诵了。教师要求与学生合作诵读,就是一种美的展示,心灵的升华。这时候的读,是一种脱离了文本束缚的无拘无束的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尽情放飞自己情感的读,是真正入情入境的读!
纵观这一片段的教学,效果比以往要好,比备课时多了对学生的真正关注,根据文本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通过朗读来突破教学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教师能平心静气逐步分层指导,让读贯穿始终,同时不断变化读的功能。反复诵读,由浅入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促进尚未沟通关联的语言和精神因素不断勾联,书读到一定程度,课文语言和精神营养就会转化为学生心灵的有机组成部分了,朗读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是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薛振华.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方法[J].考试与评价,2014(08).
[2]马旭.渗入情感让语文朗读更有味[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作者简介:杨爱云,女,1971年7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培黎小学,致力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