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bao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仅占3~5分钟,但如果设计得当,能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揣摩有效导课的种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有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仅占3~5分钟,但如果设计得当,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能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以下经验与方法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一、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是有效新课导入的前提
  
  导入要发挥成效,教师应该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既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引起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心向,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又要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为此,笔者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明确制订并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以此设计导入。“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及其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既是七年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该课的重点。我这样来设计导入:“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图片(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再来猜一猜俗语:‘面条像腰带,烙饼像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是道菜’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两幅图片、一个谜语,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两个问题,导出了本课教学主题: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界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其这种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诉求是有效新课导入的依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关系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果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兴趣需求、接受能力,其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为此,笔者在备课时非常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需求、接受能力来设计导语。
  枯燥乏味的材料往往不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直观形象的导入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引起兴趣。因此,我首先十分注意直观性,运用直观的教具、具体的情境、活动的体验,化抽象为具体,变笼统为翔实。其次,为拉近历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作好铺垫。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离学生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对工业革命后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理解有难度,为此,设计八年级《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三课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导入时,先播放影视《摩登时代》片断,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再提问,“影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人在工厂中的地位、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有助于激发其求知欲。再次,善用故事法导入。笔者在设计导入时,充分利用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兴趣。故事既可以由教师来讲述,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如,八年级上册《变革与争霸》一课导入,教师提问,大家听说过“千金一笑”的故事吧?哪位同学上台讲述一下?(学生讲述故事)学生思考:①“烽火戏诸侯”的游戏最终害了谁?②导致了什么后果?(学生发言)再由教师归纳导入新课。
  
  三、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是有效新课导入的关键
  
  导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是否得法关键是根据不同情景、不同条件灵活采用导入方式。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需求,班级的类型与特点,教学条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班级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大都认真勤奋,专心听讲,理解能力又强,可用叙述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提问导入。如果班级学生喜欢新鲜刺激,有较强的好奇心,又喜欢讨论,可用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笑话幽默导入。二是一个周期内教师所采用的导入方式应有所变化,多变的导入方式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三是根据突发事件、偶然事件作灵活变动。上课前,教师在导入方式上作了精心的准备,但有时会遇到变数,如突发事件、偶然事件,运用事先设计的方式导入固然无可厚非,也会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如果能根据突发事件、偶然事件作灵活变动,可能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八年级《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原先准备以复习导入,但当我提早到班级里时,听到许多同学在议论上节电脑课中的话题——电脑病毒,于是灵机一动以“木马病毒”导入,首先让学生谈谈“木马病毒”有哪些危害,然后提问,你知道这个名称怎么来的吗?古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战争》将会告诉我们答案,由此引出本课题。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论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四、精心设计导语是有效新课导入的手段
  
  (1)导入语言要思维清晰,善于概括提炼,利于表达。例如,八年级《新的大一统》的导入,“秦始皇在他自称皇帝的时候,曾经幻想他和他子孙的统治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他的梦想实现了吗?”仅一个问题,马上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中。
  (2)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导入需求,设计不同的导入语言。为创设良好的氛围,应设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导入语言清新流畅,条理清楚,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句话都充满激情和力量。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又如,为联系旧知、引出新知,应设计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的语言。特别是在讲授一些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语言的准确与否十分重要。因为严密、准确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想,便于学生正确地掌握新教材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再如为巧设悬念,设计了富有启发性,发人深思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能激发学生深思,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如《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的导语设计,“环顾1929-1933年间的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全铲倒在地;密西西比河漂满牛奶;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豆烧毁或倒入大海;丹麦毁灭了11700头牲畜。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呢?(出示课题——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
  实践证明,上述新课导入的经验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较之以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较大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社会新授课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听课时他们明显比以前专注、认真,提问、发言更积极主动了。绝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以前从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几个学生现在也能跟上节奏,尽力参与。学生们感觉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了趣味,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但笔者也认识到,导入的成功并不代表整堂课的成功,它需要与其后的中间环节、结束环节相配合。
  
  [参 考 文 献]
  [1]郑丽芳.新课导入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福建教学研究,2009.
  [2]蒋敏丽.〈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导入艺术[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
  [3]高威华.激趣情境:让新课导入绽放精彩[J].新课程研究,2006.
  [4]李渊妮.浅谈地理新课的导入方法[J].江西教育科研,2002.
  [5]任宜秋.新课导入艺术[J].辽宁教育研究,2001.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一、“难忘课堂”课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美丽的流线造型、夜间灯光闪烁]  师:现实世界中,到处都有美妙的曲线。气势恢宏的奥运主会场:完美的流线造型,华丽的线型灯光给世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大家能否举一些我们学过的曲线的例子?  生: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师:还有最简单的图像——直线,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如何研究这些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的?  生:课堂一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文言文教学面临着挑战。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利用品读、对话、练笔等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一、品读——渐渐入味  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读的情况了解学的程度,以便更好地顺读而导。  比如,笔者在讲授六年级上册
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压力与坚持的斗争中如期进行。纵观历史试卷,依然坚持着历史工作者最基本的准则——全面的人文关怀,既要检验学生两年高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关注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人文素养;既要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考查功能,又要减轻学生的复习与课业负担。可谓用心良苦,润物无声。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2013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延续了2012年试卷的优点。呈现方式即
摘 要:品德·生活(社会)学科特有的育人目标(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决定了品德课上不论涉及何种题材的活动,不论面对何阶段的学生,课堂教学目标都要直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根据螺旋上升的生命成长特点,课堂上,教师不应追求“一时之功”,而是要将生活的各色种子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让它们孕育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地生根、发芽,直至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关键词:品德;学科教学;终极
如何在高三复习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复习效率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近些年的高三复习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一、传统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上演“独角戏”  在新授课时,教师都能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效果较好。然而每到复习课,一种“尽量讲得细点、挖得深点、拓得广
2011年10月,由湖北省特级教师卢琼、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翁华木带领的武汉市黄陂区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一行来到黄陂区各普通高中,深入课堂一线,围绕新课程理念如何有效开展这一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其中一位年青教师讲授的人教A版必修1中的《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处处彰显新课程的理念,深受好评。   一、实录与点评   师:大家好,今天阳光明媚,看得出大家心情很不错!首先我们一起来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把“情感与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位。为此,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发挥情感教育的“潜性”功能,有的放矢地引领课堂上的目标性教学。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彩的节日》这节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弦定位,“调”之起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新的体裁形式,它是小学语文的一大特色。说它是特色,因为它是在特定的背景中产生出来的,它是针对小学生感性能力强所衍生的。诗歌是情感意象的浓缩,对于小学生来讲,在理解与感悟方面确实有些困难,于是,编者为了让“古诗”这块土地更能滋生孩子们,便选择了“文包诗”,即以古诗的写作背景为情景,将诗歌改编成优美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必然与人物、情节密不可分,这就使得“文”呈感性,“诗”呈意
摘 要:学生的习作语言应该保持其儿童特有的特点和灵性,摈弃成人化、口号化的呼喊。而“玩伴言语”是学生最为贴切的言语表达资源,是学生原始积累的资源素材。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玩伴语言”的感染力和浸透力,实现学生言语生命最真实、最有效的生长。  关键词:玩伴言语;体认同化;审视甄别;互动碰撞  玩伴言语,是指源自于学生玩伴的语言表达系统,年龄的相仿促成了学生对于这种语言体系的亲近感,儿童与
作文难,难作文,不少学生谈作色变。每逢星期二写作文,学生称之为“黑色星期二”。教师更是无计可施。一筹莫展。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有教师想出了这样的“高招”——让学生背作文,各自背诵的只要不雷同就行了。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也是教师教学的失败。《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试问,成天呆在教室里应付一大堆作业的学生如何写得好作文?他们如同井底之蛙,孤陋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