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仅占3~5分钟,但如果设计得当,能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揣摩有效导课的种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有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仅占3~5分钟,但如果设计得当,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能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以下经验与方法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一、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是有效新课导入的前提
导入要发挥成效,教师应该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既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引起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心向,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又要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为此,笔者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明确制订并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以此设计导入。“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及其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既是七年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该课的重点。我这样来设计导入:“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图片(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再来猜一猜俗语:‘面条像腰带,烙饼像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是道菜’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两幅图片、一个谜语,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两个问题,导出了本课教学主题: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界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其这种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诉求是有效新课导入的依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关系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果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兴趣需求、接受能力,其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为此,笔者在备课时非常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需求、接受能力来设计导语。
枯燥乏味的材料往往不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直观形象的导入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引起兴趣。因此,我首先十分注意直观性,运用直观的教具、具体的情境、活动的体验,化抽象为具体,变笼统为翔实。其次,为拉近历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作好铺垫。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离学生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对工业革命后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理解有难度,为此,设计八年级《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三课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导入时,先播放影视《摩登时代》片断,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再提问,“影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人在工厂中的地位、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有助于激发其求知欲。再次,善用故事法导入。笔者在设计导入时,充分利用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兴趣。故事既可以由教师来讲述,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如,八年级上册《变革与争霸》一课导入,教师提问,大家听说过“千金一笑”的故事吧?哪位同学上台讲述一下?(学生讲述故事)学生思考:①“烽火戏诸侯”的游戏最终害了谁?②导致了什么后果?(学生发言)再由教师归纳导入新课。
三、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是有效新课导入的关键
导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是否得法关键是根据不同情景、不同条件灵活采用导入方式。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需求,班级的类型与特点,教学条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班级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大都认真勤奋,专心听讲,理解能力又强,可用叙述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提问导入。如果班级学生喜欢新鲜刺激,有较强的好奇心,又喜欢讨论,可用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笑话幽默导入。二是一个周期内教师所采用的导入方式应有所变化,多变的导入方式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三是根据突发事件、偶然事件作灵活变动。上课前,教师在导入方式上作了精心的准备,但有时会遇到变数,如突发事件、偶然事件,运用事先设计的方式导入固然无可厚非,也会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如果能根据突发事件、偶然事件作灵活变动,可能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八年级《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原先准备以复习导入,但当我提早到班级里时,听到许多同学在议论上节电脑课中的话题——电脑病毒,于是灵机一动以“木马病毒”导入,首先让学生谈谈“木马病毒”有哪些危害,然后提问,你知道这个名称怎么来的吗?古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战争》将会告诉我们答案,由此引出本课题。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论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四、精心设计导语是有效新课导入的手段
(1)导入语言要思维清晰,善于概括提炼,利于表达。例如,八年级《新的大一统》的导入,“秦始皇在他自称皇帝的时候,曾经幻想他和他子孙的统治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他的梦想实现了吗?”仅一个问题,马上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中。
(2)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导入需求,设计不同的导入语言。为创设良好的氛围,应设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导入语言清新流畅,条理清楚,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句话都充满激情和力量。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又如,为联系旧知、引出新知,应设计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的语言。特别是在讲授一些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语言的准确与否十分重要。因为严密、准确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想,便于学生正确地掌握新教材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再如为巧设悬念,设计了富有启发性,发人深思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能激发学生深思,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如《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的导语设计,“环顾1929-1933年间的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全铲倒在地;密西西比河漂满牛奶;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豆烧毁或倒入大海;丹麦毁灭了11700头牲畜。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呢?(出示课题——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
实践证明,上述新课导入的经验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较之以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较大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社会新授课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听课时他们明显比以前专注、认真,提问、发言更积极主动了。绝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以前从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几个学生现在也能跟上节奏,尽力参与。学生们感觉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了趣味,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但笔者也认识到,导入的成功并不代表整堂课的成功,它需要与其后的中间环节、结束环节相配合。
[参 考 文 献]
[1]郑丽芳.新课导入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福建教学研究,2009.
[2]蒋敏丽.〈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导入艺术[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
[3]高威华.激趣情境:让新课导入绽放精彩[J].新课程研究,2006.
[4]李渊妮.浅谈地理新课的导入方法[J].江西教育科研,2002.
[5]任宜秋.新课导入艺术[J].辽宁教育研究,2001.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有效性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环节在一堂课中仅占3~5分钟,但如果设计得当,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能大大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以下经验与方法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的有效性。
一、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是有效新课导入的前提
导入要发挥成效,教师应该明确课堂导入的目的,既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引起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心向,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又要使学生和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为此,笔者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明确制订并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以此设计导入。“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及其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既是七年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该课的重点。我这样来设计导入:“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图片(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再来猜一猜俗语:‘面条像腰带,烙饼像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是道菜’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两幅图片、一个谜语,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两个问题,导出了本课教学主题: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界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其这种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诉求是有效新课导入的依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关系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果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兴趣需求、接受能力,其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为此,笔者在备课时非常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需求、接受能力来设计导语。
枯燥乏味的材料往往不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直观形象的导入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引起兴趣。因此,我首先十分注意直观性,运用直观的教具、具体的情境、活动的体验,化抽象为具体,变笼统为翔实。其次,为拉近历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作好铺垫。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离学生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对工业革命后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的理解有难度,为此,设计八年级《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三课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导入时,先播放影视《摩登时代》片断,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再提问,“影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人在工厂中的地位、工作环境和生活状况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有助于激发其求知欲。再次,善用故事法导入。笔者在设计导入时,充分利用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兴趣。故事既可以由教师来讲述,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如,八年级上册《变革与争霸》一课导入,教师提问,大家听说过“千金一笑”的故事吧?哪位同学上台讲述一下?(学生讲述故事)学生思考:①“烽火戏诸侯”的游戏最终害了谁?②导致了什么后果?(学生发言)再由教师归纳导入新课。
三、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是有效新课导入的关键
导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是否得法关键是根据不同情景、不同条件灵活采用导入方式。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需求,班级的类型与特点,教学条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班级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大都认真勤奋,专心听讲,理解能力又强,可用叙述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提问导入。如果班级学生喜欢新鲜刺激,有较强的好奇心,又喜欢讨论,可用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笑话幽默导入。二是一个周期内教师所采用的导入方式应有所变化,多变的导入方式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三是根据突发事件、偶然事件作灵活变动。上课前,教师在导入方式上作了精心的准备,但有时会遇到变数,如突发事件、偶然事件,运用事先设计的方式导入固然无可厚非,也会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如果能根据突发事件、偶然事件作灵活变动,可能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八年级《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原先准备以复习导入,但当我提早到班级里时,听到许多同学在议论上节电脑课中的话题——电脑病毒,于是灵机一动以“木马病毒”导入,首先让学生谈谈“木马病毒”有哪些危害,然后提问,你知道这个名称怎么来的吗?古希腊神话故事《特洛伊战争》将会告诉我们答案,由此引出本课题。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论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四、精心设计导语是有效新课导入的手段
(1)导入语言要思维清晰,善于概括提炼,利于表达。例如,八年级《新的大一统》的导入,“秦始皇在他自称皇帝的时候,曾经幻想他和他子孙的统治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他的梦想实现了吗?”仅一个问题,马上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中。
(2)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导入需求,设计不同的导入语言。为创设良好的氛围,应设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导入语言清新流畅,条理清楚,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句话都充满激情和力量。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又如,为联系旧知、引出新知,应设计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的语言。特别是在讲授一些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语言的准确与否十分重要。因为严密、准确的语言,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想,便于学生正确地掌握新教材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再如为巧设悬念,设计了富有启发性,发人深思的语言。这样的语言能激发学生深思,活跃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如《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的导语设计,“环顾1929-1933年间的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美国有1040万英亩的棉花被全铲倒在地;密西西比河漂满牛奶;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豆烧毁或倒入大海;丹麦毁灭了11700头牲畜。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呢?(出示课题——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
实践证明,上述新课导入的经验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较之以前,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较大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社会新授课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听课时他们明显比以前专注、认真,提问、发言更积极主动了。绝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以前从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几个学生现在也能跟上节奏,尽力参与。学生们感觉历史与社会课堂充满了趣味,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但笔者也认识到,导入的成功并不代表整堂课的成功,它需要与其后的中间环节、结束环节相配合。
[参 考 文 献]
[1]郑丽芳.新课导入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福建教学研究,2009.
[2]蒋敏丽.〈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导入艺术[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
[3]高威华.激趣情境:让新课导入绽放精彩[J].新课程研究,2006.
[4]李渊妮.浅谈地理新课的导入方法[J].江西教育科研,2002.
[5]任宜秋.新课导入艺术[J].辽宁教育研究,2001.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