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不妨换一条路走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gan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难作文,不少学生谈作色变。每逢星期二写作文,学生称之为“黑色星期二”。教师更是无计可施。一筹莫展。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有教师想出了这样的“高招”——让学生背作文,各自背诵的只要不雷同就行了。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也是教师教学的失败。《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试问,成天呆在教室里应付一大堆作业的学生如何写得好作文?他们如同井底之蛙,孤陋寡闻。作文中,遣词造句干枯乏味,题材内容屡见不鲜,谋篇布局毫无创意。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佳作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勤于汲取,丰富积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聪明的学生若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因此,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勤于积累,为写好作文提供底蕴。笔者在班上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厚厚的硬面册,可称之为“采蜜本”,用于摘抄平时看到的好词佳句。开学初,鼓励学生买书,买各种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当然也要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同时向他们推荐几本名著,如《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利用自习课、午休课时间和学生一起看书。自己的书看完了,同学之间再相互交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看书的同时,要求他们将看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个比喻句都可作为涉猎的对象。
  当然,只靠学生自己积累还不够,毕竟学生水平差异大,能力有限。因此,笔者在课堂上总不忘积累几个成语,几句古诗让学生摘抄在“采蜜本”上。
  渐渐地,学生的“采蜜本”内容丰富了,精彩了。甚至有同学还配上几幅五颜六色的插图。告诉学生,这本“采蜜本”可一直保存下去,作为你永久的“财富”。学生也格外珍惜这“采蜜本”,每次读书遇到精彩的词句,总不忘摘抄在自己心爱的“采蜜本”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作文中的词汇量自然也就丰富了,读起来也更耐人寻味了。
  
  二、观察生活,充实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例如,“十一”长假,如何才能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呢?教师可布置学生去大街上观察如流的人潮、穿梭的车辆和琳琅的商品;也可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公园游玩,观察园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或是独自去乡村田野走走,呼吸清新空气,饱览田园风光……教师也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比赛、游览及其他有益的活动,努力开辟第二课堂。
  当然,观察生活也要因时、因地制宜。一次语文课。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眼看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早已到了外面。在这种情况下上课也没有多大效果。于是,笔者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天空,指导说话。学生情绪高涨,说话踊跃。这时,再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自然也就收获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三、实践生活,积累情感
  
  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我们不妨把一些生活实践搬上讲台。如记一次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实践边观察。首先,由学生从班上选出两名“大力士”,再让选手上台进行“扳手腕比赛”。同学们兴趣盎然,选手跃跃欲试。笔者适时提出比赛规则和观察要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选手的神态、动作,包括手上的每一根青筋的变化。在比赛的过程中,拉拉队也来加上一把油。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兴趣浓厚。在老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同学们仔细观察过后自然能写出精彩的佳作来。
  把生活实际搬上讲台,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秋天来了,菊花怒放。你可以搬一盆菊花到讲台上,让同学们走上来闻一闻它的香味,仔细观察一下它的外形和颜色,甚至还可以轻轻地摸一摸它的花瓣,感受一下它的质感。另外,你还可以让学生带几颗黄豆来放在装有水的玻璃杯中,每天利用三到五分钟时间观察它们的发芽情况,再指导学生写下每天的观察日记。
  其实,生活处处有诗篇,只要教师适时指导、点拨、引导,同学们肯动手动脑,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及时点评,举一反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你给学生一篇下水作文让他们模仿,还不如通过师生对学生作文的点评,将一些写作技巧内化为学生的习作技能。
  在学生作文草稿初具雏形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进行点评,可为其他学生的作文指明方向。例如在习作“写一处景物”时,班上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西湖游记》,遣词造句还算可以,但谋篇布局还有些缺陷。于是笔者先让这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再让全班同学来点评。一开始,学生有些拘束,因为他们习惯了聆听,没有当家作主的习惯。后来在笔者的鼓励和少数同学的带动下,同学们越说越带劲。大家七嘴八舌,争相献策。有的说:“只写景,似乎缺少了点韵味。还可以写人,那些勤劳善良的人们,正是他们创造了这样的美景。”还有的说:“这些景太呆板了,不活泼。”老师适时补充:“还可以写动态的景,如雨中的景,风吹时的景。”……同学们畅所欲言,意犹未尽。这时,老师再做总结性点评,并且告诉学生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结果,没想到一直写作平平的学生也能写得如此成功。惊喜之余不免感慨万分,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五、注重表扬,激发热情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具有催化作用。对于学生的作文批语不能内容空泛,不痛不痒,草草了事,这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拒绝、讨厌作文。那么,教师如何写好批语呢?
  首先,教师要注意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训斥。你要善于发现每篇习作的闪光点,特别是后进生的作文,不能只是横向地与好学生比,你要通过他个人的纵向发展进行比较,只要发现他有点滴进步,你都要不惜笔墨,大肆表扬,充分鼓励,让每个学生看了作文批语后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次,作文批语要有亲切感,富有人性化。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不能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以一个圣人的口吻指责、训斥学生。特别是在给学生作文批语时,教师要以一个朋友的口吻和学生切磋作文,提出改进建议。语气要亲切。态度要和蔼,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作文兴趣自然能调动起来。
  
  (责任编辑:梁媛)
其他文献
在教育均衡化的今天,后进生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各级教育行政及领导部门都已经开始把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教育作为考核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准。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说过:“所谓的‘落后’,仅仅是指考试成绩落后,事实上‘后三分之一’这个群体中,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一所优秀的学校,应当是这样的一位‘伯乐’,在后‘三分之一’群体中也能发现和栽培出‘千里马’!”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我们身边有很多学科成绩一般的学生但在其
一、“难忘课堂”课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美丽的流线造型、夜间灯光闪烁]  师:现实世界中,到处都有美妙的曲线。气势恢宏的奥运主会场:完美的流线造型,华丽的线型灯光给世人留下难忘的记忆。大家能否举一些我们学过的曲线的例子?  生: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师:还有最简单的图像——直线,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如何研究这些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的?  生:课堂一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文言文教学面临着挑战。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利用品读、对话、练笔等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一、品读——渐渐入味  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读的情况了解学的程度,以便更好地顺读而导。  比如,笔者在讲授六年级上册
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压力与坚持的斗争中如期进行。纵观历史试卷,依然坚持着历史工作者最基本的准则——全面的人文关怀,既要检验学生两年高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关注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人文素养;既要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考查功能,又要减轻学生的复习与课业负担。可谓用心良苦,润物无声。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2013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延续了2012年试卷的优点。呈现方式即
摘 要:品德·生活(社会)学科特有的育人目标(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决定了品德课上不论涉及何种题材的活动,不论面对何阶段的学生,课堂教学目标都要直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根据螺旋上升的生命成长特点,课堂上,教师不应追求“一时之功”,而是要将生活的各色种子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让它们孕育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地生根、发芽,直至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关键词:品德;学科教学;终极
如何在高三复习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复习效率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近些年的高三复习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一、传统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上演“独角戏”  在新授课时,教师都能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效果较好。然而每到复习课,一种“尽量讲得细点、挖得深点、拓得广
2011年10月,由湖北省特级教师卢琼、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翁华木带领的武汉市黄陂区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一行来到黄陂区各普通高中,深入课堂一线,围绕新课程理念如何有效开展这一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其中一位年青教师讲授的人教A版必修1中的《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处处彰显新课程的理念,深受好评。   一、实录与点评   师:大家好,今天阳光明媚,看得出大家心情很不错!首先我们一起来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把“情感与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了第一位。为此,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发挥情感教育的“潜性”功能,有的放矢地引领课堂上的目标性教学。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彩的节日》这节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弦定位,“调”之起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新的体裁形式,它是小学语文的一大特色。说它是特色,因为它是在特定的背景中产生出来的,它是针对小学生感性能力强所衍生的。诗歌是情感意象的浓缩,对于小学生来讲,在理解与感悟方面确实有些困难,于是,编者为了让“古诗”这块土地更能滋生孩子们,便选择了“文包诗”,即以古诗的写作背景为情景,将诗歌改编成优美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必然与人物、情节密不可分,这就使得“文”呈感性,“诗”呈意
摘 要:学生的习作语言应该保持其儿童特有的特点和灵性,摈弃成人化、口号化的呼喊。而“玩伴言语”是学生最为贴切的言语表达资源,是学生原始积累的资源素材。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玩伴语言”的感染力和浸透力,实现学生言语生命最真实、最有效的生长。  关键词:玩伴言语;体认同化;审视甄别;互动碰撞  玩伴言语,是指源自于学生玩伴的语言表达系统,年龄的相仿促成了学生对于这种语言体系的亲近感,儿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