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都开始加强对小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体现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在习作教学中,学生的作文往往缺乏逻辑性,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不明确。在习作教学中加强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本文针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分析其核心作用,再提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维导图
引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附图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写作思维的辅助教学方式。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可以在写作主题基础上,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写作提纲进行更有逻辑的编排,进而让文章更有层次感,更具逻辑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找到更有效的写作技巧,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思維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教学水平。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积极效果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也能保证写作逻辑关系的准确性。因此,思维导图的核心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对习作题目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从而让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加强文章的逻辑性。
(二)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在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将思维脉络梳理清晰。可以说思维导图是直接涵盖全部思维节点的教学手段。在思维导图的应用过程中,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教学效果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记忆得到了强化。同时,思维导图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后,学生对教材的预习效果、学习效果以及复习效果均得到了提升,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思维导图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小学生由于还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时间较少,自身的掌握的写作素材也没有充足的储备,这也导致了学生写作水平较低的问题。上述这些问题,也加大了学生的写作难度,习作成绩难以有效提升,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然会为学生设置比较多的试卷练习,大量试卷的练习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在这种高负荷的学习生活中,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因为空闲时间的减少,也导致了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而写作的灵感往往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作素材就相对较少,进而出现写作与实际相脱离、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等问题。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
案例1:教师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历史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先为学生设置教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北京?”此时,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就会举手回答:“去过。”完成问答后,教师再次提问:“那么,去过北京的同学有观看过圆明园遗址么?”此时,又会有一定数量的同学会回答,但多数学生没有相关经历,就会产生好奇心。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视频,在播放后,教师再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圆明园为什么被毁坏了吗?”学生答:“不知道。”教师得到学生的回答后,开始向学生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故事背景。而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的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理解。当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后,让学生完成《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阅读。阅读过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写一篇观后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我国历史的感悟,再将感悟作为写作素材,能够显著地提升文章的质量,也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写作思路
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习作题材。习作题材符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习作爱好,也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寻找相关资料,丰富习作素材。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进而加强学生的语文素材储备量。另外,思维导图得以帮助学生掌握通过文字表达个人情感的方法,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对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传达的教学内容。在小学生进行语文习作练习时,往往缺乏逻辑性,在写作前没有理清思路。这也就造成了文章中前言不搭后语,作文中的基本条件不完整等问题。利用树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写作前,为文章列出提纲,学生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加具有逻辑性的开展创作。
案例2: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罗列文章的基本条件。习作教学拟定的题目为《后悔的事》,开展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回忆以往在生活中做过的错事,将具体的时间、地点、涉及人物以及具体事件填入思维导图之中,形成完整的作文提纲,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练习。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文章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文章内容条理更加清晰。如图1所示。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政策,这也要求着各阶段的教学工作也都需要作出相应的改进。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注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教学中加入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进而让学生创作出的文章更具逻辑性,学生的习作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志花.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7(05):99.
[2]姜小云. 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学周刊,2019(28):122.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维导图
引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附图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写作思维的辅助教学方式。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可以在写作主题基础上,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写作提纲进行更有逻辑的编排,进而让文章更有层次感,更具逻辑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找到更有效的写作技巧,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思維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教学水平。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积极效果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也能保证写作逻辑关系的准确性。因此,思维导图的核心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对习作题目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从而让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加强文章的逻辑性。
(二)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在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将思维脉络梳理清晰。可以说思维导图是直接涵盖全部思维节点的教学手段。在思维导图的应用过程中,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教学效果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记忆得到了强化。同时,思维导图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后,学生对教材的预习效果、学习效果以及复习效果均得到了提升,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思维导图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小学生由于还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时间较少,自身的掌握的写作素材也没有充足的储备,这也导致了学生写作水平较低的问题。上述这些问题,也加大了学生的写作难度,习作成绩难以有效提升,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受到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然会为学生设置比较多的试卷练习,大量试卷的练习会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在这种高负荷的学习生活中,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因为空闲时间的减少,也导致了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而写作的灵感往往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作素材就相对较少,进而出现写作与实际相脱离、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等问题。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
案例1:教师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为学生展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历史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先为学生设置教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有谁去过北京?”此时,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就会举手回答:“去过。”完成问答后,教师再次提问:“那么,去过北京的同学有观看过圆明园遗址么?”此时,又会有一定数量的同学会回答,但多数学生没有相关经历,就会产生好奇心。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与圆明园有关的图片、视频,在播放后,教师再次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圆明园为什么被毁坏了吗?”学生答:“不知道。”教师得到学生的回答后,开始向学生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故事背景。而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的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理解。当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后,让学生完成《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阅读。阅读过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写一篇观后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我国历史的感悟,再将感悟作为写作素材,能够显著地提升文章的质量,也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二)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写作思路
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习作题材。习作题材符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习作爱好,也能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寻找相关资料,丰富习作素材。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进而加强学生的语文素材储备量。另外,思维导图得以帮助学生掌握通过文字表达个人情感的方法,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对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传达的教学内容。在小学生进行语文习作练习时,往往缺乏逻辑性,在写作前没有理清思路。这也就造成了文章中前言不搭后语,作文中的基本条件不完整等问题。利用树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在写作前,为文章列出提纲,学生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加具有逻辑性的开展创作。
案例2: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罗列文章的基本条件。习作教学拟定的题目为《后悔的事》,开展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回忆以往在生活中做过的错事,将具体的时间、地点、涉及人物以及具体事件填入思维导图之中,形成完整的作文提纲,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练习。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文章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文章内容条理更加清晰。如图1所示。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政策,这也要求着各阶段的教学工作也都需要作出相应的改进。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注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教学中加入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进而让学生创作出的文章更具逻辑性,学生的习作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蒋志花.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7(05):99.
[2]姜小云. 思维导图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学周刊,2019(2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