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来源 :当代职业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tale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目标激活: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随着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通用的工具,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开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活:争强好胜,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五笔字型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时机,组织汉字录入竞赛,看谁的速度快,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根据学科特点,唤起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
  学生的创造意识是在对计算机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引发的。因此,我们备课时尽可能挖掘学科的创造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我们先提出问题:“计算机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可以玩游戏……我们接着问:“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学生感到回答这个问题有些困难。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当学生得知信息的传递、程序的控制、三维的制作、科学的计算等都是由计算机完成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如有一次,在讲“计算机与信息社会”一节课时,我问学生:“最近我国信息网络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于是,我将瑞星病毒的一些情况介绍给学生,由此唤起学生更迫切地想要学习计算机技术为国家的信息安全出一份力的愿望,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造激情。
  
  二、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一)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成为鼓励学生自信的手段。我注重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愿望学习,并且愿意学好。在每届新生入学,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我与学生形成的良好的关系也培育了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我号召学生成为“探索者”,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前展示他们的才能,学生能够轻松自在的获得知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则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程度。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我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
  
  三、因材施教,注重创造性人才开发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小学,有的学生小学学过计算机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在市级竞赛中多次获得过一等奖,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如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Basic语言,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练习指法、输入汉字等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分别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立志学习计算机并希望在这个领域发展的学生不占少数。但学要得法,盲目去学必会走弯路,浪费不少时光。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认为以下几种心态需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1.对计算机学习的认识偏颇。我们所教的学生基本来自于初中毕业生。当前社会,家长都把孩子往高中送,希望他们考上理想的大学。实在读不了高中的才送往职业技术类院校。家长认为计算机好学,不就是在机器上摆弄摆弄嘛,孩子则认为计算机“好玩”,比起传统
期刊
据调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机房使用频率非常高,随之出现的机房管理问题也就特别多。在实习科工作的这几年,使我深切的感受到管理好机房和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难度。经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发展机房管理存在的很多所谓的“麻烦问题”,在理顺和分析后,发现计算机机房管理引入“问题管理模式”,是一剂非常有效的解决“麻烦问题”的药方。  “问题管理”与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目标管理并称为四大管理模式。“问题
期刊
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寓德育、文化教育、心理素质、审美艺术、劳动素质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素质教育状况,认清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电算化会计技术型人才,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该将改革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与电算化考证、会计管理和提高教师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类学生的定位更应以实际操作技能和对相关会计问题的独立处理能力为主,侧重于学会一种社会上应用广泛的财务软件的流程和操作方法。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综合实践能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中等职
期刊
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人们已经提出了建立数据仓库的构想。“数据仓库”一词最早是在1900年,由Bill Inmon(比尔恩门)先生提出的,其描述如下:数据仓库是为支持企业决策而特别设计和建立的数据集合。  数据仓库的解决方法包括:将决策支持型数据处理从事务型数据处理中分离出来。数据按照一定的周期,从事务型数据库中导入决策支持型数据库——即“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回答企业某方面的问题来分“主题”组织数
期刊
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其飞速发展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教育的信息网络化已成为各门课程教学的一种趋势,它将像学生随身携带的字典一样成为教师的备课、上课、教研,学生的学习、交流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的重要工具。  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现在的人要掌握知识,不用行万里路了,键盘轻轻一敲,信息高速公路在几秒钟内就把我们带到千里以外,去寻找我们所需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应用文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无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是个人,在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介绍经验、联系工作和进行各种写作时均离不开应用文。  多年来,我在应用文的教学中,做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实际操作训练上。每学新一类应用文体之前,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让他们先找出这类文体在自己行业工作中的运用情况,了解它的使用价值,再进行教学。这样,有的放
期刊
在经过众多的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尝试后,“任务驱动”法成为计算机语言教学的首选方法,我在Visual Basic语言教学中的多年实践有如下体会。    一、对“任务驱动”的认识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
期刊
近年来,我国的职教专家在充分研究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实际,创造性地推出了一个中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基于职业学校会计教育在会计教育中的这种定位,以科技教育为目标导向,用现代科技给我们创造的条件和种种便利,将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扎扎实实地做好,作为一个一线的会计电算化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有必要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方式方面进行探索
期刊
吉林工贸学校坐落在吉林市农林街37号,是吉林市教育局直属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005年被评为吉林省职业学校示范校。前身是建校于1956年的吉林市第六中学,1984年改制为职业技术学校,1994年更名为吉林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1998年升格为吉林市工贸职业中专,2005年易名为吉林工贸学校,至今已有五十三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教职工148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双师型”教师占76%。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