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文本解读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_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对于大多数没见过安塞腰鼓表演的六年级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安塞腰鼓那气势恢宏、气吞山河的场面,除了借助多媒体课件外,更重要的是走进文本,潜心研读,去感悟文字背后的力量。
  
  一、 独树一帜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简洁有力,节奏明快,不仅富有韵律美和诗意美,还极富感染力和穿透力。
  鼓响前,“茂腾腾”“咝溜溜”的叠词已先给文章铺垫了几分气势和韵味,而腰鼓一旦响起来,便能“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原始而又桀骜不驯的鼓声,顷刻间便爆发出它不可一世的生命力!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动态的描写,把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响声,互激互容,合二为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快速跳跃的节奏,这炽热灼人的氛围 ,这排山倒海的气势,在此全部化为酣畅淋漓的快感——阅读的快感。
  
  二、 丰富多彩的修辞
  
  1. 贯穿始末的对比。
  《安塞腰鼓》全文20个自然段,按“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分为三部分,呈现出“静——动——静”的表演过程。
  表演前,四周一片肃静,只见“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这是以静写动。鼓手们贴身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而展现在鼓手们身后的是“一片高粱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立着,他们似乎在积攒着力量,期待着爆发,等待着展示。
  “看!”顷刻间,那铿锵的生命力爆发了!那样来势迅猛,势不可当!他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那声音“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而且“愈捶愈烈”,后来,人、声,都“成了茫茫一片”。世上还有什么声音比这更惊天动地,更气壮山河,更奇伟磅礴?
  然而,“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静得“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静得甚至听得见“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就是激情释放后的寂静;这,就是表演前后的强烈对比!它的直接效果是:主题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烈、热闹、气势冲天。
  文中除了整体布局的鲜明对比外,还不乏一些词句的对比:“冰冷——燥热”“困倦——亢奋”“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这些对立词语的组合,将安塞腰鼓雄浑、奔放、狂野的特点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
  2. 形式多样的排比。排比的优势是能制造韵律,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加强文章的气势和力量。文本作者不仅充分利用排比这一手法,更将其发挥得酣畅淋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是句内的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这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如此精妙的比喻和排比,足以把安塞腰鼓壮阔、雄浑、激越、狂放的场面演绎得气势磅礴,摄人心魄,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3. 一咏三叹的反复。
  文中,安塞腰鼓并非单纯地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个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磁场。在这里,鼓与人,人与鼓合二为一,作者自然要倾注全部的热力和笔力去咏之,去叹之。为此,作者通过富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来进一步加强文中情感的传递,作者在每个层次之末,单独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的咏叹句式,而且,咏叹之中又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每段都有提升,层层递进,直接将情感步步推向高峰!如此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的反复咏唱,不仅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心灵带来强烈震撼,同时也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文章具有了形式的回环美和音乐的韵律美。
  静下心来,走进文本,潜心研读,细嚼品味,不需要借助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一样能感悟文中那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刚劲激昂的表演场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宋店乡看湖小学)
其他文献
一、 导入,明任务  1. 读题,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在园子里的生活。(板书:我)  2. 课文中,“我”的童年生活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是——(板书:自由)  3. 明确本课任务:课文除了第13自然段写到“自由”两个字,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淌着自由。今天这节课
期刊
安静的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安静地坐着,聆听着教师的教诲。教师只要轻松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不用分心关注某个学生。这种课堂上,学生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听众。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1. 鼓励学生大胆地举手。学生说错了不要紧,关键在于开动脑筋,这样,学生心理上没有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同时拉近了师
期刊
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运用归纳法引导学生在评改的实践中悟写,在评改的实践中发展语言,提高习作素养呢?下面以例诠释。    一、 文章层次    一位教师在讲评学生习作“爷爷真糊涂”片断——  生:爷爷六十开外,身子还硬朗,就是脑子有点不听使唤,常常闹出笑话来,所以大家都说爷爷真糊涂。  师:有原因,年龄大,脑子不好使,顺理成章。  生:有一次,他拿着我的近视眼镜当作自己的老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 创设情境,培育创新意识    将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和发展的心理环境。首先必须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个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身心愉悦、积极主动地参
期刊
以“博爱做人 博学成才”为培养目标的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多年来形成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办学理念。作为南京市首批“金陵书香校园”,这里有雕刻着经典阅读故事的“阅读廊”、彰显班级阅读特色的“阅读橱窗”、表彰阅读先进的“博求书香学子园”、提供每日阅读书源的“班级流动书箱”。……虽然校园的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但温馨而细腻。可谓是: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经典;处处有墨香,处处有书影。学校课外阅读外
期刊
最近看到张开熙同志的一组漫画——《我的老师学成语》,觉得颇受启发。这组漫画共有四幅:    第一幅:老师打开大门,远处的山峦便映入眼帘,于是告诉学生:这叫“开门见山”。  第二幅:老师和学生同打一把雨伞,顶风冒雨划船前进,于是告诉学生:这叫“风雨同舟”。  第三幅:老师把水管的水流拧得细细的,水流涓涓注入水桶,于是告诉学生:这叫“细水长流”。  第四幅:由于老师经常这么训练,学生也能够做到“触景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为落实这一目标,苏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从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的板块。这个板块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熟记成语”,以成语歌的形式出现。每首成语歌含成语4条。全册安排成语歌8首。一部分是格言警句、古诗、儿歌等。现就其中成语歌的教学谈点看法,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有的老师问:“成语歌里的成
期刊
语文是什么?笔者认为,语文是正确理解、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干什么?营造一个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正确理解、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此观点,尽管是老调重弹,但我们坚信,这朴素的原点,直指语文教育的本质。基于此,对高效语文课堂提出如下观点:    一、 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方面下工夫,突出“读味”    阅读教学,最忌讳匆忙读书,应急作答,那种匆匆感知一下就急于抽象概括的做法无异于杀
期刊
一、 多角度看待问题,获得编者、学者、教者、文本的统一    1. 悉心揣摩,站在编者的角度领悟编排目的。苏教版小语教材安排了一部小说理性文章,主要是想拓展小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从多种类型的文章中汲取营养;并熟悉这种文体,以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2. 立足文本,站在语文的角度分析教材特点。教材中所选入的说理文的表述方式与学生非常熟悉的记叙文相比,虽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知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批注式阅读的习惯,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方法指导。一般说来,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零星式批注    1. 紧扣重点词,进行零星式批注。  在一篇文章中,往往能够找到一些对于描写事物、人物、景物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词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这样一些重点词进行分析,体会其精妙之处。  【案例1】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片段  教师在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