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训练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5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 创设情境,培育创新意识
  
  将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和发展的心理环境。首先必须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个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身心愉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爱如茉莉》一课写道:“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笔者问学生:这个“探”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的答案有“照”“射”“钻”“伸”等字。通过互动讨论,我们形成了一致的见解:作者选择了“探”字,精准传神地说明了阳光也被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所打动。爸爸为了照顾妈妈,一整夜都没有睡好,阳光也不忍心吵醒他们,不忍心打搅眼前这美好的画面。这阳光下的温情,不就是对“爱”最好的诠释吗?
  
  二、 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是从问题开始的,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探疑解惑,自己去参与知识的发现,激发强烈的创新欲望。如《司马光》一文学完后,同学们都对司马光急中生智的行动表示钦佩。一位学生却提出异议:“要想把缸砸破,说明石头分量很重,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怎么能够搬得起来呢?”这个问题出乎笔者意料,如果不屑一顾或轻轻带过,势必会浇灭学生刚刚迸发出来的思维的火花,挫伤他质疑的勇气。反之,如果给予鼓励,并发动大家一起来讨论,就会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笔者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经历来探讨一下。”于是反复读、仔细想,通过同桌讨论和笔者适当的点拨,大家知道了,人在自己面临危急的时刻是会迸发出巨大能量的,虽然落水的是自己的小伙伴,司马光却感同身受,这更说明了司马光心中有他人的可贵品质。这一探讨,使得司马光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更加高大起来。
  
  三、 启发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创造力的核心。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可多安排一些创造想象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也应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想象。例如学了《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以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练习: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呢?也来做个小诗人,学着课文来写一写,还可以动笔画一画。
  另外,还可以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延伸文章的情节,篇外求意,进行续写。如学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后,在续写练习中可以写小骆驼通过沙漠旅行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当它再次面对小红马的嘲笑时,会自豪地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 把握差异,挖掘创新才能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既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又要注意到处于“两极”的学生的实际需要,分层制订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和作业练习,注重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笔者就课文朗读提出了三个目标:① 基础性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 提高性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 发展性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演课文内容。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五、 及时评价,肯定创新见解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及时加以鼓励,对于学生的点滴“新见”,即使是微小的,只要在其所处的集体中是最新的,就要尽快加以肯定。这是因为创新的成功会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能巩固学生的这种满足和愉悦,促使学生去争取新的创新。对学习中闪现的创新火花给予热情鼓励,还每天评选最佳提问奖、新颖答案奖,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
其他文献
看了《哪吒闹海》课堂实录,感受薛法根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语文课不能仅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  很多教师都上过《哪吒闹海》这篇课文,通常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逐段解读,然后随即添加一些内容。比如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哪吒闹海的原因?从“决心治一治”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读读第2~4自然段闹海经过部分,讨论哪吒是怎么为老百姓出气,他是怎么打死夜叉的,又是怎么对付三太子的
期刊
每位教师都懂得“舍得”这个词所蕴含的道理,但是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我们却不敢舍、不会舍,恨不能把时间掰成两半,恨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学生的脑海。其实,学生是充满灵性的生命体,为了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我们必须学会舍弃。只有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恰当地取舍和设计,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  一、 舍得放下架子,以生为本  工作十余年,听课不少,尤其是特级教师的公开课,跑得更是勤快。每次学习都有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我饶有兴味地读了陈萍的《教师专业发展之道》一书,除了满怀欣喜外,还有深深的感悟和激动。  读陈萍这本书,就像听一位好朋友在讲她自己的平常故事,娓娓道来,自然亲切,没有故作高深的引经据典,没有哗众取宠的矫情作秀,率真质朴,文静优雅,一如其人。陈萍的语言清新活泼,由于真情的流露和思想的折射而显出光彩和力度,把你引入一个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天地。还有,那一则则透着灵气和哲理的“题记”,从故
期刊
一、 快速浏览,整体感知文本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师:课文有一句话直接点明谁是我的启蒙老师,请快速浏览全文,找到这句话。  生: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母亲不识字,又能用什么给我启蒙呢?  生:母亲用歌谣、故事、民谣、童谣、谜语给我启蒙。  师:(板书“歌谣”)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韵文,能唱的叫歌,只说不唱的叫谣。民歌、民谣、童谣统称歌谣。母亲
期刊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8课《广玉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其文笔优美简洁,境界清新淡雅。对于广玉兰,我非常熟悉,一年四季每天上下班,说不清有多少回经过一棵棵广玉兰身旁。对于广玉兰,我又非常陌生,除了广玉兰花开时,蜜蜂“嗡嗡”地往花心里钻引起我的关注,我对广玉兰几乎熟视无睹。而在作者的笔下,广玉兰像一个精灵,给了他许多欢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优美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广玉兰的花和叶,展现了广玉兰旺盛的生
期刊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学棋》一课,讲述了学习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才会受益无穷。我们来看以下三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请同学看看课文的插图。图上有几个人?他们都是谁?在干什么?  生:中间是老师,两边是学生。老师在给学生讲课。  生:穿红颜色衣服的学生认真听讲,穿蓝颜色衣服的学生不认真听讲。  师:为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穿红
期刊
一、 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生齐读课题)。  2. 再读一遍课题,你理解“发愤”吗?可以给它找些近义词。  3. 辨析“发愤”与“发奋”。  4.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发愤”而不用“发奋”?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看看司马迁“愤”在哪里,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二、 品读  1. 现在我们来看第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在怎样的逆境中怎样发愤的。  (1) 怎样的逆境?理解
期刊
一、 导入,明任务  1. 读题,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在园子里的生活。(板书:我)  2. 课文中,“我”的童年生活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是——(板书:自由)  3. 明确本课任务:课文除了第13自然段写到“自由”两个字,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淌着自由。今天这节课
期刊
安静的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安静地坐着,聆听着教师的教诲。教师只要轻松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不用分心关注某个学生。这种课堂上,学生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听众。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1. 鼓励学生大胆地举手。学生说错了不要紧,关键在于开动脑筋,这样,学生心理上没有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同时拉近了师
期刊
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运用归纳法引导学生在评改的实践中悟写,在评改的实践中发展语言,提高习作素养呢?下面以例诠释。    一、 文章层次    一位教师在讲评学生习作“爷爷真糊涂”片断——  生:爷爷六十开外,身子还硬朗,就是脑子有点不听使唤,常常闹出笑话来,所以大家都说爷爷真糊涂。  师:有原因,年龄大,脑子不好使,顺理成章。  生:有一次,他拿着我的近视眼镜当作自己的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