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文体,注重渗透,让说理文走近学生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ixing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多角度看待问题,获得编者、学者、教者、文本的统一
  
  1. 悉心揣摩,站在编者的角度领悟编排目的。苏教版小语教材安排了一部小说理性文章,主要是想拓展小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从多种类型的文章中汲取营养;并熟悉这种文体,以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2. 立足文本,站在语文的角度分析教材特点。教材中所选入的说理文的表述方式与学生非常熟悉的记叙文相比,虽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特点,叙事性较强,比较浅显易懂,其遣词造句准确、明白、生动,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从篇章结构看,从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到形成结论,条块分明,又体现出该文体独有的思维缜密的特点。
  3. 回归本位,站在教者的角度把握教学要点。“课标”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时,是否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与知识结构等方面特点,既要使学生对文体特点有所感悟,更要教者精心筛选出需传给学生的东西,让他们学得兴味盎然,在语言文字中“走个来回”。
  
  二、 多维度构思教学体例,获得目标、效率的同步达成与优化
  
  小学中高年级在进行说理文教学时,应明确: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深入读书,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其次是带领学生接触这种文体,初步了解其写作特点,为中学的学习与写作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时,我们不必进行繁琐讲解,甚至架空、割裂课文,孤立地进行方法、文体特点等的分析,而应淡化文体概念,注重渗透,让说明文体裁走近学生,获得初步认识与感知。
  有了这样明确的认识,针对说理文教学,我们还应该多维度去构思教学体例,以获得教学目标和课堂效率同步达成的理想状态。
  1. 激活语言文字,使说理文课堂教学变成生命的自主涌动。一篇说理文,为了使其观点得以阐释得形象、生动与深刻,在其语言方面是很讲究辞章的。进行必要的语言学习,必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严谨起来,思维的逻辑性也一定能够增强。而激活语言文字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积累、从而感悟。语言丰富、生动、凝练,是汉语言一大特色。说明文中,富有特色、表现力强的语言也比比皆是。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四字成语,它们不仅是学生学习生字词时的难点,而且很多都与中心有关,也是突破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的难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一步步感悟字义,体会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是如何组织语言的。通过这样的反复出示,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诵读、品味、感悟对“滴水穿石”含义的认识,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2. 加强感情诵读,使说理文课堂教学充满情感的共鸣律动。苏教版教材中,课后练习也十分“重朗读、重积累,朗读背诵、词语积累一以贯之,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说理文当然也不例外。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也有一些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如“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在这里,与其作条分缕析的讲解,不如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强烈的情感呼之欲出。
  3. 渗透思辨理念,让说理文课堂教学洋溢理性的思维灵动。说理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时时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思想,有些还是多元的。如《说勤奋》一文中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可文中却仅仅讲了古(司马光)今(童第周)两个事例,这样的用词是否严谨?因此,这个时候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举出更多的实例来印证结论。又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水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才滴穿了石头,这种精神今天是否还需要?这个问题就极具挑战性。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当予以肯定,“不管它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在辨析交流中,还应善于鼓励学生言之有物、言这有据。通过这样实践性的语文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优秀品质。
  4. 渗透文体知识,使说理文课堂教学“到位”而不“越位”。作为教者,引导学生了解说理文体的相关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上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提出观点、举例说明、总结观点”这样的术语点到为止,不应作为必须掌握的教学目标。相应的文体的教学内容可做艺术的处理。如《说勤奋》一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去设计教学流程。首先是提出观点:请同学们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看法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接着是举例说明:1. 作者是怎么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呢?2. 作者举了谁的例子?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最后启发讨论:作者想通过这几个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几个环节的处理,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说明文的一般写作方法,即先提出观点,再用典型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说理文教学中,教者无须过多地直接告诉学生术语性的东西,而是通过暗示和点拨学生,循循善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会受到启发,学得生动、深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至于说理文体裁的具体特点与写作方法,学生读中学时由于有了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相信会有更明确而深刻的领悟。
  (作者单位:南京市清水亭小学)
其他文献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学棋》一课,讲述了学习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小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从小培养,将来才会受益无穷。我们来看以下三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请同学看看课文的插图。图上有几个人?他们都是谁?在干什么?  生:中间是老师,两边是学生。老师在给学生讲课。  生:穿红颜色衣服的学生认真听讲,穿蓝颜色衣服的学生不认真听讲。  师:为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穿红
期刊
一、 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生齐读课题)。  2. 再读一遍课题,你理解“发愤”吗?可以给它找些近义词。  3. 辨析“发愤”与“发奋”。  4.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发愤”而不用“发奋”?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看看司马迁“愤”在哪里,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二、 品读  1. 现在我们来看第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在怎样的逆境中怎样发愤的。  (1) 怎样的逆境?理解
期刊
一、 导入,明任务  1. 读题,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在园子里的生活。(板书:我)  2. 课文中,“我”的童年生活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是——(板书:自由)  3. 明确本课任务:课文除了第13自然段写到“自由”两个字,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流淌着自由。今天这节课
期刊
安静的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安静地坐着,聆听着教师的教诲。教师只要轻松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不用分心关注某个学生。这种课堂上,学生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听众。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1. 鼓励学生大胆地举手。学生说错了不要紧,关键在于开动脑筋,这样,学生心理上没有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同时拉近了师
期刊
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运用归纳法引导学生在评改的实践中悟写,在评改的实践中发展语言,提高习作素养呢?下面以例诠释。    一、 文章层次    一位教师在讲评学生习作“爷爷真糊涂”片断——  生:爷爷六十开外,身子还硬朗,就是脑子有点不听使唤,常常闹出笑话来,所以大家都说爷爷真糊涂。  师:有原因,年龄大,脑子不好使,顺理成章。  生:有一次,他拿着我的近视眼镜当作自己的老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 创设情境,培育创新意识    将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成长和发展的心理环境。首先必须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个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身心愉悦、积极主动地参
期刊
以“博爱做人 博学成才”为培养目标的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多年来形成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办学理念。作为南京市首批“金陵书香校园”,这里有雕刻着经典阅读故事的“阅读廊”、彰显班级阅读特色的“阅读橱窗”、表彰阅读先进的“博求书香学子园”、提供每日阅读书源的“班级流动书箱”。……虽然校园的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但温馨而细腻。可谓是: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经典;处处有墨香,处处有书影。学校课外阅读外
期刊
最近看到张开熙同志的一组漫画——《我的老师学成语》,觉得颇受启发。这组漫画共有四幅:    第一幅:老师打开大门,远处的山峦便映入眼帘,于是告诉学生:这叫“开门见山”。  第二幅:老师和学生同打一把雨伞,顶风冒雨划船前进,于是告诉学生:这叫“风雨同舟”。  第三幅:老师把水管的水流拧得细细的,水流涓涓注入水桶,于是告诉学生:这叫“细水长流”。  第四幅:由于老师经常这么训练,学生也能够做到“触景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为落实这一目标,苏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从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的板块。这个板块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熟记成语”,以成语歌的形式出现。每首成语歌含成语4条。全册安排成语歌8首。一部分是格言警句、古诗、儿歌等。现就其中成语歌的教学谈点看法,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有的老师问:“成语歌里的成
期刊
语文是什么?笔者认为,语文是正确理解、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干什么?营造一个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正确理解、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此观点,尽管是老调重弹,但我们坚信,这朴素的原点,直指语文教育的本质。基于此,对高效语文课堂提出如下观点:    一、 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方面下工夫,突出“读味”    阅读教学,最忌讳匆忙读书,应急作答,那种匆匆感知一下就急于抽象概括的做法无异于杀
期刊